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考研?就业?
今年是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挤完考研这座独木桥之后,紧跟着就一头扎近了就业的竞争之中。常言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凡有过考研就业这段经历的大学生几乎无不会有这样的感慨:当初费劲心机准备考研,其中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有人会说:“想知道考研的意义多大,到人才市场上看看就清楚了。”的确,现在的就业市场上学力歧视、学校歧视、性别歧视、英语和计算机歧视、工作经验歧视比比皆是。重重难关卡住应届大学生的憧憬。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高素质人才真的是过剩了吗?
数字的悲观远比现实在人们心理上造成的恐惧大得多。有关数字表明:我国现在的高素质人才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不到5%,这样一个比例远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于是就有人把责任归咎于大学生在择业上横挑竖捡、好逸恶劳上。但这又无法解释当前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诸多不必要的限制条件的存在。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根子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上;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小,无法充分吸收那些比例相对不大、绝对数庞大的应届大学生。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用不着太多的高素质人才,那里的岗位早被更多的受过短期教育,劳动力价格低的人群占据。所以说,我国现在所谓的人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如此看来,眼下本科生的最佳选择就是先考研,再找工作了。
然而,成功的大门向每一个人敞开,并不就意味着所有人都能成功。刻苦地学习,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不一定能圆每一个人的考研梦。
清人徐大椿有诗云:“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哪料到,竟变做了欺人技店里卖新科利器(教人考试技巧类的书)”回顾历史,对比现实,很难不让人不对号如坐。书店里、地摊上、堆满了什么“题库”、“辅导”、“模拟试题”、“冲刺”、“大纲”一类价格不匪的“秘籍”“启航”、“北文”、“海成”等考研辅导班在全国激烈角逐。各高校内部公共课、专业课辅导的海报,为考研而张贴的“招租”、“求租”、“合租”之类的租房启示遍布校园、马路。一个考研俨然可以带动起一个市场、一个产业,但这对国家选拔人才又有多大价值呢?
今年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第一年,主要变化是:在初试中,专业课由过去的三门变为两门,英语听力成绩计入总分;经济类的两门专业课里有一科是数学,为全国统考,这样,由本校出题的卷子就仅剩下一张。由此一来,对于报名过热的学校、地区往往采用提高统考试卷的判分标准来为自己“降温”也就是说,经过初试被筛掉的大部分人不是专业基础不合格,而主要是英语和政治的成绩不过关。当前的考研辅导班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纷纷“周游列国”传授英语、政治、数学之考试秘诀以普渡众生。举个例子,在政治的辅导课上,老师会告诉学生们如何找到题目的主干,怎样才能猜到出题人的出题意图,怎样才会不落入出题人设下的圈套,整个一个考试终成为考生与出题人思维方式的较量。最后,辅导老师还会极为中肯地告诉学生今年很可能要考哪些题,哪些方面是重点“七一讲话”、“三个代表”、“与时俱进”不可不学。冥冥中,出题人与辅导老师也成了猫鼠关系。真到卷子发下时就会发现,时政内容几乎为零,而考试内容又大抵同高中政治无甚差距。“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等。殊不知,正当西方世界的高中生们探讨“权力与反抗”、“存在与虚无”、“时间的维性”等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教育部却还在反复考验我们这些大学生对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虔诚态度。想到此,真不知我们考研学生每天的刻苦、俭约还剩下有多少意义?
或许还会有人期望那些读研的学生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喜悦,认真坐下来搞点学问,为国家多做贡献。可是,一个只为找份好工作,将来能衣食无忧,享受现成的人,一旦成功,我们还能对他们抱什么期望呢?
当今之研究生,虽不乏勤奋上进之学子,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要么凭借着高学力在外挣钱,要么就只看英语和考博那几科,然后准备出国的学生。哪里还有心思踏踏实实地做什么学问?更有甚者,为了发表学术论文,竟厚颜到上网down资料,几个“复制”、“粘贴”便拼凑出一份论文,自己唯一的工作就是打几个关键字句把各段落联系起来。前年我国刚一入世,研究生的论文也雪片般纷至沓来。仅观题目,大致可分做四种:“狼来了”、“与狼共舞”、“机遇与挑战”、“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研究生词汇之匮乏,思想之贫困可见一斑。
学力并不代表能力。高学力只会在找工作时创造优势,而能否守住自己的“饭碗”还是靠能力。道理很简单,谁都明白。可对于那些学力较低的人来说,用人单位根本就不给工作的机会。仅此一点,就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是要三年的工作经验还是要一个硕士学位?就业,很难找到充分发挥自身才华的机会;读研,将来又很可能在和已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同龄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大学生的尴尬境地竟至于此。然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大学生的这种烦恼归根结底该不该由大学生自己承担。把责任推给学生,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把责任留给社会,就是谁都没有责任。人的素质、劳动的权利全由几个证书来决定,人的尊严,人的权利都到了哪里?竟不知人才市场上到底是谁在横挑竖捡?
诚然,笔者讲这些话既不是说考研一无是处,又不是讲以上这些情况是什么个别现象,无关大碍。问题的根本还是既要把考研和就业理性地区分开来,又要把他们合理地结合起来。教育者要摆正考试的定位,学生要端正考研的态度,用人单位也不必用学力来卡人,当政者更应该把增加就业机会,调整产业结构视为己任。唯如此,才是我们的强国之基,富民之本。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考研?就业?
今年是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挤完考研这座独木桥之后,紧跟着就一头扎近了就业的竞争之中。常言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凡有过考研就业这段经历的大学生几乎无不会有这样的感慨:当初费劲心机准备考研,其中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有人会说:“想知道考研的意义多大,到人才市场上看看就清楚了。”的确,现在的就业市场上学力歧视、学校歧视、性别歧视、英语和计算机歧视、工作经验歧视比比皆是。重重难关卡住应届大学生的憧憬。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高素质人才真的是过剩了吗?
数字的悲观远比现实在人们心理上造成的恐惧大得多。有关数字表明:我国现在的高素质人才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不到5%,这样一个比例远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于是就有人把责任归咎于大学生在择业上横挑竖捡、好逸恶劳上。但这又无法解释当前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诸多不必要的限制条件的存在。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根子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上;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小,无法充分吸收那些比例相对不大、绝对数庞大的应届大学生。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用不着太多的高素质人才,那里的岗位早被更多的受过短期教育,劳动力价格低的人群占据。所以说,我国现在所谓的人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如此看来,眼下本科生的最佳选择就是先考研,再找工作了。
然而,成功的大门向每一个人敞开,并不就意味着所有人都能成功。刻苦地学习,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不一定能圆每一个人的考研梦。
清人徐大椿有诗云:“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哪料到,竟变做了欺人技店里卖新科利器(教人考试技巧类的书)”回顾历史,对比现实,很难不让人不对号如坐。书店里、地摊上、堆满了什么“题库”、“辅导”、“模拟试题”、“冲刺”、“大纲”一类价格不匪的“秘籍”“启航”、“北文”、“海成”等考研辅导班在全国激烈角逐。各高校内部公共课、专业课辅导的海报,为考研而张贴的“招租”、“求租”、“合租”之类的租房启示遍布校园、马路。一个考研俨然可以带动起一个市场、一个产业,但这对国家选拔人才又有多大价值呢?
今年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第一年,主要变化是:在初试中,专业课由过去的三门变为两门,英语听力成绩计入总分;经济类的两门专业课里有一科是数学,为全国统考,这样,由本校出题的卷子就仅剩下一张。由此一来,对于报名过热的学校、地区往往采用提高统考试卷的判分标准来为自己“降温”也就是说,经过初试被筛掉的大部分人不是专业基础不合格,而主要是英语和政治的成绩不过关。当前的考研辅导班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纷纷“周游列国”传授英语、政治、数学之考试秘诀以普渡众生。举个例子,在政治的辅导课上,老师会告诉学生们如何找到题目的主干,怎样才能猜到出题人的出题意图,怎样才会不落入出题人设下的圈套,整个一个考试终成为考生与出题人思维方式的较量。最后,辅导老师还会极为中肯地告诉学生今年很可能要考哪些题,哪些方面是重点“七一讲话”、“三个代表”、“与时俱进”不可不学。冥冥中,出题人与辅导老师也成了猫鼠关系。真到卷子发下时就会发现,时政内容几乎为零,而考试内容又大抵同高中政治无甚差距。“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等。殊不知,正当西方世界的高中生们探讨“权力与反抗”、“存在与虚无”、“时间的维性”等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教育部却还在反复考验我们这些大学生对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虔诚态度。想到此,真不知我们考研学生每天的刻苦、俭约还剩下有多少意义?
或许还会有人期望那些读研的学生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喜悦,认真坐下来搞点学问,为国家多做贡献。可是,一个只为找份好工作,将来能衣食无忧,享受现成的人,一旦成功,我们还能对他们抱什么期望呢?
当今之研究生,虽不乏勤奋上进之学子,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要么凭借着高学力在外挣钱,要么就只看英语和考博那几科,然后准备出国的学生。哪里还有心思踏踏实实地做什么学问?更有甚者,为了发表学术论文,竟厚颜到上网down资料,几个“复制”、“粘贴”便拼凑出一份论文,自己唯一的工作就是打几个关键字句把各段落联系起来。前年我国刚一入世,研究生的论文也雪片般纷至沓来。仅观题目,大致可分做四种:“狼来了”、“与狼共舞”、“机遇与挑战”、“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研究生词汇之匮乏,思想之贫困可见一斑。
学力并不代表能力。高学力只会在找工作时创造优势,而能否守住自己的“饭碗”还是靠能力。道理很简单,谁都明白。可对于那些学力较低的人来说,用人单位根本就不给工作的机会。仅此一点,就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是要三年的工作经验还是要一个硕士学位?就业,很难找到充分发挥自身才华的机会;读研,将来又很可能在和已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同龄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大学生的尴尬境地竟至于此。然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大学生的这种烦恼归根结底该不该由大学生自己承担。把责任推给学生,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把责任留给社会,就是谁都没有责任。人的素质、劳动的权利全由几个证书来决定,人的尊严,人的权利都到了哪里?竟不知人才市场上到底是谁在横挑竖捡?
诚然,笔者讲这些话既不是说考研一无是处,又不是讲以上这些情况是什么个别现象,无关大碍。问题的根本还是既要把考研和就业理性地区分开来,又要把他们合理地结合起来。教育者要摆正考试的定位,学生要端正考研的态度,用人单位也不必用学力来卡人,当政者更应该把增加就业机会,调整产业结构视为己任。唯如此,才是我们的强国之基,富民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