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第八八章
推荐阅读:弃宇宙、剑来、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学神的学习效率不是正常人能够想象得到。假如学霸可以用一倍的时间去学会其他人十倍时间学得的东西, 那么学神这种将联想思维方式当做喝水一般的本能生物,学一门课能总结出自己的十几种学习经验,再运用到下一门课, 如此累积, 将达到可怕的效果。
胤礽缺少的是积累,那就从基础积累开始, 把即将学习的书本一本一本地罗列出来。
这是胤礽第一次自己摸索看书的方法,开局总有些磕磕绊绊,一上来就是一本三百余万字的大作,他还真有些感到苦手。
好在还有小美鼓励他。
【万事开头难, 第一本都坚持不下来又怎么能坚持以后的呢?有小美辅助小朋友,一定能将小朋友的学神潜力发挥到极致的!】
胤礽点点头, 汗阿玛给他讲《资治通鉴》,这书之前杜太师傅给他讲过,讲的比较散,目地是为了引当时年纪还小的他兴起学习的兴致, 大致懂得《资治通鉴》究竟是说什么的。
这一会,胤礽将自己当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笨蛋, 从最开始学起, 从目录学起。
他当天晚上就稍稍用了一点时间, 将《资治通鉴》的目录给粗略看了看。
从周纪到秦纪, 再到汉纪……一直持续到唐纪、后周纪。
这是一本宋代司马光为主要编撰人物, 集合宋朝近十九位大学者编撰而成的史书。
古今兴衰尽在于此,全书总计三百多万字, 要把它全部都背下来,根本没必要!
学神知道哪些该背,哪些不该背, 知道如何从目录着手去把握全书的整体脉络,又丝毫不漏下任何重要的细节。
一天看目录,囫囵吞枣整理脉络,之后学细录,再往下铺开。
古人司马光写了目录,足足有全书的六分之一,也就是五十余万字。对照着《资治通鉴目录》,可以方便查阅重大史实,在三百多万字的海洋中找到方向。
太傅们教胤礽读书,按照以往应当是一篇一篇地细致教来,力求令太子殿下能够学明白,学透彻。
胤礽自己学习,喜欢以大捕小,掌握大方向,再扣细节,一点一点疏离,然后暂时抛弃轻松学会的内容,钻研难以学会的内容,等全部都会了,再换一种角度来书,一本书看它个十几遍,每一遍从不同角度来看。
怎么去打破太傅们的授课模式呢?那就从汗阿玛这边入手。
刚开始,还是康熙来说,教导胤礽,引导胤礽与他对答。
学着学着,随着对《资治通鉴》的理解加深,胤礽的话开始多了起来。
康熙被儿子一连串的十万个为什么追问得烦了,一问得知太傅教授速度过慢,这就催着太傅教得更快一些。
太傅们也很无奈,太子殿下学习之法与他们教授的方法不同。然教导储君,是太傅们迁就太子,而不是太子迁就太傅。
胤礽与太傅们打商量:“孤之学法可令学习效率提升,最快可一月学会《资治通鉴》,恳请太傅们配合教授答疑。”
有帝王在催,又有太子保证,其余太傅还在犹豫着,相信胤礽的汤斌率先答应了下来。
“臣愿配合太子殿下一试。”
不愧是在胤礽四岁的时候就愿意加快授课节奏的大胆太傅汤师傅,他率先答应下来,令胤礽高兴地扬眉吐气,每次见到他都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胤礽开始压榨起了太傅们肚子里的墨水,从《资治通鉴》这一本史书就可以压榨出十几种不同角度的读法。
作为当时人读史,是一种立场,作为后人读书又是又一种立场。从百姓的角度来看待,感觉其中多有压迫控制,站在臣子角度来读,感到其中教诲引人深思,而君王角度来读,则感觉其中治国之法多有妙处。
再从小美的角度来读,其中各种言论啼笑皆非,犹如放屁。
最后,再站在汗阿玛的角度来读,取其中精华,取其中糟粕,一本《资治通鉴》,让胤礽咀嚼了十几遍,越是读越觉得津津有味。
从刚开始接触到读完,胤礽花了一个月,一个月后就可以用自己的感悟来与康熙探讨、争辩,答疑,论述!
“汗阿玛,《资治通鉴》中提到‘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说的治国应当以法律为主,然秦法之严酷,统一天下却未能安顿天下,汉法以秦法为前路加以修缮,魏晋五胡礼崩法乱,隋唐之法又以前人为鉴,待到宋时,书中未记,儿臣却知宋时以文治、礼治为主,时至今日,大清之法是否为集大成者?”
康熙:“《大清律法》自先帝起延续至朕在位一直持续在完善,律法作为治国之手段,能约束官吏、权贵行事,百姓安稳,达到国治之目地。”
胤礽问:“法律是不是平等的?”
康熙深深看着他,严肃道:“法是帝王治理国家的刀刃,以法为绳可约束官吏与百姓行为。”
在帝王的眼中律法就是他的工具,他的武器。
“帝王奉天之命,恭行天罚,应在律法之上,而百官与百姓,当在律法之下,朕之圣旨,即是法律,”对于这一点,康熙建议胤礽再学习新的书籍《贞观政要》。
这些可不是康熙为帝所学到的感悟,而是前人留下。
胤礽恍然大悟:“所以唐律中提到君臣、官民、良贱在律法面前地位不同,所受惩罚亦不相同,沿袭至今天仍然适用。”
所以古人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地位都不一样了,还怎么同罪呢?
康熙诧异道:“你连唐律都已经学到了?”
“儿臣今日听太傅说秦法之严苛,对后世之法好奇,于是翻阅全书,寻找汉、魏晋、隋唐等朝代记录,寻遍详解,方知每一个朝代律法都是在变化的,儿臣产生诸多疑惑,这个问题却只能来问您。”
“你说。”
“元朝给蒙人设特权,却灭亡之快,是因为蒙古留其草原传统而不沿前朝旧制,以不适宜的律法来治理大片疆域吗?”
康熙怔了怔,他没想到胤礽的学习进度竟然那么快,所思所虑之深,绝不是寻常七岁孩童能够想到的!
帝王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问胤礽:“是仙兽教你来问朕的?”
胤礽道:“《资治通鉴》中只写到了宋代以前。”
“可若要学古今律法之变,应当从古代学到我朝,太傅们教导太慢,又不能说的过多,仙兽教儿臣的话不能全信,它所站的角度与汗阿玛、儿臣都不同,于是现在儿臣亲自来问您了。”
胤礽心知:处今日之地,不可以后世眼光评判,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通往山顶的路,唯有寻前人足迹,自己摸索出更平坦的大道才是。
康熙教子之心兴起,对胤礽说道:“大清之律法,自以满人为特权。”
为了让汗阿玛说更多自己的想法,胤礽分明心中已经理解康熙所思,仍然以言语与之抬杠:“既然如此,便做不到帝王之下官民平等,官员会包庇,权贵会嚣张,民会生怨。”
他彻底将自己当成一个想法幼稚的学生,等着康熙来批评自己。
胤礽很期待汗阿玛的回答,那会让他进一步探索到汗阿玛的内心世界,看到汗阿玛所处的位置上的想法与大局观。
他喜欢这种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寻求真理的感觉。
“学之粗浅,想法天真,”帝王如此点评胤礽,耐心与他解释起来:“天下有文武百官,权贵上千,满人百万,而汉民数千万。平等待之,令其有同样机会出仕为官,行商贸易,则满朝文武将只余满人一二,其余皆汉臣。”
胤礽:“所以汉臣科举挤破头,满人出仕有优待。”
“既然如此,那法者非公器,亲疏不一,特权之人所恃而犯之,汉臣遇不公则心怀怨愤,天下民怨四起,则易生乱。”
“自朕执政起,汉臣地位就有所上升,”康熙道:“满与汉若不分,则功勋皇亲生乱,满、蒙、汉,关系之微妙,非保成所能想象,若满与汉分开,则大清倾覆危亡。满人若要治理好国家,需亲近汉,融合汉之文化精髓,学习汉之治国韬略。若仍以旧例治大清,则走上蒙古旧路,朕心知肚明。”
所以他治国亲近汉臣,重用汉人,却也要捧满臣,维持满臣利益,平衡其中的关系,而后在其中找出最能令帝王有权威的平衡点加强手中权势,这就是帝王的手段。
至少在康熙的手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帝王之下满汉平等对待,也许到了他百年之后,后代子孙手中有这个可能,可到了那个时候……
“保成想法危险,若要做到你所设想的官民平等,恐怕只有等满人全都消失了,”康熙一手搭在胤礽肩头,冷静的话语在陈述事实:“数千万汉人,仅以盘发之变杀尽百万,实行满人之律则大清必亡,实行汉人之律则满人彻底融于汉人。”
长此以往,后代子孙娶汉女,生汉帝,入关满族与汉通婚,习汉俗,改汉名。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名字,到顺治皇帝的福临,再到康熙之名“玄烨”,可从其中变化窥探其中一二。
“此难题,先帝未能解决,而朕亦在平衡,保成年仅七岁已所思之深,令朕深感欣慰,然肚中墨水不足,想法天真无邪,仙兽仁爱都在影响着你。”
康熙慈祥地摸摸胤礽,深沉问之:“到保成这一代,可能解决朕留下之难题?朕还在时,可教你,朕百年后,唯仙兽与你为伴,你又当如何来平衡其中?”
问题不解决就会一直存在,时间的恐怖之处会令问题逐渐发酵,大清发展以后,总需要一个帝王来做抉择。
康熙教导胤礽的时候,用心之深,父子二人关在屋子里是什么都敢说,这是他的继承人,他必须要教会他帝王之道,在他彻底定下三观之前影响他,让他成为他最满意的接班人。
“你且记住,做帝王做出的一切妥协与决定,排在第一位的是手中的权力,第二的才是大清本身。”
帝王眼神锐利,如同翱翔在天际的雄鹰般锋芒毕露,他向胤礽伸出手,让他看自己的掌心的东珠。
这代表着最高权力的东珠,唯有帝王、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可以佩戴,现在,康熙问胤礽:“这里有什么?”
胤礽歪歪头:“啊?掌上明珠?”
康熙一噎,怒道:“是权力!权力!”
胤礽缩了缩脖子,乖乖道:“哦,是权力。”
“现在朕将它交给你,日后太子朝珠,也将以东珠装饰,”康熙的父爱如山般浑厚,其中夹杂的是帝王对未来继承人最深切的期盼。
你愿意接过朕手中的权柄,接下这天下重任吗?
胤礽摇头如拨浪鼓。
学神的学习效率不是正常人能够想象得到。假如学霸可以用一倍的时间去学会其他人十倍时间学得的东西, 那么学神这种将联想思维方式当做喝水一般的本能生物,学一门课能总结出自己的十几种学习经验,再运用到下一门课, 如此累积, 将达到可怕的效果。
胤礽缺少的是积累,那就从基础积累开始, 把即将学习的书本一本一本地罗列出来。
这是胤礽第一次自己摸索看书的方法,开局总有些磕磕绊绊,一上来就是一本三百余万字的大作,他还真有些感到苦手。
好在还有小美鼓励他。
【万事开头难, 第一本都坚持不下来又怎么能坚持以后的呢?有小美辅助小朋友,一定能将小朋友的学神潜力发挥到极致的!】
胤礽点点头, 汗阿玛给他讲《资治通鉴》,这书之前杜太师傅给他讲过,讲的比较散,目地是为了引当时年纪还小的他兴起学习的兴致, 大致懂得《资治通鉴》究竟是说什么的。
这一会,胤礽将自己当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笨蛋, 从最开始学起, 从目录学起。
他当天晚上就稍稍用了一点时间, 将《资治通鉴》的目录给粗略看了看。
从周纪到秦纪, 再到汉纪……一直持续到唐纪、后周纪。
这是一本宋代司马光为主要编撰人物, 集合宋朝近十九位大学者编撰而成的史书。
古今兴衰尽在于此,全书总计三百多万字, 要把它全部都背下来,根本没必要!
学神知道哪些该背,哪些不该背, 知道如何从目录着手去把握全书的整体脉络,又丝毫不漏下任何重要的细节。
一天看目录,囫囵吞枣整理脉络,之后学细录,再往下铺开。
古人司马光写了目录,足足有全书的六分之一,也就是五十余万字。对照着《资治通鉴目录》,可以方便查阅重大史实,在三百多万字的海洋中找到方向。
太傅们教胤礽读书,按照以往应当是一篇一篇地细致教来,力求令太子殿下能够学明白,学透彻。
胤礽自己学习,喜欢以大捕小,掌握大方向,再扣细节,一点一点疏离,然后暂时抛弃轻松学会的内容,钻研难以学会的内容,等全部都会了,再换一种角度来书,一本书看它个十几遍,每一遍从不同角度来看。
怎么去打破太傅们的授课模式呢?那就从汗阿玛这边入手。
刚开始,还是康熙来说,教导胤礽,引导胤礽与他对答。
学着学着,随着对《资治通鉴》的理解加深,胤礽的话开始多了起来。
康熙被儿子一连串的十万个为什么追问得烦了,一问得知太傅教授速度过慢,这就催着太傅教得更快一些。
太傅们也很无奈,太子殿下学习之法与他们教授的方法不同。然教导储君,是太傅们迁就太子,而不是太子迁就太傅。
胤礽与太傅们打商量:“孤之学法可令学习效率提升,最快可一月学会《资治通鉴》,恳请太傅们配合教授答疑。”
有帝王在催,又有太子保证,其余太傅还在犹豫着,相信胤礽的汤斌率先答应了下来。
“臣愿配合太子殿下一试。”
不愧是在胤礽四岁的时候就愿意加快授课节奏的大胆太傅汤师傅,他率先答应下来,令胤礽高兴地扬眉吐气,每次见到他都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胤礽开始压榨起了太傅们肚子里的墨水,从《资治通鉴》这一本史书就可以压榨出十几种不同角度的读法。
作为当时人读史,是一种立场,作为后人读书又是又一种立场。从百姓的角度来看待,感觉其中多有压迫控制,站在臣子角度来读,感到其中教诲引人深思,而君王角度来读,则感觉其中治国之法多有妙处。
再从小美的角度来读,其中各种言论啼笑皆非,犹如放屁。
最后,再站在汗阿玛的角度来读,取其中精华,取其中糟粕,一本《资治通鉴》,让胤礽咀嚼了十几遍,越是读越觉得津津有味。
从刚开始接触到读完,胤礽花了一个月,一个月后就可以用自己的感悟来与康熙探讨、争辩,答疑,论述!
“汗阿玛,《资治通鉴》中提到‘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说的治国应当以法律为主,然秦法之严酷,统一天下却未能安顿天下,汉法以秦法为前路加以修缮,魏晋五胡礼崩法乱,隋唐之法又以前人为鉴,待到宋时,书中未记,儿臣却知宋时以文治、礼治为主,时至今日,大清之法是否为集大成者?”
康熙:“《大清律法》自先帝起延续至朕在位一直持续在完善,律法作为治国之手段,能约束官吏、权贵行事,百姓安稳,达到国治之目地。”
胤礽问:“法律是不是平等的?”
康熙深深看着他,严肃道:“法是帝王治理国家的刀刃,以法为绳可约束官吏与百姓行为。”
在帝王的眼中律法就是他的工具,他的武器。
“帝王奉天之命,恭行天罚,应在律法之上,而百官与百姓,当在律法之下,朕之圣旨,即是法律,”对于这一点,康熙建议胤礽再学习新的书籍《贞观政要》。
这些可不是康熙为帝所学到的感悟,而是前人留下。
胤礽恍然大悟:“所以唐律中提到君臣、官民、良贱在律法面前地位不同,所受惩罚亦不相同,沿袭至今天仍然适用。”
所以古人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地位都不一样了,还怎么同罪呢?
康熙诧异道:“你连唐律都已经学到了?”
“儿臣今日听太傅说秦法之严苛,对后世之法好奇,于是翻阅全书,寻找汉、魏晋、隋唐等朝代记录,寻遍详解,方知每一个朝代律法都是在变化的,儿臣产生诸多疑惑,这个问题却只能来问您。”
“你说。”
“元朝给蒙人设特权,却灭亡之快,是因为蒙古留其草原传统而不沿前朝旧制,以不适宜的律法来治理大片疆域吗?”
康熙怔了怔,他没想到胤礽的学习进度竟然那么快,所思所虑之深,绝不是寻常七岁孩童能够想到的!
帝王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问胤礽:“是仙兽教你来问朕的?”
胤礽道:“《资治通鉴》中只写到了宋代以前。”
“可若要学古今律法之变,应当从古代学到我朝,太傅们教导太慢,又不能说的过多,仙兽教儿臣的话不能全信,它所站的角度与汗阿玛、儿臣都不同,于是现在儿臣亲自来问您了。”
胤礽心知:处今日之地,不可以后世眼光评判,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通往山顶的路,唯有寻前人足迹,自己摸索出更平坦的大道才是。
康熙教子之心兴起,对胤礽说道:“大清之律法,自以满人为特权。”
为了让汗阿玛说更多自己的想法,胤礽分明心中已经理解康熙所思,仍然以言语与之抬杠:“既然如此,便做不到帝王之下官民平等,官员会包庇,权贵会嚣张,民会生怨。”
他彻底将自己当成一个想法幼稚的学生,等着康熙来批评自己。
胤礽很期待汗阿玛的回答,那会让他进一步探索到汗阿玛的内心世界,看到汗阿玛所处的位置上的想法与大局观。
他喜欢这种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寻求真理的感觉。
“学之粗浅,想法天真,”帝王如此点评胤礽,耐心与他解释起来:“天下有文武百官,权贵上千,满人百万,而汉民数千万。平等待之,令其有同样机会出仕为官,行商贸易,则满朝文武将只余满人一二,其余皆汉臣。”
胤礽:“所以汉臣科举挤破头,满人出仕有优待。”
“既然如此,那法者非公器,亲疏不一,特权之人所恃而犯之,汉臣遇不公则心怀怨愤,天下民怨四起,则易生乱。”
“自朕执政起,汉臣地位就有所上升,”康熙道:“满与汉若不分,则功勋皇亲生乱,满、蒙、汉,关系之微妙,非保成所能想象,若满与汉分开,则大清倾覆危亡。满人若要治理好国家,需亲近汉,融合汉之文化精髓,学习汉之治国韬略。若仍以旧例治大清,则走上蒙古旧路,朕心知肚明。”
所以他治国亲近汉臣,重用汉人,却也要捧满臣,维持满臣利益,平衡其中的关系,而后在其中找出最能令帝王有权威的平衡点加强手中权势,这就是帝王的手段。
至少在康熙的手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帝王之下满汉平等对待,也许到了他百年之后,后代子孙手中有这个可能,可到了那个时候……
“保成想法危险,若要做到你所设想的官民平等,恐怕只有等满人全都消失了,”康熙一手搭在胤礽肩头,冷静的话语在陈述事实:“数千万汉人,仅以盘发之变杀尽百万,实行满人之律则大清必亡,实行汉人之律则满人彻底融于汉人。”
长此以往,后代子孙娶汉女,生汉帝,入关满族与汉通婚,习汉俗,改汉名。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名字,到顺治皇帝的福临,再到康熙之名“玄烨”,可从其中变化窥探其中一二。
“此难题,先帝未能解决,而朕亦在平衡,保成年仅七岁已所思之深,令朕深感欣慰,然肚中墨水不足,想法天真无邪,仙兽仁爱都在影响着你。”
康熙慈祥地摸摸胤礽,深沉问之:“到保成这一代,可能解决朕留下之难题?朕还在时,可教你,朕百年后,唯仙兽与你为伴,你又当如何来平衡其中?”
问题不解决就会一直存在,时间的恐怖之处会令问题逐渐发酵,大清发展以后,总需要一个帝王来做抉择。
康熙教导胤礽的时候,用心之深,父子二人关在屋子里是什么都敢说,这是他的继承人,他必须要教会他帝王之道,在他彻底定下三观之前影响他,让他成为他最满意的接班人。
“你且记住,做帝王做出的一切妥协与决定,排在第一位的是手中的权力,第二的才是大清本身。”
帝王眼神锐利,如同翱翔在天际的雄鹰般锋芒毕露,他向胤礽伸出手,让他看自己的掌心的东珠。
这代表着最高权力的东珠,唯有帝王、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可以佩戴,现在,康熙问胤礽:“这里有什么?”
胤礽歪歪头:“啊?掌上明珠?”
康熙一噎,怒道:“是权力!权力!”
胤礽缩了缩脖子,乖乖道:“哦,是权力。”
“现在朕将它交给你,日后太子朝珠,也将以东珠装饰,”康熙的父爱如山般浑厚,其中夹杂的是帝王对未来继承人最深切的期盼。
你愿意接过朕手中的权柄,接下这天下重任吗?
胤礽摇头如拨浪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