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迪心文集 > 我师为谁

我师为谁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此句出于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即便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是如此,在两千多年后的现在,也是如此。所以孔子教育弟子:择善而从,不善而改。这就是自我反省,自觉自戒,虚心好学的品质或精神。

    从这点上看,孔子被称为“教育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总是看见自己的优点,原谅或掩盖自己的不足,努力寻找或是讥讽他人的缺点。

    玄子曰:众生营役,皆为吾师。善者不善,不善亦善,是故善学者,师无常师,常师众人。然今之人众,见人而未见己,喜以己之所长,较其人之所短。其之于人:强于己者,口服而心生恨;优于己者,面服而内生犹;弱于己者,嫌弃或鄙视之;缺漏不足者,严责而苛求之。是故谓之“宽以待己,严以待人”然也。

    现实就是现实,孔子曾因“宰予昼寝”而骂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也因此改变了对世人的看法:“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由此足见孔子对于现实的无奈,社会学习风气和信任度自古以来就是很维艰的。

    玄子曰:吾之于人,听其言而信其行;人之于吾,闻吾言而观吾行;是故为人师表者,须言传身教而躬行也。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这句话是说孔子所讲述的东西都只是“述”是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的,是古人的文化思想,因此自己也相信这些思想,而且把老子和彭祖这样的智慧大家作为榜样来学习和推崇。而今我们两千多年来,也是一直把孔子来学习和推崇,而孔子推崇的是老子和彭祖,那么以此推论,我们也应该只“述”而不作了,信古而否今了。

    难道说昔年的“老子、彭祖”就是唯一正确的智慧大家?难道说这位推崇“老、彭”的孔子也因此而值得永远推崇?

    玄子曰:信古而述,不作而尊,以此师古,不可法也。夫古道旧法,圣人法其天,法其地,法其时势而为之也,天地间岂有不变之常法乎?夫天地之机变,有道而无常;夫人事之戚戚,有情而难方;今之天地时势皆易也,焉能不作乎?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两段话都是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期间,颠沛流离,面临着死亡威胁时发出的豪言壮语。一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一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是何等英雄气概!

    且不说这桓魋要杀孔子,也不说这匡人要威胁孔子,单单说这两句里面孔子提到的两个文字:“文”和“德”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云: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将文德并提,足见孔子一生的追求和已经达到的思想境界。难道有了这“文德”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文德”既然可通过“修”而得来,那么这“文德”是啥?

    玄子曰:寰宇之行,其谓之道;道之所从,其谓之德;德之所显,其谓之文。老彭所言,斯文也哉!是故孔子崇老而尊彭,以为其言乃大道也。

    因此,当孔子面对桓魋和匡人的威胁时,自觉已经“得道”已经有了“文德”这才敢做出以上豪言壮语和行动。对于桓魋,孔子采用的是先声夺人,气势上吓倒或缓阻了桓魋的杀害行为,而后孔子设计和弟子们化妆“微服而过宋”对于匡人,孔子被围困拘禁,由于孔子的自信,相信“斯文”在自己这里,所以认为匡人欲奈不会违天而害了自己,于是让身边的弟子去做卫大夫(宁武子)的家臣,孔子才得以离开匡地。这也足见孔子的计谋,那也就是拉关系——尽管孔子被“拘禁”是一个误会。

    无论上述两个故事是真是假,故事的背后是在阐述“文德”的作用:“斯文犹在,其如予何?”

    其实这是一种学问境界或修养境界。古代传说中只有老子和彭祖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而孔子也有了这样的境界。而早于孔子约500年的古印度出现的释迦牟尼佛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之下,则无所谓生死畏惧,也无所谓怖忧惊恐,是一种坦然和自在,是与天地融为一体,是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是故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是故玄子曰:众生处有为之事,行古言之学,诸事成焉而争功,生而据之,无为而夺,虽死而不已。

    这就是师古泥古的弊漏造成今日之社会风气之颓废迷离,古今中外,大多如此,概莫有外。此为何故?

    玄子曰:圣者无心,众心为心。大道无形,众生有心,万物含情,斯文犹在,德披流形。其之于寰宇,则为浩然正气;其之于天地,则为日月辰星;其之于人事,则为道德仁义;其至之于言行,则为智勇忠信。是故古之圣贤可师而法之,不可泥而教焉。圣者师天地万物而法众生,唯独不法经不法文。经文者,斯文之表耳,万物皆变,唯独经文不变,岂能久适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