第239章 听调不听宣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钧单独与郑芝凤两人坐在书房里,刘钧没有急着开口,他端着热茶慢慢的品味着。郑芝凤虽然年轻,可看样子也是个厉害的角色,刘钧不开口,他便也不说话,两人就坐在那里品着郑芝凤送给熊文灿的福建武夷山茶叶。
良久,还是刘钧先打破了沉默。
“郑兄,你此次入京,当也知道,朝廷如今已经剿灭了为患多年的流匪吧?”
郑芝凤点头,“侯爷英武不凡,擒张献忠败罗汝才杀革左五贼,这些纵横中原十余年的巨寇,遇上侯爷,却如同冰雪投入热汤之中,冰消雪融。”
刘钧笑了笑,端起茶轻抿了一口,然后淡淡道,“听说郑都督自崇祯元年受招安以来,横扫南海,凭着朝廷的旗号,这些年将什么李魁奇、刘香等大小海贼团伙都给扫除了。甚至在崇祯六年,还大败了荷兰人,今年又一次击败了挑事的荷兰人,听说,在东南沿海,百姓商人都称郑一官为闽海王,甚至荷兰等红夷都只知有郑氏,而不知有大明。”
一开始郑芝凤脸上还有些得意之色,可渐渐的,他脸上的得意收起,渐渐换成了惊惧。
+≡, 刘钧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可这些事实也是一个相当让人忌讳的事实。尤其如果让朝廷让皇帝知道了,绝不会高兴。郑芝凤惊讶于刘钧对于东南海上事情了解的详细,他不但知道郑氏这些年的动作,甚至连今年郑家又与荷兰人交战的事情都知道。
“我还听说,在东南海上跑海贸的船只,都得买郑氏的旗帜插,要不然出海必被击沉或者掠夺。郑氏每船收获二千金,年入千万。而郑氏每船只向朝廷交税十两,而且郑氏还不经朝廷同意,就与荷兰人谈判并签定协议......”
“郑兄。你说我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吧?”
郑芝凤脸上已经有些冒汗了,他不知道刘钧提起这些想做什么。
“郑兄,你知道吗,今天皇上召见我,说起如今中原流匪已平,中原一带新训练的十余万新军正无敌手,有人向陛下提议,说东南之地已经失去控制,提议中原十余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的精兵调往东南。”
“我郑家自受招安以来,一直对朝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天地可鉴啊!”郑芝凤连忙喊道。郑家虽强,可也正是趁着这些年朝廷内忧外患,无力管束东南,才让他们得以迅速壮大起来。
可郑家虽然实力强大了许多,但也不敢与朝廷翻脸,郑家到现在为止,并还没有什么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的野心。他们想要的更是独占海贸之利。想要的是做一个大海商。
“郑兄你知道吗,今天陛下召我入宫,问了我一件事情,陛下问我是想做镇海将军还是征虏将军?若想做镇海将军。就调我往福建,提督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防,若愿意做征虏将军,就调我率兵进攻辽东沿海各地。”
“你知道。若是我接任镇海将军,去了福建等地,第一个任务是什么吗?”
“是什么?”
“剿灭所有的海盗、山匪。尤其是那些敢妄自称王之人,比如闽海王之类的。”
“侯爷,我们郑家对朝廷忠心耿耿,天地可鉴啊。闽海王,那不过是百姓胡言乱语。”
“哦,是吗?何以证明呢?若朝廷征调,你们真的肯奉诏?据本侯所知,朝廷之前曾数次征召郑氏舰队北上,可你们都借口推脱了吧?”刘钧冷笑几声,“难道说你们郑氏听调不听宣?”
“绝无此事。”郑芝凤还真怕朝廷派大军去福建,郑家强的是海上。可再强的海上集团,可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港口基地,也会寸步难行。尤其郑家还想继续眼下的海上贸易的垄断权,若跟朝廷起了冲突,双方战起来,郑家也许还能再重新回去当海盗,可没有了朝廷的旗号,那以后他们就别想再维持着海上贸易的霸权了,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是吗,本侯倒是相信你,可你们也得拿出些诚意来不是。若是每次朝廷征召,你们都找各种理由推脱,你说你们的话还有人信吗?”
“眼下就有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就看你们是不是在意了。”
“不知侯爷说的是什么机会?”郑芝凤道。
刘钧笑笑,他知道自己刚才那一番话不可能就真的能吓到郑家,不过是一个谈话的策略而已。先把事情说的严重点,让郑家好引起重视。最后的谈判,还是得跟郑之龙谈的。而如果只是威胁,而没有好处,相必也很难吓到这位闽海王。
必须得有足够的利益,才能让郑芝龙心动。
封郑芝龙台湾总兵,再发出些威胁,就是要让郑芝龙重视起来。
“我希望能在年前和郑一官会面商谈,最好是一个月后。如果可以,我希望在一月后在南京与郑一官亲自会面商谈。”
“我这里有一封给郑一官的亲笔信,你替我转寄给他。”说完,刘钧起身走了。
郑芝凤是做不了主的,真要谈事,还得跟郑一官谈。
离开熊府的时候,熊文灿亲自把刘钧送到门口。这个时候,熊文灿已经知道了皇帝让他出来的用意了。“我回头会跟郑一官好好谈一谈,一定让他听侯朝廷的调令。”
刘钧笑而不语,告辞离开。要想让郑一官出兵,可不会是那么简单的。
出了熊府,刘钧去了湖广会馆。这间会馆是在京的湖广商人所集资修建的,占地面积很大,装修的也很气派。不论是来京的湖广商人,还是每科入京赶考的士人,甚至是一些湖广入京的官员,有时都会在这里住宿。
崇祯赐了一套府第给刘钧,算 刘钧在京的镇南侯府,不过暂时还没有去收拾,刘钧依然还住在城外的军营里。他来会馆,是来看李春江和兄弟刘键以及复社四公子等人。
刘钧一到,李春江一群人就出来迎接了,一直在京办事的傅山和刘允升也在。
湖广会馆里的商人和士子们听说镇南侯要来,早就恭侯多时了。最近在京的湖广人可谓是相当的扬眉吐气,湖广人得到朝廷重用,到如今更是达到了顶峰。
当朝的首辅、次辅全都是湖广人,甚至还有一位阁老姚明恭也是湖广人,内阁六位大学士,一半都是湖广人。此外刘钧这位年轻的侯爷,锦衣卫的指挥使刘侨也同样是湖广人。
如今京师里的湖广人,走在大街上,都高调了许多。
刘钧到了会馆,不得不先接见一众商人士子,跟他们聊了许久,才得以单独跟李春江等友人会面。
“听说朝廷又要跟鞑子决战,甚至听闻陛下要调九头鸟去锦州参战?”李春江问刘钧,虽然如今他早退出九头鸟,可他还是对这支部队很关心的。
刘钧笑了笑,问老友,“公辑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听语气你好像反对与鞑子在关外决战?”
“当然反对,朝廷新剿灭了中原流匪,确实值得可喜可贺。可这并不能就说我们就可以无视鞑虏的能力。对于鞑虏,盲目的调集大军出关决战,这是相当鲁莽的。”
“那你觉得应当怎么做呢?”
李春江与一般的书生不同,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很特别,就如此时,“我以为朝廷当放弃关外的宁锦等八座城池,将兵马退守山海关。”
“就此放弃关外之地?当年也是早有争论的,只怕一提出来就会被科道言官们的口水淹没。尤其是如今,朝廷刚平定中原流匪,现在满朝上下都是信心大增,好多人甚至都喊出了反攻复辽的口号,这时有人敢提出放弃关外退守山海,这不是找不痛快吗?”刘钧摇头叹道,其实退守山海关,刘钧觉得还是一个不错的战略的。
明军死守关外宁锦一线,花费的是海量的粮饷,却依然很难守住,反而被长长的补给线拖累的疲惫万分,还特别容易被清军围城打援。而如果把兵马退守山海关,然后不时的派兵出关扫荡一下辽西,使得清军无法在辽西建立起屯田,使得辽西成为一个战略缓冲带的话,那么对于明军重新积蓄实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毕竟如果清军不能在辽西建立起屯田据点,那么每次他们要进攻关内,都得拉着一条长长的补给线,而且清军就算再想从长城其它地方,如宣大等地方入侵关内,那么山海关的守军也能迅速的支援和保卫京城。而不会再如从前一样,清军绕个圈,宁远的守军便相当的尴尬,只能千里迢迢的入关。
不过放弃关外这事早就有许多人提过,甚至曾经还争论的很厉害,但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原因就是那些大臣们动不动就喊寸土不可弃。大明许多官员都是如此,骨头很硬,可惜不懂手段,更别说大多数人都不懂得战略了。打仗哪有寸土必守的打法,那样打仗,不输才奇怪。(未完待续。。)
刘钧单独与郑芝凤两人坐在书房里,刘钧没有急着开口,他端着热茶慢慢的品味着。郑芝凤虽然年轻,可看样子也是个厉害的角色,刘钧不开口,他便也不说话,两人就坐在那里品着郑芝凤送给熊文灿的福建武夷山茶叶。
良久,还是刘钧先打破了沉默。
“郑兄,你此次入京,当也知道,朝廷如今已经剿灭了为患多年的流匪吧?”
郑芝凤点头,“侯爷英武不凡,擒张献忠败罗汝才杀革左五贼,这些纵横中原十余年的巨寇,遇上侯爷,却如同冰雪投入热汤之中,冰消雪融。”
刘钧笑了笑,端起茶轻抿了一口,然后淡淡道,“听说郑都督自崇祯元年受招安以来,横扫南海,凭着朝廷的旗号,这些年将什么李魁奇、刘香等大小海贼团伙都给扫除了。甚至在崇祯六年,还大败了荷兰人,今年又一次击败了挑事的荷兰人,听说,在东南沿海,百姓商人都称郑一官为闽海王,甚至荷兰等红夷都只知有郑氏,而不知有大明。”
一开始郑芝凤脸上还有些得意之色,可渐渐的,他脸上的得意收起,渐渐换成了惊惧。
+≡, 刘钧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可这些事实也是一个相当让人忌讳的事实。尤其如果让朝廷让皇帝知道了,绝不会高兴。郑芝凤惊讶于刘钧对于东南海上事情了解的详细,他不但知道郑氏这些年的动作,甚至连今年郑家又与荷兰人交战的事情都知道。
“我还听说,在东南海上跑海贸的船只,都得买郑氏的旗帜插,要不然出海必被击沉或者掠夺。郑氏每船收获二千金,年入千万。而郑氏每船只向朝廷交税十两,而且郑氏还不经朝廷同意,就与荷兰人谈判并签定协议......”
“郑兄。你说我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吧?”
郑芝凤脸上已经有些冒汗了,他不知道刘钧提起这些想做什么。
“郑兄,你知道吗,今天皇上召见我,说起如今中原流匪已平,中原一带新训练的十余万新军正无敌手,有人向陛下提议,说东南之地已经失去控制,提议中原十余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的精兵调往东南。”
“我郑家自受招安以来,一直对朝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天地可鉴啊!”郑芝凤连忙喊道。郑家虽强,可也正是趁着这些年朝廷内忧外患,无力管束东南,才让他们得以迅速壮大起来。
可郑家虽然实力强大了许多,但也不敢与朝廷翻脸,郑家到现在为止,并还没有什么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的野心。他们想要的更是独占海贸之利。想要的是做一个大海商。
“郑兄你知道吗,今天陛下召我入宫,问了我一件事情,陛下问我是想做镇海将军还是征虏将军?若想做镇海将军。就调我往福建,提督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防,若愿意做征虏将军,就调我率兵进攻辽东沿海各地。”
“你知道。若是我接任镇海将军,去了福建等地,第一个任务是什么吗?”
“是什么?”
“剿灭所有的海盗、山匪。尤其是那些敢妄自称王之人,比如闽海王之类的。”
“侯爷,我们郑家对朝廷忠心耿耿,天地可鉴啊。闽海王,那不过是百姓胡言乱语。”
“哦,是吗?何以证明呢?若朝廷征调,你们真的肯奉诏?据本侯所知,朝廷之前曾数次征召郑氏舰队北上,可你们都借口推脱了吧?”刘钧冷笑几声,“难道说你们郑氏听调不听宣?”
“绝无此事。”郑芝凤还真怕朝廷派大军去福建,郑家强的是海上。可再强的海上集团,可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港口基地,也会寸步难行。尤其郑家还想继续眼下的海上贸易的垄断权,若跟朝廷起了冲突,双方战起来,郑家也许还能再重新回去当海盗,可没有了朝廷的旗号,那以后他们就别想再维持着海上贸易的霸权了,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是吗,本侯倒是相信你,可你们也得拿出些诚意来不是。若是每次朝廷征召,你们都找各种理由推脱,你说你们的话还有人信吗?”
“眼下就有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就看你们是不是在意了。”
“不知侯爷说的是什么机会?”郑芝凤道。
刘钧笑笑,他知道自己刚才那一番话不可能就真的能吓到郑家,不过是一个谈话的策略而已。先把事情说的严重点,让郑家好引起重视。最后的谈判,还是得跟郑之龙谈的。而如果只是威胁,而没有好处,相必也很难吓到这位闽海王。
必须得有足够的利益,才能让郑芝龙心动。
封郑芝龙台湾总兵,再发出些威胁,就是要让郑芝龙重视起来。
“我希望能在年前和郑一官会面商谈,最好是一个月后。如果可以,我希望在一月后在南京与郑一官亲自会面商谈。”
“我这里有一封给郑一官的亲笔信,你替我转寄给他。”说完,刘钧起身走了。
郑芝凤是做不了主的,真要谈事,还得跟郑一官谈。
离开熊府的时候,熊文灿亲自把刘钧送到门口。这个时候,熊文灿已经知道了皇帝让他出来的用意了。“我回头会跟郑一官好好谈一谈,一定让他听侯朝廷的调令。”
刘钧笑而不语,告辞离开。要想让郑一官出兵,可不会是那么简单的。
出了熊府,刘钧去了湖广会馆。这间会馆是在京的湖广商人所集资修建的,占地面积很大,装修的也很气派。不论是来京的湖广商人,还是每科入京赶考的士人,甚至是一些湖广入京的官员,有时都会在这里住宿。
崇祯赐了一套府第给刘钧,算 刘钧在京的镇南侯府,不过暂时还没有去收拾,刘钧依然还住在城外的军营里。他来会馆,是来看李春江和兄弟刘键以及复社四公子等人。
刘钧一到,李春江一群人就出来迎接了,一直在京办事的傅山和刘允升也在。
湖广会馆里的商人和士子们听说镇南侯要来,早就恭侯多时了。最近在京的湖广人可谓是相当的扬眉吐气,湖广人得到朝廷重用,到如今更是达到了顶峰。
当朝的首辅、次辅全都是湖广人,甚至还有一位阁老姚明恭也是湖广人,内阁六位大学士,一半都是湖广人。此外刘钧这位年轻的侯爷,锦衣卫的指挥使刘侨也同样是湖广人。
如今京师里的湖广人,走在大街上,都高调了许多。
刘钧到了会馆,不得不先接见一众商人士子,跟他们聊了许久,才得以单独跟李春江等友人会面。
“听说朝廷又要跟鞑子决战,甚至听闻陛下要调九头鸟去锦州参战?”李春江问刘钧,虽然如今他早退出九头鸟,可他还是对这支部队很关心的。
刘钧笑了笑,问老友,“公辑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听语气你好像反对与鞑子在关外决战?”
“当然反对,朝廷新剿灭了中原流匪,确实值得可喜可贺。可这并不能就说我们就可以无视鞑虏的能力。对于鞑虏,盲目的调集大军出关决战,这是相当鲁莽的。”
“那你觉得应当怎么做呢?”
李春江与一般的书生不同,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很特别,就如此时,“我以为朝廷当放弃关外的宁锦等八座城池,将兵马退守山海关。”
“就此放弃关外之地?当年也是早有争论的,只怕一提出来就会被科道言官们的口水淹没。尤其是如今,朝廷刚平定中原流匪,现在满朝上下都是信心大增,好多人甚至都喊出了反攻复辽的口号,这时有人敢提出放弃关外退守山海,这不是找不痛快吗?”刘钧摇头叹道,其实退守山海关,刘钧觉得还是一个不错的战略的。
明军死守关外宁锦一线,花费的是海量的粮饷,却依然很难守住,反而被长长的补给线拖累的疲惫万分,还特别容易被清军围城打援。而如果把兵马退守山海关,然后不时的派兵出关扫荡一下辽西,使得清军无法在辽西建立起屯田,使得辽西成为一个战略缓冲带的话,那么对于明军重新积蓄实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毕竟如果清军不能在辽西建立起屯田据点,那么每次他们要进攻关内,都得拉着一条长长的补给线,而且清军就算再想从长城其它地方,如宣大等地方入侵关内,那么山海关的守军也能迅速的支援和保卫京城。而不会再如从前一样,清军绕个圈,宁远的守军便相当的尴尬,只能千里迢迢的入关。
不过放弃关外这事早就有许多人提过,甚至曾经还争论的很厉害,但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原因就是那些大臣们动不动就喊寸土不可弃。大明许多官员都是如此,骨头很硬,可惜不懂手段,更别说大多数人都不懂得战略了。打仗哪有寸土必守的打法,那样打仗,不输才奇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