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玫瑰花精 > 第四章

第四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笛子和母亲搬到了外公外婆那里。那是一片老的住宅区,密密麻麻地隐藏在光鲜的城市背面。经过繁华的大街,拐进窄小的巷子,就看见了这个城市里破败的角落。

    小巷里的房屋已有些年头了,墙角长着绿油油的青苔和零落的小草。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常见的青石板路,蜿蜒着深入到了城市的深处。青石板的缝隙里长着一些矮小的草,偶尔会有一朵颜色金黄的小花立在那里,微微地飘摇。

    旁边的墙壁是斑驳的,已经分不清是怎样的颜色。透过巷子里狭小的空间,可以看到上面狭长的一片天空,偶尔会有一群鸽子鸣叫着飞过那狭窄的天空。

    笛子站在自己的新房间里,感觉陌生。这是三楼一套三居室的一间,老式房屋改造的三居室,笛子使用最小的那间。笛子放下东西,走过去趴在书桌上,看着窗外的世界,外面是一片片老旧的房屋和间插的黄桷树。窗台上是外公养的文竹和兰花,长得不是很好,像是缺肥料的样子。

    门开了,外婆佝偻着背进来,用她有些含糊的声音笑着,要笛子去洗个热水澡,仿佛笛子是经过长途跋涉而来的一样。外婆的风湿病日益加重,严重的时候,甚至不能走路,手更是没有一点的力气,常年都要依靠外公的照顾。

    外公跟着进来了,外公依旧是个身体健康的老头,面色甚至带着孩童般的红润。外公用洪亮的声音让笛子吃西瓜,然后再吃饭。笛子进门时,看见了饭桌上丰盛的午餐,但是笛子没有胃口,刚刚在以前的那个家里吃了过来的。

    笛子挂着自己的画夹,挂在窗户旁边。母亲走过来,淡淡地说:“把那东西送人吧,以后不要再画画了,浪费时间。”

    笛子默然地挂好画夹,再把颜料盒整齐地放在桌上,然后仔细地擦拭。这些承载着关于过去的一些记忆,很亲切,笛子不愿意放弃。

    而笛子下午去上课时已被告知,她的选修课将是手工刺绣,母亲已经说服学校,给她换了班。

    母亲不希望笛子继续与凡鹏有关的一切。

    母亲觉得累。

    老师没有让笛子进画室。笛子在窗户外面看着画室里一组一组的静物,显现着空间感的静物,色调柔和或有强烈反差的静物。

    什么都不一样了,家没有了,画也不能画了。

    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车窗外的景致在黑暗中静默地掠过,笛子依旧没有睡意,保持着那个姿势趴在窗户上,看着那些模糊不清的风景。

    深夜,笛子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伴着火车单调的轰隆轰隆声。

    笛子梦见了她要去的地方,一个西南山区的小镇,那里是少数民族彝族聚居的地方,在火把节的时候,走过江上的一座铁索桥,到小城外一片绿草丛生的坡地,那里就是火把节高潮的地方,十分热闹。

    彝族妇女们穿着盛装的衣裙,打着黄色的油纸伞来参加聚会。强悍的男人穿着平时难得一见的衣服,显出他们的剽悍和粗犷,他们在马背上疾驰,把身体紧紧地贴着马背,眼睛狠狠地盯着他们争夺的目标——一只在草地上的绵羊。还有男人已经扭在一起摔跤。漂亮的女人穿了更加漂亮的衣服,在露天的选美场争夺那一届的火把节皇后。

    父亲背着相机四处拍照,为镇里的宣传任务,也为自己的创作搜集素材。笛子和秧秧坐在开满野花的草地上,看着美丽的彝族女人在手提录音机播放出来的音乐声中,款款地比试着美丽,而妈妈,就微笑着坐在笛子和秧秧旁边,不时地用眼睛搜寻一下父亲的去向

    火车靠站时,笛子醒了,梦中的一切已然消失,四周是拥挤嘈杂的现实世界。对面的座位上,一个孩童躺着睡着了,嘴角流着口水,头枕在母亲的腿上,年轻的母亲靠在椅背上,昏昏地摇晃。

    笛子把视线再一次投向窗外,却看见车窗玻璃上一张迷糊的脸和凌乱的发。笛子对着玻璃,用手梳理着自己的头发。然后再看看周围,对这次旅行,笛子是有些忐忑的,怕遇到人贩子。报上经常有关于人贩子的报道,笛子告诉自己不能同任何人搭话,包括座位对面的母子。再过一会儿,天就亮了,天亮了,火车就会到达目的地,而那个小镇是安全的,笛子自认为自己对那里再熟悉不过。

    火车开动不久,笛子就又昏昏地入睡了。

    醒来时,天色已经开始发白,一片一片的田野和草垛从视野里掠过。笛子莫名地兴奋,这是她熟悉的一切,关于童年的一切,倍感亲切的一切。笛子的眼睛飞快地跟随着田野移动,跟随着看到的一切。

    站在站台上,她发觉这里并没有怎么变,空气异常干净清新,带着泥土和植物的味道,有凛冽的寒冷,即使是夏天了,清晨依然是寒冷的。

    笛子背着书包,随着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出站,然后沿着那条不宽的泥土路向前走着,田间的油菜花已经开放,展现出一片一片的金黄。

    她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回家了。

    笛子回家,以前的那个家,妈妈教书的那个中学的教工宿舍,就在小镇上的西南角,一所老旧的学校里。笛子的家在操场旁边,那排红砖房的第三个门。

    学校已经开始上早读课。校园里充斥着方言味道很重的普通话的读书声,这里的学生和老师都有着简单的认真、单纯、淳朴,读书声都是这样。

    笛子站在门前看父亲自己做的小花坛,里面曾经种满了玫瑰和栀子花,母亲最喜欢的花,还有笛子和秧秧弄来的仙人掌、山茶、杜鹃,但是现在这些花都变了,山茶只剩了干枯的树杆,花坛里面还种上了小葱和大蒜,郁郁葱葱的,倒是长得很好。

    门是虚掩的,笛子推开了它,里面空无一人,而且房间里的布置已经变样,这已经不再是笛子的家。笛子茫然地站在那里,仿佛就站在软绵绵的空旷之上,不现实之中。

    笛子走了进去,她以为她有权利进去,这里是她的家,这里的每一寸地方都洋溢着家的温暖。笛子站在房中央,看着周围已经陌生的一切。

    墙上秧秧和笛子的涂鸦已经被粉刷掉了,还有秧秧写的“十一月二十三日,我的生日”也没有了。秧秧八岁生日曾被遗忘,被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几天后,秧秧想起自己的生日,懊恼不已,为了让大家不再遗忘她的生日,就在墙上写了这几个大字,那些字一直留着,直到他们搬走。

    写字的地方,现在挂着一个镜框,里面的人腼腆地对着镜头微笑,笛子以为,她是熟悉他们的。笛子走的时候,他们还是刚刚结婚的一对小夫妇,住在学校食堂旁边的一间小房子里,那时的他们还是年轻的花蕾,是带着淳朴笑容的腼腆青年。现在他们依然还是,只是花蕾已经完全开放,甚至有些开过了。他们还有了孩子,两个人的中间,是个两岁大的孩子,张着嘴愣愣地看着镜头。

    “你找谁?”

    笛子转身,看见照片中的女人,胳膊里夹着一大堆作业本,风风火火的样子。

    女人端详着笛子,惊异地张圆了嘴,然后用手指了笛子说:“这不是笛子吗?”

    笛子醒来时已是中午时分,主人一家尽其所能地做了一大桌菜,他们的孩子放在“街上”居住的奶奶家,因为他们两个都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女人热情地招呼着笛子吃饭,不再问笛子为什么一个人来到这里的问题,男人不时地问笛子家现在的近况和笛子现在所在城市的情况,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激情。这种激情笛子不喜欢,这让她觉得,他们生活里有不安定的因素在暗涌。

    笛子吃了很多东西,因为感觉塌实。故乡是什么,是让你觉得温暖亲切,一去到那里就觉得塌实的地方,你也不会嫌弃她的贫穷和落后。笛子觉得,这里就是她的故乡。

    当学校又开始沸腾起来时,笛子一个人去了小城后面的山坡,那个火把节聚会的地方。

    初夏的山坡生机盎然,绿草里开满了颜色鲜艳的娇嫩花朵。而天空也是蔚蓝的,是令人欣喜的旷远的清澈的蓝。这是一个没有一丝云彩的晴朗天气,远处有山鹰用很傲慢的姿态盘旋着飞过。远处看过去,似屏障一样的群山,四处都是,使山谷中的小城完全地与世隔绝。

    笛子爬上一个小小的顶峰,看布满了古旧房屋的小城,听风声从自己的耳边呼啸而过。在山顶上站立是需要力量的,笛子迎风站着,那样强劲的山风,让她忘记了非要离婚的父亲和孤独的母亲,忘记了暂时不能进去的学校画室。笛子微笑着,忘掉了一切,让风把头发吹起来,直到吹乱,搅成一团。

    父亲和母亲第二天就来了,笛子很满意事态的发展。笛子看到父亲和母亲重新站在一起,站在那对小夫妻的门前,笛子得感谢那对小夫妻出卖了她,让她的父母再一次重新站在一起。笛子希望有奇迹发生,这个奇迹就是笛子不曾预见的——父亲和母亲一起到来,那么将来或许可以重新在一起。

    笛子带着疲惫的父母去登山,刻意借了主人家的傻瓜相机,以前父亲总是拍照的。

    站在那小小的山顶上,笛子兴奋地叫着,像一个被父母亲娇纵着的女儿。父亲勉强地微笑,看着在山间飞跑的笛子;而母亲的目光,已然是那样的忧郁——过往的记忆兜头盖脸地扑来,但今非昔比,什么都不一样了,过往的记忆就更加的催化着今天的悲伤。但笛子浑然不觉,笛子看到父母又站在了一起,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一起注视着自己。在那样的目光里,笛子放肆地尖笑,故意走在危险的岩石边,听着他们焦虑地呼唤。

    笛子拉了父亲的手,还拉了母亲的手,通红着脸,迎着呼啸的山风,大步地跨过那些枝肥叶厚的娇嫩野花。笛子以为,自己的力量是强大的。

    笛子吵着给父亲拍照,给母亲拍照,甚至把他们两个安排在一起,让他们笑一个。笛子要给父亲拍一张天高云阔的照片,她尖叫着:“再退后一点,再退后一点!”

    笛子听到母亲的一声尖叫,镜头里的父亲突然不见了。

    笛子放下相机,疑惑地看着前面的草地,保持着那样灿烂的笑脸,疑惑地寻找父亲的身影——刚才父亲明明在那里。

    母亲已经跑了过去,跪在那里,向下张望,还大声地呼唤着父亲的名字,声音绝望而恐怖。

    悬崖边的草长得太过浓密,让人以为,那里依然是土地,父亲就这样踩在了浓密的草上,滑了下去

    那个悬崖不高,甚至是低的,可是父亲的腿撞在了那个暴露的岩石上。

    父亲被附近的村民放在马车上,向医院飞跑。母亲抱着父亲的头,张皇地呼唤,父亲身上全是血,那些血染红了母亲的衣襟,染红了母亲贴着父亲的脸,还有头发。笛子浑身颤抖地蜷缩在马车的角落里,来不及适应这突然的情况。

    母亲在手术室门外焦躁地走动,浑身颤抖着焦躁地走动。笛子远远地站着,不敢上前,这都是她的错。如果父亲可以活着,那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笛子向上天祈祷,只要父亲可以活着,他离开她和母亲,和别的女人结婚,或是别的什么,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

    抢救室的门打开了,母亲神经质地扑过去。

    父亲被推了出来,滴着点滴和血浆,头上缠着绷带,一条腿上着石膏,看来,生命无恙。母亲的眼泪这才软软地落了下来。

    笛子没有能够让母亲和父亲一起回家。

    李丽来了,并且当母亲和笛子不存在一样,一来就扑到了父亲的病床前,那样急切地抱着父亲的头,流着泪感叹着呢喃着亲吻父亲被荆棘割伤了的脸。

    笛子削苹果的手突然没有一点力气,削了一半的苹果落了下去,滚到了床底下父亲和这个女人,是怎样的亲密

    母亲一句话也没有说就退了出去,拉着笛子退了出去。笛子的书包还在病房里,可是笛子不想再进去了。

    笛子跟在阴郁的母亲身后一直走,不确定自己要去的方向。

    许久,母亲突然回头问:“饿吗?”

    笛子摇头,她并不想让母亲感到负担。

    母亲带笛子去了一家小饭店,要了两个菜两碗饭,看着笛子吃,自己一动也不动。

    笛子并没有食欲,扒拉了两口,说:“饱了。”

    母亲还是这样看着笛子,不说话,也没有表情,只是憔悴得厉害,仿佛突然间老了十岁,有些凌乱的短发在额前、脸旁耷拉着,绝望而悲伤。

    母亲突然说:“我们回家。”

    笛子重重地点头,像个拥戴领袖的小兵一样站了起来,随时听从调遣。

    笛子不好意思再做更亲密的举动,从来母亲都是严肃的、有距离的,而她们之间的爱也是无言的,没有语言,但那种因爱而生的心疼和怜惜的气息,在两个人之间游移着,挥散不去。

    此时此刻,笛子明白,自己对母亲来说是重要的,母亲对自己来说,更加是重要的,她们两人,从今以后便要相依为命了。

    在新家的第一个暑假,秧秧来了。

    她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包,里面装着她的衣服和日常用品,她不要和李丽住在一套房子里。

    母亲什么也没说,接过了秧秧的包。笛子惊喜地拉着秧秧的手,暗暗地摇晃一下,很快乐的表情,然后带秧秧看自己的新房间,说秧秧可以住在这里,因为这个床实在够宽。

    外公外婆张罗着给秧秧做吃的,秧秧就顺势撒娇——隔代总是更亲的。

    母亲给凡鹏去了电话,说秧秧来了。

    两个小时以后,凡鹏过来了,后面跟着李丽,这让气氛顿时尴尬。

    李丽想要做个现代好后母,一个让秧秧喜欢的、能把她当作朋友的后母——李丽一毕业,他们就打算结婚,也算是给那些嚼舌根的人一点交代。

    秧秧拉了笛子坐在床沿上,又站起来,检查一下房门有没有锁好。

    外婆在外面拍着门,要秧秧出来。

    最后凡鹏在门外说:“秧秧,你就在这里住几天吧,我们过几天来接你。”

    “秧秧,我们先回去了。”李丽声线优美——她还漂浮在幸福的云端呢。而秧秧在这里住几天,也成全了他们新开始的生活——就当是一个十分短期的蜜月。

    秧秧来的第一天,就发现母亲的家里存在很大的问题,那楼顶上的声音太重了,脚步声、小孩跑动的声音,还有小孩玩具自行车滚动的声音。

    秧秧看着笛子,笛子在母亲的影响下,已经习惯了凡事隐忍。

    笛子迎着秧秧质问的目光,没有说话。

    其实这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外公曾经和上面的一家人交涉过,结果是,那响动反而更加的肆无忌惮。外公曾经动过火,要和楼上的夫妻俩打架,被惠竹和外婆拉住了。外公只能在上面很吵的时候,说一声:“没素质!”

    秧秧却不能忍,更不能忍受自己的母亲、外公、外婆,还有笛子,被上面的人欺负。

    秧秧冲了出去“蹬蹬蹬蹬”地上楼,很响地拍打那家的铁门。

    出来一个只穿了短裤的男人。

    秧秧的火已经烧了起来,厉声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吵,让别人怎么生活。

    男人傲慢地说:“住不惯?搬家啊。”说完就把门给关了。

    秧秧一脚踹在门上,很响的声音,把自己的脚也踹疼了。笛子使劲地拉着她,要她回去。母亲也来了,拖着秧秧要她下去。秧秧回去了,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使劲地扯自己怀里抱着的沙发垫子。

    那天秧秧给刘萧打了电话。家在本市的刘萧下午就来了,站在楼下等着。呼机一响,秧秧就拉了笛子下去,说是下去买雪糕吃。

    刘萧身边还跟着一个人,愣愣的、年龄和他一般大的男孩。刘萧很仗义地问:“说,怎么办?我们还可以叫些人来。”秧秧把头一仰,说:“把他家玻璃砸了就行了。”

    “秧秧!”笛子听了觉得害怕,偷偷地拉着秧秧的衣角。

    秧秧俯身在刘萧的脸上吻了一下,很利落的动作,然后简短地说:“别让人看见了,有空再联络。”说完就走了。

    笛子拉拉秧秧的衣角,但是秧秧并不理睬。

    笛子和秧秧并排坐在沙发上,帮外婆剥花生,外公在厨房里修理坏了的水龙头开关。

    母亲洗着一大盆衣服,并不开洗衣机——她不能没有事情做,她要让这些琐碎的事情填满她每天的生活。

    秧秧在说笑话,惹得外婆不停地笑,秧秧得意了,鼓着嘴,吭哧吭哧地学得有模有样。

    突然一声清脆的剧烈响声,哗啦啦地,笛子看窗户外面,一些玻璃的碎渣从窗前跌落下去,闪着清亮的光,一串清脆的响声落地,然后平静下来。

    秧秧眼神闪耀着微笑了一下,然后跑过去,趴在窗户上,只看到地上凌乱的一摊。

    楼上立时响起了骂声:“哪个缺德的?”

    秧秧笑起来,一家人都围了过来,外公说:“是哪家的孩子玩弹弓吧?”

    “也许呢!”秧秧笑着得意回答。一转身就看到母亲探究的目光。秧秧躲避了那目光,摇晃着到沙发那里坐下,说:“这就是报应啊!”笛子紧张地等待事情可能的发展。

    但什么都没有发生,楼上的人没有下来闹事,甚至,他们放轻了脚步声——他们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只能凭着想像来揣测,包括怀疑秧秧的身后有一群“不良少年”在撑腰。他们在揣测中谨慎了许多。

    家里面有强势的人,有年轻的男子,太重要了,笛子那次深深觉得。看着这个满是老人和妇孺的家,笛子感觉到自己的压力,她是最年轻的,以后这个家就要靠她来支撑,而像秧秧一样,有个男子保护着她,似乎就安全了许多。

    楼下的疯女人开始喋喋不休地诉说,很强的连贯性,说“文化大革命”要进行到底,说毛委员长接见了她秧秧兴奋地跑到窗边,张望着楼下那个穿着整洁的五十来岁的妇女,边看边兴奋地说:“崩溃!真是疯了!”笛子已经对这个女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是她还是过去了,和秧秧趴在一起,探头张望着。

    秋天,外婆的风湿加重,因为天气的骤然变冷和不断的绵雨天气,外婆甚至不能下床,母亲开始像个陀螺一样在家里旋转。

    母亲越来越沉默,沉默着度过相同的每一天。

    家里只听到外公洪亮豪迈的声音和朗朗的笑声,还有外婆快乐的附和,笛子不敢想像,如果没有外公,外婆的生活会怎样。

    每天吃了晚饭,外公就把外婆抱进轮椅里,而外婆必定要外公或母亲给她梳洗干净,把花白的短发用素色的发夹夹住,然后,外公就推了外婆出去。在楼梯口,母亲会扶着外婆,外公抬着轮椅,一起向楼下走去。生命十分的现实琐碎,又充满了有些令人心酸的温情。

    那时,外婆爱嘟嘟哝哝快乐地闲叨,外公洪亮的声音在楼道里久久回旋。

    笛子趴在窗台上,看见他们出了这栋楼,外公推着外婆的轮椅,慢悠悠地走在那条青石板小路上。只要一段距离,他们就可以走到外面,城市光亮的外面——一个有喷泉和许多鸽子的人民广场。

    笛子在离家较近的中学上了高中,因为不想和母亲有太激烈的冲突。

    但将来考美院却是一定的,除了画画,笛子想不出自己还能再做什么,并且她是想回到那里的,那里像亲切的故乡,召唤着她回去。

    她要回去的。

    夜里,笛子抚摩着父亲带给她的画架,他自己的。他听秧秧说笛子在坚持画画,就把这个画架给笛子带来了——他始终觉得自己亏欠了笛子。

    那是一个木质的年代已久的画架,手指拂过时,空气里流动着哑哑的沙沙声,还有一股颜料和松节油的味道,笛子感觉到父亲苍白的细长的手指,在画架上挥动

    就是那个秋天,外公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没能醒过来。

    笛子那时明白,红润的脸庞并非健康的标志,那似乎还可以显示着来自于心脏的隐患。外公走了,留下了苍老并且不能完全自理的外婆。

    生命的起落永远是一个谜,凡人永远挣扎在自己的悲欢离合里,挣扎在对死的恐惧之中。

    第一次看见一个苍老的老人像孩子一样哭泣。

    家里突然来了很多人,是外公外婆的孩子们,母亲只是他们最小的一个女儿。

    那些突然出现的孩子,悲伤地为外公料理后事,热闹又排场。

    灵堂设在楼下的一块空地上,是用防水布搭成的一个大棚子,里面时刻哀乐高奏,混杂着剧烈的麻将声,灵堂里摆了十几桌麻将,桌桌都是满的。夜里,有乐队来表演,每一首歌的前面都有几句强加的悼词,然后是节奏哀伤或欢快的歌曲。

    笛子和秧秧守在外婆身边,外婆已经没有力气,她更多的是责骂外公,说外公嫌弃她了,抛下她不管了,不要他了,赶着投胎去了。

    然后外婆说起了外公年轻的时候,外公第一次约外婆去看电影,外公第一次偷偷地在外婆的脸上啄了一口,外婆哭了,觉得受了欺负外婆用含混不清的声音叙述,断断续续的,因为哭泣,因为不时地要责骂弃她而去的外公,因为不时的要说,让外公安心地去,她有她的小女儿照料

    笛子安抚地搂着外婆的背,恐惧地流泪,因为明白,不管亲人还是爱人,最终的出路就是诀别。

    永远是什么?

    先走的那个人得到了永远,

    而留下的亲人,能有的,只是悲伤和怀念。

    或者,那也是一种永远

    从此家里很少听到愉快的声音,生命以她最真实的形式存在,没有一点浮华的修饰,就像蒙克的绘画一样真实。

    外婆一个冬天都卧床不起,也决不肯下楼散步,笛子隐隐地觉得,外婆已经想要放弃,她没有力量了。她精神上和肉体上赖以生存的那副臂膀已经抛弃她了,就像她哭泣着,在外公的遗体前含混不清地责备外公那样,外公不管她了,自己先走了,只丢下了她,夫妻共百年,原本是不能的。外公不能控制地背叛了外婆,以死的方式。

    母亲沉默地料理家务,为外婆清理身体、梳洗。吃了饭,整理好一切以后,母亲会花很长一段时间为外婆拔火罐,一种古老的治疗风湿的方法。

    笛子会安静地帮助母亲,像母亲一样安静,只有必要的话才会说出来,房间里没有多余的声音。家里除了令人窒息的压抑味道,再没有别的了。

    母亲常会让笛子离开,去自己的房间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拯救自己,母亲说,学习是人唯一的出路,不然,她就只能一生挣扎在苦难的底层。

    笛子听话地离开,为了安慰母亲已经那样孤独压抑的心,现在只有自己和秧秧才是母亲的安慰和希望,笛子这样以为。

    笛子是那样地渴望着离开(虽然十分不忍心离开),离开郁悒浓重的空气,离开母亲在背后看着自己的阴郁眼神。那一切,都是那样让人感觉着压抑。

    笛子意识到这种渴望是对脆弱母亲的背叛,那是一种背叛的冲动。

    母亲沉默着,让笛子产生了那样的冲动。

    笛子不记日记,自己卧室里的书桌抽屉里,永远没有秘密——现在笛子是母亲的一切。笛子的所有,母亲都渴望着了解,母亲沉默着,观察笛子的一切,而那背后的眼神,像一团没有边际的黑雾,浓浓地包裹了笛子,浓郁得让人无法呼吸。因为窒息,笛子渴望着逃离,可是,母亲除了她,还有什么呢?

    笛子站在自己的房门前,看着另一扇门里的母亲沉默地为外婆拔火罐,偶尔问一句好点没有这样的话,昏黄的灯光下是一个令人窒息的静默场景。

    笛子关了门,并不能把那窒息关在门外。

    笛子听到外面外婆在用已经沙哑的声音断续地说话,声音旧得可怕,仿佛那声音也蒙上了许多灰尘。母亲简单地回应着,用失去色彩的声音,失去得十分彻底,仿佛母亲的声音里从来没有过颜色。

    母亲过来敲门,要笛子睡了,已经十点半了。

    笛子答应着,爬到床上,关了灯,却没有睡意。

    楼下的疯女人站在院子里,喋喋不休地诉说,说她见到了毛委员长,说要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笛子用被子蒙了头,打开手电筒,用一只手握住灯罩,看光穿过指缝间的样子;暖暖的灯光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红,那样温暖又冷漠的红。那红,一晃就晃过了三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