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食谱——水晶脍、 假煎肉、 羊头签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宋朝食谱》——水晶脍、假煎肉、羊头签(转)
作者:李开周
两宋美食中,以“水晶脍”命名的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生鱼片,只不过制作时对刀工要求更高一些,切出来的成品必须薄如纸,亮如雪,晶莹剔透如水晶,小心翼翼夹一片,可以蘸醋蘸酱来吃。之所以要小心翼翼,据说是因为切得太薄,夹狠了易散,夹轻了又容易被风吹走。每年春天,宋仁宗垂钓金明池,最后的节目就是让人把钓上来的鲤鱼制成“水晶脍”,然后君臣齐动手,就像一群日本人那样吃起来。
第二种其实是皮冻。猪皮刮去板油,每斤用水十碗,加葱花、胡椒、陈皮各少许,慢火煮软,捞出切碎,然后再熬至粘稠,冷凝后切片。欧阳修最爱这一口,夏夜在平山堂开party,同僚们围坐一张巨长的桌子,桌上必有皮冻——在欧阳修嘴里当然不叫皮冻,而叫“水晶脍”,“脍”是薄片,“水晶”是形容其透明状。
前两种“水晶脍”,固然一个经过皇帝的嘴,一个经过名人的嘴,实质上没什么了不起,生鱼片而已,皮冻而已,咱老百姓吃得起。再一种可就有些不同凡响了,它也叫“水晶脍”,做法如下——
主料:石花菜(食用藻类之一,俗名毛菜、冻菜,在宋朝叫“琼脂菜”)
辅料:白糖(宋人或用“糖冰”,类似今天的冰糖)、米醋
制法:
1.石花菜去根,去沙,用淘米水浸泡三天,平均每半天换水一次,直至石花菜的表层色素全部脱去,然后捞出晒干;
2.把石花菜碾碎(宋人用石碾或药臼,现在可用电碾);
3.放入水池浸泡,漂洗,拣去杂质,捞出晒干成“琼粉”(现在叫“冻粉”);
4.将“琼粉”放入砂锅,按每克“琼粉”配四十克清水的原则加水,并加白糖、米醋,烧沸后改用小火慢熬;
5.待汤汁煎剩一半时,趁热出锅,用纱布滤去杂滓;
6.冷凝后切片。
特色:晶莹剔透,富有弹性,清甜爽口,营养丰富。
北宋一朝,除了在王公大臣的餐桌上,否则很难尝到这最后一道“水晶脍”,因为其原料石花菜出自沿海,需要几经转折才能运到中原腹地,售价是很高的;即使石花菜的售价不高,要加工成“水晶脍”还得花好大一番功夫,人力成本也是成本不是?
******
豫东农村有一道“藕鱼”,是将莲藕去皮切段,挂糊炸黄,然后用醋焖熟。这道菜的用料中并没有鱼,但是码在碗里极像焙干的梭子鱼;味道也有鱼香,焖制时间再长一些,待藕段酥软,闭上眼睛去嚼,无论味道还是口感,都跟去了刺的小鲫鱼没什么两样。“藕鱼”本是素菜,却有荤菜之名,有荤菜之形,而且还有荤菜之味,这样的烹饪手法,正是典型的“素菜荤作”。
流行于南宋的“假煎肉”也是素菜荤作的成功范例,其做法如下。
主料:嫩葫芦、面筋
辅料:葱、排骨汤
作料:菜籽油、猪油、料酒、红曲、盐
制法:
1.葫芦洗净,去瓤,去皮,切两厘米见方的滚刀块;
2.面筋切丝,每段两厘米长、半厘米宽;
3.葫芦、面筋各用盐和红曲拌匀,切葱花备用;
4.锅里放入菜籽油烧热,将面筋煎熟盛出;
5.起锅,换猪油烧热,将葫芦煎熟盛出;
6.锅里倒入清汤,大火烧沸,放入面筋、葫芦(清汤宜少,以半浸主料为度),浇以料酒,撒上葱花,换小火焖煮,把汤汁收干即成。
特色:葫芦和面筋经过上色、油煎,并吸收了汤汁内的精华,无论外观、口感和味道,都近似于煎肉,却又没有肉的油腻。
这道菜出自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林氏原有“煎麸以油,煎瓠以脂”的说明,其中“麸”是面筋,“瓠”是葫芦。
******
羊头签
主料:羊头1个
配料:鸡蛋两个,网油两张,粉芡25克,葱花若干
佐料:味精、盐水、料酒、花椒盐、菜籽油各适量
做法:
1.羊头褪毛,去皮,洗净,剔取脸肉,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浸入盐水和料酒;
2.鸡蛋打散,葱花切末,加粉芡搅成蛋糊;
3.把浸泡后的羊脸丝取出搌干,放入蛋糊内,加味精拌匀;
4.网油在开水里蘸一下取出搌干,分别切成等宽的长方形共6份;
5.把拌有羊脸丝的蛋糊分别抹在6份网油上,卷成卷,外用蛋糊封口;
6.锅放旺火上,添入菜籽油,烧至七成热,将网油卷依次下锅炸到微黄,捞出控油,再入锅炸至柿黄,然后捞出;
7.将炸好的网油卷切成1厘米宽的斜刀块,装入盘内,撒上花椒盐食用。
特色:羊脸肉鲜美之中渗透着猪网油的浓香。形如卷筒,色泽金黄,外脆里酥。
“签”在传统豫菜里面是个大家族,所有外包网油炸制而成的圆筒状食品,无论荤素,都可以叫做签。比如说,羊头肉切丝,用网油卷裹炸制,叫羊头签;鸡腿肉切丝,用网油卷裹炸制,则叫鸡丝签。其他还有炸腰签、鹅鸭签、羊肚签、笋签、豆黄签等等。
签类食品风行于宋朝,仅在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南宋吴自牧《梦梁录》里,就提到了近20种签。绍兴二十一年,宋高宗驾临清河郡王张俊府邸,张府进奉的膳食中有奶房签、羊舌签、肫掌签、蝤蛑签和莲花鸭签(参见周密《武林旧事》),说明个别签类食品不仅是市食,而且是御膳。
比起签类家族中的其他同类来,羊头签的制作更需要技艺:剔取和切丝要求刀工精巧,炸制的时候则需要对油温和火候有掌控经验。由于羊脸肉比较细嫩,外包网油,火候不到会夹生,时间稍长即变焦,所以一般采用炸两次的方法。或者也可以先放蒸锅里蒸熟,然后再入油锅滑一下即可。
南宋后期某知府请客,自家人手艺不高,是外雇一厨娘才做成了羊头签的(参见洪巽《畅谷漫录》)。不过他雇的厨娘标准太高,才做了5份(每卷为1份)羊头签,就用了10个羊头——羊脸肉只要最细嫩的部分,大葱则只剔葱心,葱心上还要用上好的绍酒喷过。怎么浪费且不管她,用葱就是要取其本色,以给主料提鲜,她往葱上喷绍酒,再放锅里加热,你能猜到那会是什么滋味。
******
向爱美食、爱考证的李开周先生致敬~:)
《宋朝食谱》——水晶脍、假煎肉、羊头签(转)
作者:李开周
两宋美食中,以“水晶脍”命名的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生鱼片,只不过制作时对刀工要求更高一些,切出来的成品必须薄如纸,亮如雪,晶莹剔透如水晶,小心翼翼夹一片,可以蘸醋蘸酱来吃。之所以要小心翼翼,据说是因为切得太薄,夹狠了易散,夹轻了又容易被风吹走。每年春天,宋仁宗垂钓金明池,最后的节目就是让人把钓上来的鲤鱼制成“水晶脍”,然后君臣齐动手,就像一群日本人那样吃起来。
第二种其实是皮冻。猪皮刮去板油,每斤用水十碗,加葱花、胡椒、陈皮各少许,慢火煮软,捞出切碎,然后再熬至粘稠,冷凝后切片。欧阳修最爱这一口,夏夜在平山堂开party,同僚们围坐一张巨长的桌子,桌上必有皮冻——在欧阳修嘴里当然不叫皮冻,而叫“水晶脍”,“脍”是薄片,“水晶”是形容其透明状。
前两种“水晶脍”,固然一个经过皇帝的嘴,一个经过名人的嘴,实质上没什么了不起,生鱼片而已,皮冻而已,咱老百姓吃得起。再一种可就有些不同凡响了,它也叫“水晶脍”,做法如下——
主料:石花菜(食用藻类之一,俗名毛菜、冻菜,在宋朝叫“琼脂菜”)
辅料:白糖(宋人或用“糖冰”,类似今天的冰糖)、米醋
制法:
1.石花菜去根,去沙,用淘米水浸泡三天,平均每半天换水一次,直至石花菜的表层色素全部脱去,然后捞出晒干;
2.把石花菜碾碎(宋人用石碾或药臼,现在可用电碾);
3.放入水池浸泡,漂洗,拣去杂质,捞出晒干成“琼粉”(现在叫“冻粉”);
4.将“琼粉”放入砂锅,按每克“琼粉”配四十克清水的原则加水,并加白糖、米醋,烧沸后改用小火慢熬;
5.待汤汁煎剩一半时,趁热出锅,用纱布滤去杂滓;
6.冷凝后切片。
特色:晶莹剔透,富有弹性,清甜爽口,营养丰富。
北宋一朝,除了在王公大臣的餐桌上,否则很难尝到这最后一道“水晶脍”,因为其原料石花菜出自沿海,需要几经转折才能运到中原腹地,售价是很高的;即使石花菜的售价不高,要加工成“水晶脍”还得花好大一番功夫,人力成本也是成本不是?
******
豫东农村有一道“藕鱼”,是将莲藕去皮切段,挂糊炸黄,然后用醋焖熟。这道菜的用料中并没有鱼,但是码在碗里极像焙干的梭子鱼;味道也有鱼香,焖制时间再长一些,待藕段酥软,闭上眼睛去嚼,无论味道还是口感,都跟去了刺的小鲫鱼没什么两样。“藕鱼”本是素菜,却有荤菜之名,有荤菜之形,而且还有荤菜之味,这样的烹饪手法,正是典型的“素菜荤作”。
流行于南宋的“假煎肉”也是素菜荤作的成功范例,其做法如下。
主料:嫩葫芦、面筋
辅料:葱、排骨汤
作料:菜籽油、猪油、料酒、红曲、盐
制法:
1.葫芦洗净,去瓤,去皮,切两厘米见方的滚刀块;
2.面筋切丝,每段两厘米长、半厘米宽;
3.葫芦、面筋各用盐和红曲拌匀,切葱花备用;
4.锅里放入菜籽油烧热,将面筋煎熟盛出;
5.起锅,换猪油烧热,将葫芦煎熟盛出;
6.锅里倒入清汤,大火烧沸,放入面筋、葫芦(清汤宜少,以半浸主料为度),浇以料酒,撒上葱花,换小火焖煮,把汤汁收干即成。
特色:葫芦和面筋经过上色、油煎,并吸收了汤汁内的精华,无论外观、口感和味道,都近似于煎肉,却又没有肉的油腻。
这道菜出自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林氏原有“煎麸以油,煎瓠以脂”的说明,其中“麸”是面筋,“瓠”是葫芦。
******
羊头签
主料:羊头1个
配料:鸡蛋两个,网油两张,粉芡25克,葱花若干
佐料:味精、盐水、料酒、花椒盐、菜籽油各适量
做法:
1.羊头褪毛,去皮,洗净,剔取脸肉,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浸入盐水和料酒;
2.鸡蛋打散,葱花切末,加粉芡搅成蛋糊;
3.把浸泡后的羊脸丝取出搌干,放入蛋糊内,加味精拌匀;
4.网油在开水里蘸一下取出搌干,分别切成等宽的长方形共6份;
5.把拌有羊脸丝的蛋糊分别抹在6份网油上,卷成卷,外用蛋糊封口;
6.锅放旺火上,添入菜籽油,烧至七成热,将网油卷依次下锅炸到微黄,捞出控油,再入锅炸至柿黄,然后捞出;
7.将炸好的网油卷切成1厘米宽的斜刀块,装入盘内,撒上花椒盐食用。
特色:羊脸肉鲜美之中渗透着猪网油的浓香。形如卷筒,色泽金黄,外脆里酥。
“签”在传统豫菜里面是个大家族,所有外包网油炸制而成的圆筒状食品,无论荤素,都可以叫做签。比如说,羊头肉切丝,用网油卷裹炸制,叫羊头签;鸡腿肉切丝,用网油卷裹炸制,则叫鸡丝签。其他还有炸腰签、鹅鸭签、羊肚签、笋签、豆黄签等等。
签类食品风行于宋朝,仅在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南宋吴自牧《梦梁录》里,就提到了近20种签。绍兴二十一年,宋高宗驾临清河郡王张俊府邸,张府进奉的膳食中有奶房签、羊舌签、肫掌签、蝤蛑签和莲花鸭签(参见周密《武林旧事》),说明个别签类食品不仅是市食,而且是御膳。
比起签类家族中的其他同类来,羊头签的制作更需要技艺:剔取和切丝要求刀工精巧,炸制的时候则需要对油温和火候有掌控经验。由于羊脸肉比较细嫩,外包网油,火候不到会夹生,时间稍长即变焦,所以一般采用炸两次的方法。或者也可以先放蒸锅里蒸熟,然后再入油锅滑一下即可。
南宋后期某知府请客,自家人手艺不高,是外雇一厨娘才做成了羊头签的(参见洪巽《畅谷漫录》)。不过他雇的厨娘标准太高,才做了5份(每卷为1份)羊头签,就用了10个羊头——羊脸肉只要最细嫩的部分,大葱则只剔葱心,葱心上还要用上好的绍酒喷过。怎么浪费且不管她,用葱就是要取其本色,以给主料提鲜,她往葱上喷绍酒,再放锅里加热,你能猜到那会是什么滋味。
******
向爱美食、爱考证的李开周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