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书签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无疑是出生入死的生涯给幸存者留下的标记:我无限钟爱那些过去年代的纪念物,将它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住,封存在箱子里;惟恐它们跟那些生灵一般,无声无息地弃我而去。
直至一个晴朗得要命的早晨,我突发奇想,要清点那些宝贝。打开箱盖,那儿飘荡出丝丝缕缕的尘埃,恰如我想象中的幽灵出没。那些珍贵的纪念物上霉迹遍布,我惊奇,那些霉斑居然都是圆形的。我的心痛楚了一阵突然又痊愈了:自从那些活灵灵的生命葬入穿梭着野风的墓地,它们就老了,衰竭了,废掉了;凝聚在它们之中的辉煌、磨难、忧愁也必定会陈旧,被日久天长磨得黯然失色。
他们死去了整整十六年。
——秦文君十六岁少女引子
一朋友曾向我借书,我向她推荐了秦文君的十六岁少女,她见到小说的封面和名字便失笑,将书闲置在一边,嘴角一直挂着揶揄笑意。我会意:大男人的我居然还藏有这么一本儿童文学书籍,且还是那样的书名,我也不以为忤地微笑,她不知道,那本小说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我已拥有,只是丢失了多年,一直惋惜,终于在多年之后再次找到了它。
70年代生的朋友们大多看过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这两种期刊吧,少年文艺是我初中时候喜欢的读物,其中最喜欢秦文君和肖复兴两位作者的作品,秦文君的永远的玛丽亚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个人不认为十六岁少女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那本小说的故事内容基本是秦文君自己的亲身经历,主要记叙她的知青生涯,是一本青春和生命的祭记,且一个中年人叙述自己曾经的青春往事,心绪和角度和当年已经是决然不同,笔触已有沧桑感觉。一直以来对描写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较感兴趣,那个带着单纯的理想色彩而疯狂的时代,许多事物而今看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更感兴趣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他们的各种个人命运,以及他们面对随之而来的变化时候的心态和感受。那个我们陌生的年代,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们更多的是从父辈们那里听说过一些零碎杂絮,详尽的也只能从文学作品中了解。那些躁动的稚气未脱的少年,在那个疯狂荒诞的时代,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各种不同的命运,人性的各种形态都显现得更真实和直观,也更残酷。
青春成长期层层的蜕变痕迹,那些点点滴滴,总是我们最为难忘的记忆,回想起来也总令人感怀。秦文君那细腻敏感的笔触下,那些往事,在沧桑的眼里,如同翻阅那些褪色泛黄的旧照片,看着一张张稚气未脱的笑脸,熟悉而久远,那些岁月的证物,也只是印证了它们真实的存在过,而它们已经早早远逝。翻开书,若在尘封已久的箱子里,在那些散发陈旧的气息的封存,寻找那树叶液汁味道的清新气息,而它,已在那岁月的书本里褪蜕为一枚剩下脉络轮廓的树叶书签,只好在那分明的轮廓里,想象它当年曾经饱满的绿色。在她笔下,往事如风,那风,掠往那个远去的年代,穿越上海那狭小灰暗的弄堂,那些喧闹嘈杂的人声里,轻抚东北那广阔而荒芜的黑土,那曾飘湮她们青春歌声的沉实大地,只剩余白桦树林沙沙的声响,风终也隐于沉寂,在昏黄灯光下,化为沉默的文字,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光,已成为了故事,已成沧桑。一枚曾经的绿叶成了标本书签,反而叶脉分明,每一琐碎细节都清晰地显现了出来。我们青涩年华一些未明的东西总要在多年之后回首才恍然悟觉,那些浑浑噩噩的青春岁月,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自己,那些细碎,在记忆里格外清晰。
小说名为十六岁少女,虽然记述的是主人公十六岁至十八岁的际遇和心绪,而那其实是秦文君将自己八年知青生活的浓缩。命运急剧变动,生活诸多磨难,那一代人的青春,过早的成熟,青春也过早地凋落。多年之后的她,用平静笔调记述那些沧桑往事,它们历历在目,犹如发生不久,多年之后她似已心如止水,但记叙起当年往事,想必难免还是情难自禁地心潮澎湃,自字里行间读出的是她的真实情感,作为读者都感同身受地感慨。小说记叙的人物都是平凡而真实,与生活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并无两样,真实的故事虽平淡但总更易令人感动,且那个时代发生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居多是戏剧性,更觉震撼。十六岁少女也不只是她和那帮同龄人的故事,还有她与亲人之间感情的描写,寡言慈爱的父亲,最为亲近而感觉又是微妙的母亲,睿智精明的外婆,还有那世故的舅公,作者细腻真实的感觉,娓娓道来,那些血缘关系微妙之间,如叶脉的丝丝缕缕的联系,构成一整体的轮廓,看似一个时代的纪事,外婆、母亲和她,是叙述三代女性对生活的不同体验,是延续,也有变化。成长的故事,并不因时代不同而不一的,有些作品蕴涵的并不局限于在某个时代,每片叶子的形状也许不一,但历程是一样的,一样的萌芽、生长、凋落。
每次翻阅这本小说,也不由怀念起自己初阅这本小说的青春岁月。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可是有些青春心绪是相同的,那无所适从的成长期,懵懂而敏感的少年心绪,难忘的初次悸动。在郑闯的身上看到一些那年少时候的自己,一样的不擅长表达自己,一样笨拙而敏感,由秦文君笔下的那位少女,也想起当年同窗的她,那个聪黠的女孩子。女孩子总比同年龄的男孩子心理早熟,那个莽撞而善感少年笨拙的举动总让她失笑,只是不知她可也记得当年那些琐碎。我们青春时期的记忆,如书签一般珍藏于岁月这本厚沉的书本里,每次掩卷时就将它插入标记,跟随着我们的翻阅,它并不固定于某一页,它,是我们生命里紧紧相随的烙印。
这无疑是出生入死的生涯给幸存者留下的标记:我无限钟爱那些过去年代的纪念物,将它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住,封存在箱子里;惟恐它们跟那些生灵一般,无声无息地弃我而去。
直至一个晴朗得要命的早晨,我突发奇想,要清点那些宝贝。打开箱盖,那儿飘荡出丝丝缕缕的尘埃,恰如我想象中的幽灵出没。那些珍贵的纪念物上霉迹遍布,我惊奇,那些霉斑居然都是圆形的。我的心痛楚了一阵突然又痊愈了:自从那些活灵灵的生命葬入穿梭着野风的墓地,它们就老了,衰竭了,废掉了;凝聚在它们之中的辉煌、磨难、忧愁也必定会陈旧,被日久天长磨得黯然失色。
他们死去了整整十六年。
——秦文君十六岁少女引子
一朋友曾向我借书,我向她推荐了秦文君的十六岁少女,她见到小说的封面和名字便失笑,将书闲置在一边,嘴角一直挂着揶揄笑意。我会意:大男人的我居然还藏有这么一本儿童文学书籍,且还是那样的书名,我也不以为忤地微笑,她不知道,那本小说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我已拥有,只是丢失了多年,一直惋惜,终于在多年之后再次找到了它。
70年代生的朋友们大多看过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这两种期刊吧,少年文艺是我初中时候喜欢的读物,其中最喜欢秦文君和肖复兴两位作者的作品,秦文君的永远的玛丽亚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个人不认为十六岁少女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那本小说的故事内容基本是秦文君自己的亲身经历,主要记叙她的知青生涯,是一本青春和生命的祭记,且一个中年人叙述自己曾经的青春往事,心绪和角度和当年已经是决然不同,笔触已有沧桑感觉。一直以来对描写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较感兴趣,那个带着单纯的理想色彩而疯狂的时代,许多事物而今看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更感兴趣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他们的各种个人命运,以及他们面对随之而来的变化时候的心态和感受。那个我们陌生的年代,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们更多的是从父辈们那里听说过一些零碎杂絮,详尽的也只能从文学作品中了解。那些躁动的稚气未脱的少年,在那个疯狂荒诞的时代,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各种不同的命运,人性的各种形态都显现得更真实和直观,也更残酷。
青春成长期层层的蜕变痕迹,那些点点滴滴,总是我们最为难忘的记忆,回想起来也总令人感怀。秦文君那细腻敏感的笔触下,那些往事,在沧桑的眼里,如同翻阅那些褪色泛黄的旧照片,看着一张张稚气未脱的笑脸,熟悉而久远,那些岁月的证物,也只是印证了它们真实的存在过,而它们已经早早远逝。翻开书,若在尘封已久的箱子里,在那些散发陈旧的气息的封存,寻找那树叶液汁味道的清新气息,而它,已在那岁月的书本里褪蜕为一枚剩下脉络轮廓的树叶书签,只好在那分明的轮廓里,想象它当年曾经饱满的绿色。在她笔下,往事如风,那风,掠往那个远去的年代,穿越上海那狭小灰暗的弄堂,那些喧闹嘈杂的人声里,轻抚东北那广阔而荒芜的黑土,那曾飘湮她们青春歌声的沉实大地,只剩余白桦树林沙沙的声响,风终也隐于沉寂,在昏黄灯光下,化为沉默的文字,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光,已成为了故事,已成沧桑。一枚曾经的绿叶成了标本书签,反而叶脉分明,每一琐碎细节都清晰地显现了出来。我们青涩年华一些未明的东西总要在多年之后回首才恍然悟觉,那些浑浑噩噩的青春岁月,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自己,那些细碎,在记忆里格外清晰。
小说名为十六岁少女,虽然记述的是主人公十六岁至十八岁的际遇和心绪,而那其实是秦文君将自己八年知青生活的浓缩。命运急剧变动,生活诸多磨难,那一代人的青春,过早的成熟,青春也过早地凋落。多年之后的她,用平静笔调记述那些沧桑往事,它们历历在目,犹如发生不久,多年之后她似已心如止水,但记叙起当年往事,想必难免还是情难自禁地心潮澎湃,自字里行间读出的是她的真实情感,作为读者都感同身受地感慨。小说记叙的人物都是平凡而真实,与生活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并无两样,真实的故事虽平淡但总更易令人感动,且那个时代发生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居多是戏剧性,更觉震撼。十六岁少女也不只是她和那帮同龄人的故事,还有她与亲人之间感情的描写,寡言慈爱的父亲,最为亲近而感觉又是微妙的母亲,睿智精明的外婆,还有那世故的舅公,作者细腻真实的感觉,娓娓道来,那些血缘关系微妙之间,如叶脉的丝丝缕缕的联系,构成一整体的轮廓,看似一个时代的纪事,外婆、母亲和她,是叙述三代女性对生活的不同体验,是延续,也有变化。成长的故事,并不因时代不同而不一的,有些作品蕴涵的并不局限于在某个时代,每片叶子的形状也许不一,但历程是一样的,一样的萌芽、生长、凋落。
每次翻阅这本小说,也不由怀念起自己初阅这本小说的青春岁月。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可是有些青春心绪是相同的,那无所适从的成长期,懵懂而敏感的少年心绪,难忘的初次悸动。在郑闯的身上看到一些那年少时候的自己,一样的不擅长表达自己,一样笨拙而敏感,由秦文君笔下的那位少女,也想起当年同窗的她,那个聪黠的女孩子。女孩子总比同年龄的男孩子心理早熟,那个莽撞而善感少年笨拙的举动总让她失笑,只是不知她可也记得当年那些琐碎。我们青春时期的记忆,如书签一般珍藏于岁月这本厚沉的书本里,每次掩卷时就将它插入标记,跟随着我们的翻阅,它并不固定于某一页,它,是我们生命里紧紧相随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