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铜川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很久之前便对铜川有亲近感。这源于自我小时起母亲便常常对我讲起当年外公在铜川工作时的情形。外公后来辗转到了安康,于是对安康也有了亲近感。人其实就是这样,因为亲情、友情或者爱情,往往就会对一个地方产生莫名的好感或厌恶。
铜川在历史上是叫同官的,据说是因为与潼关的发音相同,加之治所又设于铜水之川,所以于1946年7月更名为了铜川。原因是否真实不得而知,可也因为这样的传说作为潼关人的我就莫名的感觉到距铜川又近了一步。这样说来,其实铜川叫同官的时间是远远长于铜川的。
很偶然的机会,又或者说是机缘凑巧吧。二十年前我曾经在地处陶瓷古镇黄堡的铜川市第四中学就读过一段时间。
母亲的表兄,我叫小叔叔的一个亲戚当时在铜川钢铁厂上班。他在黄堡镇上租了一间民房和他的儿子勇勇住着。当时我就住在他家。
小叔叔内向、不善言谈,在我们整个大家族中是以沉默寡言而著称的。但他和房东家的关系却处得很好,让我叫房东梅花姨,那是一个很和蔼、很热情的人,常会对我嘘寒问暖。初到黄堡的我两眼墨黑,人生地不熟,可生活在这个院子里却没有一点寄人篱下的感觉。梅花姨的丈夫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按时去市人防办上班。只是当时的我怎么想也不明白的是,他的工作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每天又会干些什么。人防办这三个字和小叔叔工作的保卫科这三个字比起来,那简直是太抽象了。
梅花姨有几个孩子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有一个女儿叫高宝玲。我之所以对这个名字记得这么清,并不是当时我对这个女孩有什么非分之想,而是梅花姨每天都要数十次的、不遗余力的叫着这三个字。比如她会说:高宝玲,吃饭了,端饭吧。高宝玲,你爸回来了,给你爸倒水。当她觉得高宝玲有可能有一阵子没发出什么声响时,她就会说,高宝玲、高宝玲,你在干嘛?天天如此,你说我能记不清楚么。还有一个原因,在我们那儿大人叫小孩,即使熟识的人之间称呼时,也不用连姓带名般那么正式的叫,而是要惯以小名的。就像高宝玲,我想我们这儿的人称呼她时一定会说:宝宝或者玲玲。
高宝玲和我年龄相仿,如今干什么也不清楚,似乎当时的她很热衷于学裁剪什么的。虽然再未见过梅花姨一家人,可每每想起当时的点滴还是会觉得温暖。祝梅花姨全家如意平安!
那时我和勇勇喜欢干的事真是五花八门。有一次我俩拿着小叔叔的电警棍玩,当然这个陌生、冷冰冰甚至有些让我敬畏的家伙我是不会在它身上打主意的。可勇勇不同,毕竟他同这东西接触的时间要比我长的多。他告诉我说,咱们用警棍电击铁床头吧。于是,所思即所干的我俩就看到了四溅的火花,就像上元夜里我们玩的电光花一样,耀眼、好看,当然也更为持久。
勇勇是个颇有着艺术细胞的人。他从黄堡镇边的河床里找来了许多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石头。然后就利用这石头现成的纹理或是形状,刻了一个个的小雕塑,真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的这手绝活让艺术盲的我简直佩服极了。若干年后,勇勇也因此步入了西安美院的行列,毕业后的他办了一家设计装潢的公司,如今小叔叔他们一家也已在西安购了房,落了脚。
不宽的马路上一辆接一辆地跑着呼啸而过的拉煤车,从居所到学校有一段距离,每天回家时我的袜子和脚一定是黑的。镇子内是凌乱而又拥挤的民房,街上是说着不同方言的熙攘人群。下午放学时我会看到我的影子在黄堡街面上孤单的走着。那时的黄堡活脱脱一幅小城镇模样呵。
即便是用当时年少的阅历甚浅的视野不开阔的我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铜川也无法让我把眼前看到的和一个“市”联系起来。街上寥落的行人,市府门前正在大修的路面,几个亭子一对石狮子一座大土堆的公园,桥下脏乱的流水,还有我坐公交时偷东西的小偷,实在使我有了走后就不再来的想法。
所以,当我离开黄堡离开铜川以后,真的就没动过再去那儿看看的一点念头。
那年在网上遇到了王丽丽姐姐,这是一个出生在艺术之家的会刺绣会剪纸的姐姐。她的母亲是工艺美术大师冯华荣,父亲是书法家王如海。熟识后姐姐常说,有空来耀州玩么。于是就动了心思,脑海中悄悄地也泛起关于过往的一些影像,再去铜川看看的心思也慢慢闹腾起来。
终于成行是在五一假期,与书法家闵东昌先生一行去耀州去铜川。
现实中的丽丽姐和网上认识的她没什么两样,一样的热忱好客。她说,弟弟来了,要好好招待呢。她带着我们一同去游药王山,看号称北魏造像之始的魏文朗造像碑和被誉为“三绝”的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去耀州窑遗址和博物馆,感知耀州窑的兴盛与衰败,看各样精美绝伦的磁器。吃辛辣出汗,筋韧爽口的咸汤面,吃过之后不由人感叹,不吃三碗面,不算行耀县,名不虚传呢。拜会画家王箫东先生,观先生现场书画,其人语速较快,用墨酣畅,常使我想,这样的人本不应是画画的呢。最兴奋的是现场观看了伯母的巨幅烙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和刺绣作品红楼梦,真是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不由人叹服伯母作品的大气和细部的精致。
由耀州去铜川见书法家吴川淮先生时,我一直按脑海中的样子寻找着黄堡,可昔日的黄堡早已不见了。黄堡的周围一切全变了,路变宽、变干净了,天变蓝,山变绿,水变清,建筑变得整齐,这样的铜川,怎能不使人喜欢?
虽然,曾经脑海中的印象没有照进现实,可我并没有感到落寞和遗憾。因为这个城市正在变得年轻,变得活力,变得美丽,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高兴。
原想着要去黄堡,要去公园,实地感受年少时曾在这儿留下的欢笑,最终没能成行。一来因为时间紧张,二来我觉得回忆已经不重要了,一切都在变好,那么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
后来,有时还会想起耀州,想起铜川。我扪心自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有还想再去的念头?原来,我们对一座城市的怀念,除了脑海中曾留下有关这儿的记忆外,最重要的是,这座城市一定有你所惦记的人。
很久之前便对铜川有亲近感。这源于自我小时起母亲便常常对我讲起当年外公在铜川工作时的情形。外公后来辗转到了安康,于是对安康也有了亲近感。人其实就是这样,因为亲情、友情或者爱情,往往就会对一个地方产生莫名的好感或厌恶。
铜川在历史上是叫同官的,据说是因为与潼关的发音相同,加之治所又设于铜水之川,所以于1946年7月更名为了铜川。原因是否真实不得而知,可也因为这样的传说作为潼关人的我就莫名的感觉到距铜川又近了一步。这样说来,其实铜川叫同官的时间是远远长于铜川的。
很偶然的机会,又或者说是机缘凑巧吧。二十年前我曾经在地处陶瓷古镇黄堡的铜川市第四中学就读过一段时间。
母亲的表兄,我叫小叔叔的一个亲戚当时在铜川钢铁厂上班。他在黄堡镇上租了一间民房和他的儿子勇勇住着。当时我就住在他家。
小叔叔内向、不善言谈,在我们整个大家族中是以沉默寡言而著称的。但他和房东家的关系却处得很好,让我叫房东梅花姨,那是一个很和蔼、很热情的人,常会对我嘘寒问暖。初到黄堡的我两眼墨黑,人生地不熟,可生活在这个院子里却没有一点寄人篱下的感觉。梅花姨的丈夫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按时去市人防办上班。只是当时的我怎么想也不明白的是,他的工作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每天又会干些什么。人防办这三个字和小叔叔工作的保卫科这三个字比起来,那简直是太抽象了。
梅花姨有几个孩子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有一个女儿叫高宝玲。我之所以对这个名字记得这么清,并不是当时我对这个女孩有什么非分之想,而是梅花姨每天都要数十次的、不遗余力的叫着这三个字。比如她会说:高宝玲,吃饭了,端饭吧。高宝玲,你爸回来了,给你爸倒水。当她觉得高宝玲有可能有一阵子没发出什么声响时,她就会说,高宝玲、高宝玲,你在干嘛?天天如此,你说我能记不清楚么。还有一个原因,在我们那儿大人叫小孩,即使熟识的人之间称呼时,也不用连姓带名般那么正式的叫,而是要惯以小名的。就像高宝玲,我想我们这儿的人称呼她时一定会说:宝宝或者玲玲。
高宝玲和我年龄相仿,如今干什么也不清楚,似乎当时的她很热衷于学裁剪什么的。虽然再未见过梅花姨一家人,可每每想起当时的点滴还是会觉得温暖。祝梅花姨全家如意平安!
那时我和勇勇喜欢干的事真是五花八门。有一次我俩拿着小叔叔的电警棍玩,当然这个陌生、冷冰冰甚至有些让我敬畏的家伙我是不会在它身上打主意的。可勇勇不同,毕竟他同这东西接触的时间要比我长的多。他告诉我说,咱们用警棍电击铁床头吧。于是,所思即所干的我俩就看到了四溅的火花,就像上元夜里我们玩的电光花一样,耀眼、好看,当然也更为持久。
勇勇是个颇有着艺术细胞的人。他从黄堡镇边的河床里找来了许多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石头。然后就利用这石头现成的纹理或是形状,刻了一个个的小雕塑,真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的这手绝活让艺术盲的我简直佩服极了。若干年后,勇勇也因此步入了西安美院的行列,毕业后的他办了一家设计装潢的公司,如今小叔叔他们一家也已在西安购了房,落了脚。
不宽的马路上一辆接一辆地跑着呼啸而过的拉煤车,从居所到学校有一段距离,每天回家时我的袜子和脚一定是黑的。镇子内是凌乱而又拥挤的民房,街上是说着不同方言的熙攘人群。下午放学时我会看到我的影子在黄堡街面上孤单的走着。那时的黄堡活脱脱一幅小城镇模样呵。
即便是用当时年少的阅历甚浅的视野不开阔的我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铜川也无法让我把眼前看到的和一个“市”联系起来。街上寥落的行人,市府门前正在大修的路面,几个亭子一对石狮子一座大土堆的公园,桥下脏乱的流水,还有我坐公交时偷东西的小偷,实在使我有了走后就不再来的想法。
所以,当我离开黄堡离开铜川以后,真的就没动过再去那儿看看的一点念头。
那年在网上遇到了王丽丽姐姐,这是一个出生在艺术之家的会刺绣会剪纸的姐姐。她的母亲是工艺美术大师冯华荣,父亲是书法家王如海。熟识后姐姐常说,有空来耀州玩么。于是就动了心思,脑海中悄悄地也泛起关于过往的一些影像,再去铜川看看的心思也慢慢闹腾起来。
终于成行是在五一假期,与书法家闵东昌先生一行去耀州去铜川。
现实中的丽丽姐和网上认识的她没什么两样,一样的热忱好客。她说,弟弟来了,要好好招待呢。她带着我们一同去游药王山,看号称北魏造像之始的魏文朗造像碑和被誉为“三绝”的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去耀州窑遗址和博物馆,感知耀州窑的兴盛与衰败,看各样精美绝伦的磁器。吃辛辣出汗,筋韧爽口的咸汤面,吃过之后不由人感叹,不吃三碗面,不算行耀县,名不虚传呢。拜会画家王箫东先生,观先生现场书画,其人语速较快,用墨酣畅,常使我想,这样的人本不应是画画的呢。最兴奋的是现场观看了伯母的巨幅烙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和刺绣作品红楼梦,真是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不由人叹服伯母作品的大气和细部的精致。
由耀州去铜川见书法家吴川淮先生时,我一直按脑海中的样子寻找着黄堡,可昔日的黄堡早已不见了。黄堡的周围一切全变了,路变宽、变干净了,天变蓝,山变绿,水变清,建筑变得整齐,这样的铜川,怎能不使人喜欢?
虽然,曾经脑海中的印象没有照进现实,可我并没有感到落寞和遗憾。因为这个城市正在变得年轻,变得活力,变得美丽,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高兴。
原想着要去黄堡,要去公园,实地感受年少时曾在这儿留下的欢笑,最终没能成行。一来因为时间紧张,二来我觉得回忆已经不重要了,一切都在变好,那么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
后来,有时还会想起耀州,想起铜川。我扪心自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有还想再去的念头?原来,我们对一座城市的怀念,除了脑海中曾留下有关这儿的记忆外,最重要的是,这座城市一定有你所惦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