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代国公胡涛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胡戒为人有些狂气,给三个儿子起的名字没一点相似之处,连带着胡家这三人也各不相同。与谨小慎微的三弟胡芝杭和豁达实在的二弟胡四海不同,胡家长男胡涛生就一副弥勒佛的和善相,脸上整日挂着微笑。
见李雪鳞反应机敏,代国公胡涛笑着做了个揖:“王爷折杀下官了。你现在可是堂堂郡王。而且还不比一般的宗室,手里重兵在握,镇守万里北疆。该我向你行礼才是。”
李雪鳞赶紧在粼粼前行的马车里还礼:“胡令公说笑了。我这郡王是如何得来的,瞒谁也瞒不过你。这件事本与胡令公无关,但实在情况紧急,也只能劳您大驾救我一命了。”
“王爷才是爱开玩笑。”胡涛不再和他客套,两人面对面坐了,一直低调做人的尚书令言语却十分犀利:
“别说这区区大夏京城,王爷数百骑就敢深入大夏腹地三千里,坦然在宫禁争权夺利。有这份胆识,难道还要下官帮着出城?王爷是在故意卖下官人情吧?”
“胡令公果然是当世人杰。”李雪鳞只是笑了笑,并不否认他的猜测。
真要出城,他倒也不是无法可想。只是即便城里已经有了内应,毕竟经营时间短,人数和作用都有限。硬冲的话部下们损失小不了。他卖胡涛人情是没错,但货到付款,同样已经得到了好处。
“王爷过奖。话说郑太师的信下官已拜阅了。收养之事易如反掌,倒是成下官高攀了,实在有愧王爷和太师厚爱。不过下官近来有一事不明,王爷可否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当。胡令公有何难处,我帮着一起参详参详。”
“其实也没什么。下官只是想知道王爷在作何打算。比年纪,今上可要年轻得多。王爷只怕等不起吧?”
胡涛胖脸上的一对小眼睛眯缝着,却目光灼灼地盯着李雪鳞。从晋王到太师,再到李毅和小皇帝,大家都对这个隐约可见的猜测讳莫如深。只有尚书令直奔主题,将最关键的核心内容摆到了桌面上。
李雪鳞想了想,认真地答道:“说实话,目前我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我没理由和大夏为难。否则人心不在我这边。再说波斯也不太平。胡令公在朝中或许不觉得,五到八年,波斯必将以倾国之兵来犯。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
胡涛的吃惊并不是针对这个情报的内容本身,而是情报源。显然他也早已得知一个类似帖木儿帝国的怪物正在逐渐成形。但没想到李雪鳞也已经对此有了戒备。如果渤海郡王只是个一心想借着宗室身份争夺皇位的豪强倒也罢了,朝中文臣武将联手,未必就会让他得逞。谁知李雪鳞的思维早已跳过了夏帝国这一环节。胡涛吃不准这到底意味着哪种潜台词。是已经将帝国视作囊中之物,还是想搞独立王国?或者会不会出现可能性极低的一种情况——渤海郡王李雪鳞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为大夏建设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甘当挡箭牌、避雷针?
不管怎么说,胡涛认可了郑太师信中的建议——加强戒备,但不能决裂。尽量控制李雪鳞向朝堂渗透势力,却也不能一刀拦死,逼得他以更激烈的方式谋求利益。其中关系之复杂微妙,即便胡戒这等不世出的天才重生也会感到棘手。郑太师信中称此为“世有百年难遇之枭雄,方成千年未有之变局。正邪未明,忠奸难辨;死生荣辱,存乎一心。”胡涛深以为然。
在沉默中,李雪鳞听到车外的人声渐渐多了起来,但还称不上热闹。其中往来拜会的对话占了多数。结合行进的时间和方向来判断,他们现在应当到了富商聚居的东城。此处多精致院落,虽然不如南城这般第三产业繁荣昌盛,但商人们没有像官员般被条律约束着不准随便来往走动,各处商会大员居住的宅院门口仍然有人在排着队。
李雪鳞稍掀开一点窗帘看了会儿,若有所思。
“王爷像是看到了什么挂怀的物事?可否说与下官听听?”
“我看到宅院空了不少,住户连我上次在中京时的一半都不到。看来有相当多的客商搬离了京城。是因为市易税?”
胡涛叹口气,语气带上了些愤怒,更多的是无奈:“市易税一出,京城商户关门倒闭的不计其数。据说一些货郎每天被反复征税,甚至有人因为断了活路去自杀。京城还算是好的。有些持身正的州府官员偷偷让人来传信,说老百姓因为怕被征税,连集市都停了。住得偏远的农户为了换些盐铁往往要背着一娄鸡蛋走十多里路。唉……”
“三饷亡国啊……”李雪鳞联想到崇祯皇帝遇到的类似难题,除了苦笑也只有苦笑。
胡涛摇着头道:“要说这市易税确实受万民唾弃,可是下官还有一事不明——王爷的封邑地广人稀,出产极少,如何能交两倍税赋?市易税殷鉴未远,以王爷的见识应不会蹈这覆辙吧?”
“其实这事要说容易也确实很容易。”
“恳请赐教。”
“坑自家百姓就好比克扣仆役工钱来充实库房。做起来确实挺容易,做上十次也未必能有四五次造得起反来。不过财富脱离了生产环节,老百姓手头没钱,整个国家只会越来越穷。”
马车在一阵呼喝声中停了下来。胡涛对车外家丁们与军士的争执充耳不闻,只是盯住李雪鳞追问道:“依王爷所见,要如何才能国富民强?”
“说起来很简单。但在这大夏只有我能做,而你们却不能做。不仅不能做,还不会做、不敢做。”李雪鳞如论证一加一等于二般摆态度极好地事实讲道理,“富强是个同时存在于在横向与纵向上的指标。横向,是和别国比较。纵向,是和以前的自己比较——胡令公,我说到这个地步应该可以了吧?”
胡涛沉吟了一会儿,勉强笑了笑:“王爷此举未免太不仁义了。”
“胡令公,有道是内圣外王。我对治下的人民有义务。必须保证他们有好日子过,而且越过越好。这样他们才会安心工作,不至于把我掀翻在地还踏上一只脚。至于其他人我爱莫能助。要知道,无论面前的金山有多大,人有多少,最后总是不够分的。”
“王爷倒是真小人。便不怕在史官笔下留个千古骂名?”
“仁义和人民,二选一,你要哪个?”
“这……”胡涛反复权衡着。李雪鳞的攻击性思维已经击穿了他的底线。将整个世界变成大夏钱袋和粮仓的罪恶勾当呼之欲出。如果剥削自家百姓的市易税该死,这种剥削全世界的行为又该如何界定?
在这段时间里车外争执戛然而止,似乎是军士们得到了什么指令。马车再次动了起来,慢慢穿过城门,离开了京城。
见胡涛眉头拧成一团,李雪鳞泰然道:“答案很简单——眼下我是渤海郡王,我要的就是郡国里的人民。仁义不能当饭吃。”
胡涛不敢接他的话。他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何连晋王和郑太师这等厉害人物都搞不定李雪鳞。此人实在是危险到了极点。他的危险还不是来源于兵力。如果现在开打,大夏虽然比以往贫弱了,但一座座坚城摆在那儿,拖也能把他没有人口资源也没有攻城器具的李雪鳞拖垮。他的危险也不是来源于小聪明。胡涛已经掂出了李雪鳞的斤两。要说思维敏捷、记忆超群,晋王、太师,还有他这个尚书令都不弱于下风,连李毅都强过原本只是普通小市民的李雪鳞。
此人最危险的是怪异的想法。稍好一点的,还能和现有的治国理论打个擦边球。而那些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观点却让胡涛起了鸡皮疙瘩。如果照此实行,大夏这个文明的国度将退化成丛林里的剑齿虎,但毫无疑问,这么做能够比以往更适合生存。
最难办的是此人的想法还都能自圆其说。对于一个自洽的理论,你很难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找到突破口推翻它。更何况李雪鳞用来构建逻辑链的节点是最直观浅显的事实,诸如温饱和财富的分配,而不是被士林津津乐道的大义名分。这让他的话有着难以比拟的说服力。
对于希望维持现状的人来说,李雪鳞这样的异类只要存在于世上就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如果有可能,不仅要从肉体上彻底消灭,还得销毁一切他在世上留下的言论。
好在胡涛没兴趣大搞文字狱,而且他本人就是个对现状不满的改革派。只是李雪鳞走得太远了,他吃不准那条已经越过了自己设定的终点,仍在李雪鳞脚下延伸的道路是否正是他在寻找的。
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胡涛惊讶于自己竟然对此有些期待。在郑太师的那封信中,比起触目惊心的“枭雄”,首先吸引了他目光的是“变局”二字。
一场千古未有的变局已现端倪,就连始作俑者都没想到他掀起的这场风暴波及范围之广、时间之长。而像胡涛这等摸象之人更是无法意识到他们的幸运。作为文臣系统中的第一批参与者,他们的政治投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的回报都是世所罕见。
“王爷,”胡涛罕有地犹豫了一下,“下官曾听到风声,有人想煽动和王爷有仇的苏合人,甚至调动边军和驱赶流民来逼退王爷的兵马……”
“苏合人已经被我杀得没多少了,打过来也不怕;边军很清楚我们的实力,打不起来;倒是流民……”李雪鳞也犹豫了一下,“我原本认为他们是重要的人口资源。但从这一路上的见闻来看却也未必如此。”
一起看文学网首发,请支持正版阅读,支持作者创作。
隆重推荐《万里大宋》(28689),能认可本书的人肯定会喜欢。
胡戒为人有些狂气,给三个儿子起的名字没一点相似之处,连带着胡家这三人也各不相同。与谨小慎微的三弟胡芝杭和豁达实在的二弟胡四海不同,胡家长男胡涛生就一副弥勒佛的和善相,脸上整日挂着微笑。
见李雪鳞反应机敏,代国公胡涛笑着做了个揖:“王爷折杀下官了。你现在可是堂堂郡王。而且还不比一般的宗室,手里重兵在握,镇守万里北疆。该我向你行礼才是。”
李雪鳞赶紧在粼粼前行的马车里还礼:“胡令公说笑了。我这郡王是如何得来的,瞒谁也瞒不过你。这件事本与胡令公无关,但实在情况紧急,也只能劳您大驾救我一命了。”
“王爷才是爱开玩笑。”胡涛不再和他客套,两人面对面坐了,一直低调做人的尚书令言语却十分犀利:
“别说这区区大夏京城,王爷数百骑就敢深入大夏腹地三千里,坦然在宫禁争权夺利。有这份胆识,难道还要下官帮着出城?王爷是在故意卖下官人情吧?”
“胡令公果然是当世人杰。”李雪鳞只是笑了笑,并不否认他的猜测。
真要出城,他倒也不是无法可想。只是即便城里已经有了内应,毕竟经营时间短,人数和作用都有限。硬冲的话部下们损失小不了。他卖胡涛人情是没错,但货到付款,同样已经得到了好处。
“王爷过奖。话说郑太师的信下官已拜阅了。收养之事易如反掌,倒是成下官高攀了,实在有愧王爷和太师厚爱。不过下官近来有一事不明,王爷可否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当。胡令公有何难处,我帮着一起参详参详。”
“其实也没什么。下官只是想知道王爷在作何打算。比年纪,今上可要年轻得多。王爷只怕等不起吧?”
胡涛胖脸上的一对小眼睛眯缝着,却目光灼灼地盯着李雪鳞。从晋王到太师,再到李毅和小皇帝,大家都对这个隐约可见的猜测讳莫如深。只有尚书令直奔主题,将最关键的核心内容摆到了桌面上。
李雪鳞想了想,认真地答道:“说实话,目前我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我没理由和大夏为难。否则人心不在我这边。再说波斯也不太平。胡令公在朝中或许不觉得,五到八年,波斯必将以倾国之兵来犯。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
胡涛的吃惊并不是针对这个情报的内容本身,而是情报源。显然他也早已得知一个类似帖木儿帝国的怪物正在逐渐成形。但没想到李雪鳞也已经对此有了戒备。如果渤海郡王只是个一心想借着宗室身份争夺皇位的豪强倒也罢了,朝中文臣武将联手,未必就会让他得逞。谁知李雪鳞的思维早已跳过了夏帝国这一环节。胡涛吃不准这到底意味着哪种潜台词。是已经将帝国视作囊中之物,还是想搞独立王国?或者会不会出现可能性极低的一种情况——渤海郡王李雪鳞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为大夏建设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甘当挡箭牌、避雷针?
不管怎么说,胡涛认可了郑太师信中的建议——加强戒备,但不能决裂。尽量控制李雪鳞向朝堂渗透势力,却也不能一刀拦死,逼得他以更激烈的方式谋求利益。其中关系之复杂微妙,即便胡戒这等不世出的天才重生也会感到棘手。郑太师信中称此为“世有百年难遇之枭雄,方成千年未有之变局。正邪未明,忠奸难辨;死生荣辱,存乎一心。”胡涛深以为然。
在沉默中,李雪鳞听到车外的人声渐渐多了起来,但还称不上热闹。其中往来拜会的对话占了多数。结合行进的时间和方向来判断,他们现在应当到了富商聚居的东城。此处多精致院落,虽然不如南城这般第三产业繁荣昌盛,但商人们没有像官员般被条律约束着不准随便来往走动,各处商会大员居住的宅院门口仍然有人在排着队。
李雪鳞稍掀开一点窗帘看了会儿,若有所思。
“王爷像是看到了什么挂怀的物事?可否说与下官听听?”
“我看到宅院空了不少,住户连我上次在中京时的一半都不到。看来有相当多的客商搬离了京城。是因为市易税?”
胡涛叹口气,语气带上了些愤怒,更多的是无奈:“市易税一出,京城商户关门倒闭的不计其数。据说一些货郎每天被反复征税,甚至有人因为断了活路去自杀。京城还算是好的。有些持身正的州府官员偷偷让人来传信,说老百姓因为怕被征税,连集市都停了。住得偏远的农户为了换些盐铁往往要背着一娄鸡蛋走十多里路。唉……”
“三饷亡国啊……”李雪鳞联想到崇祯皇帝遇到的类似难题,除了苦笑也只有苦笑。
胡涛摇着头道:“要说这市易税确实受万民唾弃,可是下官还有一事不明——王爷的封邑地广人稀,出产极少,如何能交两倍税赋?市易税殷鉴未远,以王爷的见识应不会蹈这覆辙吧?”
“其实这事要说容易也确实很容易。”
“恳请赐教。”
“坑自家百姓就好比克扣仆役工钱来充实库房。做起来确实挺容易,做上十次也未必能有四五次造得起反来。不过财富脱离了生产环节,老百姓手头没钱,整个国家只会越来越穷。”
马车在一阵呼喝声中停了下来。胡涛对车外家丁们与军士的争执充耳不闻,只是盯住李雪鳞追问道:“依王爷所见,要如何才能国富民强?”
“说起来很简单。但在这大夏只有我能做,而你们却不能做。不仅不能做,还不会做、不敢做。”李雪鳞如论证一加一等于二般摆态度极好地事实讲道理,“富强是个同时存在于在横向与纵向上的指标。横向,是和别国比较。纵向,是和以前的自己比较——胡令公,我说到这个地步应该可以了吧?”
胡涛沉吟了一会儿,勉强笑了笑:“王爷此举未免太不仁义了。”
“胡令公,有道是内圣外王。我对治下的人民有义务。必须保证他们有好日子过,而且越过越好。这样他们才会安心工作,不至于把我掀翻在地还踏上一只脚。至于其他人我爱莫能助。要知道,无论面前的金山有多大,人有多少,最后总是不够分的。”
“王爷倒是真小人。便不怕在史官笔下留个千古骂名?”
“仁义和人民,二选一,你要哪个?”
“这……”胡涛反复权衡着。李雪鳞的攻击性思维已经击穿了他的底线。将整个世界变成大夏钱袋和粮仓的罪恶勾当呼之欲出。如果剥削自家百姓的市易税该死,这种剥削全世界的行为又该如何界定?
在这段时间里车外争执戛然而止,似乎是军士们得到了什么指令。马车再次动了起来,慢慢穿过城门,离开了京城。
见胡涛眉头拧成一团,李雪鳞泰然道:“答案很简单——眼下我是渤海郡王,我要的就是郡国里的人民。仁义不能当饭吃。”
胡涛不敢接他的话。他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何连晋王和郑太师这等厉害人物都搞不定李雪鳞。此人实在是危险到了极点。他的危险还不是来源于兵力。如果现在开打,大夏虽然比以往贫弱了,但一座座坚城摆在那儿,拖也能把他没有人口资源也没有攻城器具的李雪鳞拖垮。他的危险也不是来源于小聪明。胡涛已经掂出了李雪鳞的斤两。要说思维敏捷、记忆超群,晋王、太师,还有他这个尚书令都不弱于下风,连李毅都强过原本只是普通小市民的李雪鳞。
此人最危险的是怪异的想法。稍好一点的,还能和现有的治国理论打个擦边球。而那些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观点却让胡涛起了鸡皮疙瘩。如果照此实行,大夏这个文明的国度将退化成丛林里的剑齿虎,但毫无疑问,这么做能够比以往更适合生存。
最难办的是此人的想法还都能自圆其说。对于一个自洽的理论,你很难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找到突破口推翻它。更何况李雪鳞用来构建逻辑链的节点是最直观浅显的事实,诸如温饱和财富的分配,而不是被士林津津乐道的大义名分。这让他的话有着难以比拟的说服力。
对于希望维持现状的人来说,李雪鳞这样的异类只要存在于世上就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如果有可能,不仅要从肉体上彻底消灭,还得销毁一切他在世上留下的言论。
好在胡涛没兴趣大搞文字狱,而且他本人就是个对现状不满的改革派。只是李雪鳞走得太远了,他吃不准那条已经越过了自己设定的终点,仍在李雪鳞脚下延伸的道路是否正是他在寻找的。
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胡涛惊讶于自己竟然对此有些期待。在郑太师的那封信中,比起触目惊心的“枭雄”,首先吸引了他目光的是“变局”二字。
一场千古未有的变局已现端倪,就连始作俑者都没想到他掀起的这场风暴波及范围之广、时间之长。而像胡涛这等摸象之人更是无法意识到他们的幸运。作为文臣系统中的第一批参与者,他们的政治投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的回报都是世所罕见。
“王爷,”胡涛罕有地犹豫了一下,“下官曾听到风声,有人想煽动和王爷有仇的苏合人,甚至调动边军和驱赶流民来逼退王爷的兵马……”
“苏合人已经被我杀得没多少了,打过来也不怕;边军很清楚我们的实力,打不起来;倒是流民……”李雪鳞也犹豫了一下,“我原本认为他们是重要的人口资源。但从这一路上的见闻来看却也未必如此。”
一起看文学网首发,请支持正版阅读,支持作者创作。
隆重推荐《万里大宋》(28689),能认可本书的人肯定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