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血洒诺曼底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楚思南对苏联国内政治经济举措的各项改革,打响了苏维埃联盟战后经济重建的第一枪,在四月底五月初的一段时间里,苏联各大报纸、广播,开始陆续的播放苏共党内关于党风党纪整顿、工农业经济政策调整的种种决定。在苏维埃部长联席会议结束之后,后方的各项建设工作陆续展开,而各级政府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有限偿还国家在战争期间拖欠各地农庄农民、工人的战争贷款。
在楚思南担任机械制造部部长职务的时候,为了调动国内工农的生产积极性,曾经提议以国家贷款的形式,向农民、工人开具“白条”而今,楚思南认为到了兑现当初承诺的时候了,兑现部分“白条”让国人看到未来的希望,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国内生产积极性,推进经济的尽快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刚刚经历战争的国家还很困难,楚思南仍旧亲自向国家财政机构下达命令,在尽可能合适的范围内,对战时国家拖欠的款项进行一部分的偿还。
就这样,在春去夏来的季节转圜里,等候了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苏联人,开始感受到了空气中出现的那一缕煦暖阳光,毫无疑问,每一个人都希望这缕煦暖的阳光能够持续下去,并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扩散播撒。
就在以楚思南为核心的苏联领导层开始将主要精力转向国内战后重建问题上的时候,在数千公里之外,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而且在今后地历史长河中也不可能再次出现的规模空前的登陆作战。正在法国东部沿海的诺曼底一线惨烈的进行着。
由于历史以及政治角逐的原因,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无数次的大规模战役,被交战双方抑或是意识形态敌对的盟军两个阵营中的史学家、政客们所篡改,但是诺曼底一线五个主要登陆场上所展开那场规模空前绝后的战役,却基本被翔实地记录了下来。
在德黑兰会议结束之后,一方面由于楚思南在对待战后欧洲问题上,同罗斯福、丘吉尔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双方在战争结束后地利益分配上,仍旧是矛盾重重;一方面由于意大利半岛的进攻屡屡受挫。英美联军在半岛攻势进展不顺;同时,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地全面反攻。令原本就江河日下的德军,再次蒙受了他们所承受不起的惨重代价。经过一方思量之后。美英出于争夺利益的需求,开始正式策划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
从四月初开始,以英美为主的盟军部队,开始在英国东部沿海地区待命集结,在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内,盟军便集结起为数近三百万的庞大军队。其中,陆军三十六个师。约计一百五十万大军,与陆军相对地,是规模同样庞大的海军与空军力量:军舰五千三百余艘,运输舰只五千余艘,作战飞机近一万四千架,几乎是西线德国空军力量的三十倍。
很显然。在战役发起之初,德国人就已经迈上了注定失败的惨淡之路,他们在西线所布置的兵力。根本无法同盟军的部队相比,双方地力量对比实在是悬殊的令人不忍卒睹。在东线上,从对苏战争发起的那一刻起,德军便有一百八十个师地精锐力量被牵制在了东线,而在这一百八十个师的兵力中,就包括了德军最为精锐的装甲部队。苏联人持续数年的卫国战争,已经消耗掉了德意志那庞大身躯中骨髓精华,以列宁格勒为中心的北方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布良斯克保卫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等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战役,德军在东线的兵力损失多达三百七十余万。当然,相对于苏联人的损失来说,德军的损失要算小了很多了,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能够让德意志感到欣慰的理由,要知道,这损失的三百七十万兵力,绝对是德军部队中的精华,那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并且在一场场残酷的战役中存活下来的优秀军人。这些兵力的损失,基本上已经标志着当初那个铁一般的德意志军人团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没有经过什么系统训练,临时凑数一般送上战场的新丁。如果说苏德战争之初,一个德军师可以击溃苏军一个集团军的话,那么如今,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相差无几了。转过头来看看如今东线苏德双方的兵力对比吧,在那里,苏军投入到正面一线战场的兵力,南、中、北三线加起来,足足有即时作战部队近三百万,而在一线部队后面的预备役部队,则同样有将近二百万的兵力。在这近五百万的大军中,空军拥有作战飞机两万余架,装甲部队拥有坦克近三万辆,至于说各式火炮那根本就多到无法计算了。而与之抗衡的德军,在东线如今满打满算兵力也不过二百余万,至于作战飞机与坦克,那就根本对苏军构不成威胁了。
就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盟军的庞大作战机器开始在西欧运转,近三百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着在德国人背后狠狠的啃上一口。而此时,德军在东线的部队仅仅不过七十余万,而这七十万的部队,还是彻底丧失了制空权的“陆上蚂蚁”
如果时间能够后退,历史能够重新选择,那么想来狂人希特勒肯定会在进攻苏联的问题上做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决定,至少,在全面拿下英国之前,他是不会对苏联大动干戈的。早在一百二十余年之前,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法国人骄傲的拿破仑,就曾经五十万大军攻入俄国,并曾经一度占领莫斯科。可是到最后。面对恶劣的天气和俄国人完全不要命地反击,这位共和国的帝王兵走麦城,铩羽而归,五十万大军最后能够活着返回法兰西的,仅仅不足一万人。而今,历史正在重演,曾经纵横欧洲大陆,堪称不败雄狮的德意志大军,再次折戟苏俄,也许。从希特勒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那一刻起,辉煌的德意志就已经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埋下了失败的苦果。
苏俄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点谁也不会否认,就如同是中国人在抗击日本法西斯地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一样。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以美英为首地西方盟军部队,才要在最后这关键性的时刻,加快自己在欧亚两个战场上地推进速度。
为了能够打好旨在开辟第二战场的这一场大规模登陆作战,以美英为首的盟军,不仅在英国集结了数量惊人的庞大军队,同时,在正式发起进攻之前。还对整个战役的发起做了周密而详尽的规划。
其实,早在一九四二年的时候,以英国为首、有加拿大军队参加地一次试探性登陆战,就曾经在法国西部海岸发生过,那次的登陆战所选择的地点是迪耶普。在为期仅一天的尝试性登陆作战中,盟军伤亡六千余人。结果除了明白在法国沿岸登陆并不容易之外,就一无所获了。
现在,旧事重提。而且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已经正式提上日程,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美英的主要战场指挥官来说,集结庞大地军力只是第一步,其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选择一个最佳的登陆地点,从而将整场战役铺开来打。
同楚思南对横渡日本海峡地战役思考相同,盟军的主要指挥官们认为,在选择登陆场的时候,首先必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登陆场要在己方空军的作战半径之内,从而在登陆的时候,能够让自己的渡海作战部队享受到空军火力的支援;第二,登陆场到英国本土的航程要尽可能的短,从而,使渡海作战部队能够尽可能避免海上损失;第三,登陆场要临近大型的港口,从而能够让登陆部队在成功抢滩之后,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将战场铺开,否则的话,前方登陆部队拥挤成团,后续部队根本就无法尽快跟上。
按照这三个条件,盟军的指挥官们首先在法国西部沿海地域,挑选出了三个可能的登陆点:康坦丁半岛、加莱以及诺曼底。此后经过比对,地域狭小、不利于大兵团铺开阵线的康坦丁半岛首先被否决。此后,针对加莱以及诺曼底这两个选择,盟军的指挥官们着实费了一番脑子。要知道加莱是法国西部沿海地区,距离英国本土最近的一个地方,而且同诺曼底相比,也最考虑德法边境。但是,德国人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在加莱地区,德军的防御工事异常坚固,他们所吹嘘的“大西洋壁垒”中,最为坚固完备的地段,就处在加莱一线地区。除此之外,在加莱地区左近,也没有大型的海港、其内陆交通不便利,这显然不利于大规模部队的快速展开以及向内陆纵深推进。而反观诺曼底,它虽然距离英国本土较远,但是德军在这一带地区的防御却较为脆弱,而且诺曼底地区的地势开阔,又临近法国北部第一大海港瑟堡,因此选择它作为主要登陆地点,显然最为合适。
就这样,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大作战”基本具备了战役计划的雏形,其随后的工作,便是全盘推演整场战役具体细节问题了。
在经过了一方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之后,五月二日,就在崔可夫奉命接任远东战区总指挥官的时候,英吉利海峡上的一声炮响,撕裂了长期以来沉寂一片的欧洲西线战场,随即,在震耳欲聋的嗡鸣声中,数以千计的盟军战机划过海峡上空,如同令人惊骇的蝗虫一般,黑压压的逼向法国西部沿海的德军海岸阵地。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舰船,冲出英国东部各个海港,径直扑向诺曼底地区的五个预定登陆场。
一方是志在夺取桥头堡,以挥军东进的强势进攻者,一方是虽然占据弱势。但是却凭依坚固工事,毫不屈服地防御者,于是,在那炮火硝烟中,两个毫不退缩的铁拳,重重的撞击在一起,气宇昂扬中,猩红的鲜血四溅飞射,顷刻间浸染了绵延数十公里、方圆达数公里之阔的喧嚣洋面。
犹他、黄金、朱诺、宝剑、奥马哈,隶属诺曼底的五大海滩上。美国、英国、自由法国、加拿大等二十余个国家的士兵,乘坐着各式各样的登陆舰艇。甚至是堪称简陋的冲锋舟,冒着对面海岸上德军疯狂嘶吼的火力网。亡命一般地冲上海滩。
在五个登陆点中,奥马哈海滩的登陆作战,无疑是最为惨烈、最为血腥地。在这里,执行抢滩任务的,是美军第一步兵师以及英军第三十九、第四十五步兵旅,而在他们地对面,则是布满地雷的海滩、高达三十公尺的峭壁悬崖。在那悬崖之上,经过数年战火洗礼、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军第三五二步兵师严阵以待。
战斗在美军舰载重炮的火力压制下打响,当德军的海岸重炮实施还击的时候,第一批抢滩地二十九艘登陆快舰,在漫天腾起的水雾中穿行着逼近海滩。
盟军所用的登陆快舰,被盟军登陆士兵戏称为“开口棺材”这种平板车一般,只拥有脆弱护甲的快舰,不仅不具备灵活性。而且抗风浪能力脆弱异常。在仅有的两名舵手操纵下,这种搭载量为三十人的无盖棺材,一个搞不好就会倾覆在海面上,而那些德军布设在海水中地水雷,无疑增加了这种登陆艇靠近海岸的难度。
就这样,在短短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内,二十九艘登陆快舰中,就有二十七艘在还没有靠近海岸地过程中倾覆,或是被德军击沉,数百名美军士兵,不是被德军的火力击毙,就是坠入海中,并最终在沉重装备的拖累下,活活溺死。几乎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功夫,原本湛蓝色的海水就转为浅红,浮浮沉沉中,荡漾在海面上的尸体令人咋看之下不寒而栗。
从早上开始的抢滩作战,一直延续到中午时分,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美英联军,才在奥马哈海滩上,建立起了一个并不牢固的进攻点。数千名士兵浸泡在浑红色的海水里,凭借着德军扎筑的钢筋水泥障碍物,向悬崖之上的德军火力点还击。
曾经一向为楚思南所藐视的英国士兵,在这场登陆作战中表现的相当英勇,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精锐的第三十九旅,刚刚在海滩上站稳脚,便在悦耳的苏格兰风笛、腰鼓所组成的乐曲中,前仆后继的涌向悬崖。
也许对于来自英伦的士兵来说,苏格兰风笛所吹奏出的曲调,能够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和勇气。那混杂着激昂腰鼓声的乐曲尖锐而高亢,它撕裂了纷杂的枪炮声、爆炸声、撕心裂肺的呻吟声,响彻整个奥马哈的上空,激励着无数士兵奋勇向前。
“战斗不息,曲声不止。”
当夺取奥马哈的盟军部队,最终登上悬崖,拔掉了德军火力点的时候,全员上千人的第三十九步兵旅仅余伤病六人,其余士兵全部倒在了漫长的海岸线上。在这六名幸存下来的伤员中,有一名被爆炸的弹片切去左手整个手掌的士兵,这个叫理查德埃尔曼的伤兵,就是第三十九步兵旅的风琴手,在整场战斗中,他吹奏的风琴声没有哪怕一秒钟的息止。有感于埃尔曼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的英勇表现,在这一战之后,英国国王乔治亲自为他颁发了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二战结束之后,埃尔曼定居法国诺曼底,成为了诺曼底登陆英第三十九步兵旅烈士墓的守墓人,这位风琴手在他余生所有的岁月里,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黄昏的时候,站在那一排排白色十字架的最前方,吹响他手中的风琴。
五月二日,这个被隆美尔称为“最关键的一天”被艾森豪威尔称为“最长的一天”的日子里,盟军在诺曼底所实施的登陆作战,不仅给负责防御的德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盟军自己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数万名士兵的尸体沉寂在了翻腾的海水以及漠漠的沉沙中。及至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盟军共损失兵力二十余万,其中美军伤亡、被俘近十三万,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美军伤亡人数最大的一场战役。而同样是在这场战役中,德军损失兵力近三十万,当然,对于德国人来说,通过这一场战役,他们损失最大的莫过于战略上的溃败。
随着盟军部队在诺曼底的成功登陆,欧洲第二战场的大门,最终被狠狠砸开,自此,希特勒以及他的追随者们,将彻底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尴尬困境,谁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之路已经彻底敲定了。毫不客气地说,盟军在诺曼底战役中的胜利,就等于是敲响了德国法西斯的丧钟,欧洲战士的结束,将指日可待。
楚思南对苏联国内政治经济举措的各项改革,打响了苏维埃联盟战后经济重建的第一枪,在四月底五月初的一段时间里,苏联各大报纸、广播,开始陆续的播放苏共党内关于党风党纪整顿、工农业经济政策调整的种种决定。在苏维埃部长联席会议结束之后,后方的各项建设工作陆续展开,而各级政府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有限偿还国家在战争期间拖欠各地农庄农民、工人的战争贷款。
在楚思南担任机械制造部部长职务的时候,为了调动国内工农的生产积极性,曾经提议以国家贷款的形式,向农民、工人开具“白条”而今,楚思南认为到了兑现当初承诺的时候了,兑现部分“白条”让国人看到未来的希望,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国内生产积极性,推进经济的尽快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刚刚经历战争的国家还很困难,楚思南仍旧亲自向国家财政机构下达命令,在尽可能合适的范围内,对战时国家拖欠的款项进行一部分的偿还。
就这样,在春去夏来的季节转圜里,等候了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苏联人,开始感受到了空气中出现的那一缕煦暖阳光,毫无疑问,每一个人都希望这缕煦暖的阳光能够持续下去,并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扩散播撒。
就在以楚思南为核心的苏联领导层开始将主要精力转向国内战后重建问题上的时候,在数千公里之外,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而且在今后地历史长河中也不可能再次出现的规模空前的登陆作战。正在法国东部沿海的诺曼底一线惨烈的进行着。
由于历史以及政治角逐的原因,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无数次的大规模战役,被交战双方抑或是意识形态敌对的盟军两个阵营中的史学家、政客们所篡改,但是诺曼底一线五个主要登陆场上所展开那场规模空前绝后的战役,却基本被翔实地记录了下来。
在德黑兰会议结束之后,一方面由于楚思南在对待战后欧洲问题上,同罗斯福、丘吉尔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双方在战争结束后地利益分配上,仍旧是矛盾重重;一方面由于意大利半岛的进攻屡屡受挫。英美联军在半岛攻势进展不顺;同时,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地全面反攻。令原本就江河日下的德军,再次蒙受了他们所承受不起的惨重代价。经过一方思量之后。美英出于争夺利益的需求,开始正式策划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
从四月初开始,以英美为主的盟军部队,开始在英国东部沿海地区待命集结,在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内,盟军便集结起为数近三百万的庞大军队。其中,陆军三十六个师。约计一百五十万大军,与陆军相对地,是规模同样庞大的海军与空军力量:军舰五千三百余艘,运输舰只五千余艘,作战飞机近一万四千架,几乎是西线德国空军力量的三十倍。
很显然。在战役发起之初,德国人就已经迈上了注定失败的惨淡之路,他们在西线所布置的兵力。根本无法同盟军的部队相比,双方地力量对比实在是悬殊的令人不忍卒睹。在东线上,从对苏战争发起的那一刻起,德军便有一百八十个师地精锐力量被牵制在了东线,而在这一百八十个师的兵力中,就包括了德军最为精锐的装甲部队。苏联人持续数年的卫国战争,已经消耗掉了德意志那庞大身躯中骨髓精华,以列宁格勒为中心的北方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布良斯克保卫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等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战役,德军在东线的兵力损失多达三百七十余万。当然,相对于苏联人的损失来说,德军的损失要算小了很多了,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能够让德意志感到欣慰的理由,要知道,这损失的三百七十万兵力,绝对是德军部队中的精华,那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并且在一场场残酷的战役中存活下来的优秀军人。这些兵力的损失,基本上已经标志着当初那个铁一般的德意志军人团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没有经过什么系统训练,临时凑数一般送上战场的新丁。如果说苏德战争之初,一个德军师可以击溃苏军一个集团军的话,那么如今,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相差无几了。转过头来看看如今东线苏德双方的兵力对比吧,在那里,苏军投入到正面一线战场的兵力,南、中、北三线加起来,足足有即时作战部队近三百万,而在一线部队后面的预备役部队,则同样有将近二百万的兵力。在这近五百万的大军中,空军拥有作战飞机两万余架,装甲部队拥有坦克近三万辆,至于说各式火炮那根本就多到无法计算了。而与之抗衡的德军,在东线如今满打满算兵力也不过二百余万,至于作战飞机与坦克,那就根本对苏军构不成威胁了。
就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盟军的庞大作战机器开始在西欧运转,近三百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着在德国人背后狠狠的啃上一口。而此时,德军在东线的部队仅仅不过七十余万,而这七十万的部队,还是彻底丧失了制空权的“陆上蚂蚁”
如果时间能够后退,历史能够重新选择,那么想来狂人希特勒肯定会在进攻苏联的问题上做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决定,至少,在全面拿下英国之前,他是不会对苏联大动干戈的。早在一百二十余年之前,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法国人骄傲的拿破仑,就曾经五十万大军攻入俄国,并曾经一度占领莫斯科。可是到最后。面对恶劣的天气和俄国人完全不要命地反击,这位共和国的帝王兵走麦城,铩羽而归,五十万大军最后能够活着返回法兰西的,仅仅不足一万人。而今,历史正在重演,曾经纵横欧洲大陆,堪称不败雄狮的德意志大军,再次折戟苏俄,也许。从希特勒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那一刻起,辉煌的德意志就已经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埋下了失败的苦果。
苏俄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点谁也不会否认,就如同是中国人在抗击日本法西斯地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一样。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以美英为首地西方盟军部队,才要在最后这关键性的时刻,加快自己在欧亚两个战场上地推进速度。
为了能够打好旨在开辟第二战场的这一场大规模登陆作战,以美英为首的盟军,不仅在英国集结了数量惊人的庞大军队,同时,在正式发起进攻之前。还对整个战役的发起做了周密而详尽的规划。
其实,早在一九四二年的时候,以英国为首、有加拿大军队参加地一次试探性登陆战,就曾经在法国西部海岸发生过,那次的登陆战所选择的地点是迪耶普。在为期仅一天的尝试性登陆作战中,盟军伤亡六千余人。结果除了明白在法国沿岸登陆并不容易之外,就一无所获了。
现在,旧事重提。而且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已经正式提上日程,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美英的主要战场指挥官来说,集结庞大地军力只是第一步,其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选择一个最佳的登陆地点,从而将整场战役铺开来打。
同楚思南对横渡日本海峡地战役思考相同,盟军的主要指挥官们认为,在选择登陆场的时候,首先必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登陆场要在己方空军的作战半径之内,从而在登陆的时候,能够让自己的渡海作战部队享受到空军火力的支援;第二,登陆场到英国本土的航程要尽可能的短,从而,使渡海作战部队能够尽可能避免海上损失;第三,登陆场要临近大型的港口,从而能够让登陆部队在成功抢滩之后,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将战场铺开,否则的话,前方登陆部队拥挤成团,后续部队根本就无法尽快跟上。
按照这三个条件,盟军的指挥官们首先在法国西部沿海地域,挑选出了三个可能的登陆点:康坦丁半岛、加莱以及诺曼底。此后经过比对,地域狭小、不利于大兵团铺开阵线的康坦丁半岛首先被否决。此后,针对加莱以及诺曼底这两个选择,盟军的指挥官们着实费了一番脑子。要知道加莱是法国西部沿海地区,距离英国本土最近的一个地方,而且同诺曼底相比,也最考虑德法边境。但是,德国人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在加莱地区,德军的防御工事异常坚固,他们所吹嘘的“大西洋壁垒”中,最为坚固完备的地段,就处在加莱一线地区。除此之外,在加莱地区左近,也没有大型的海港、其内陆交通不便利,这显然不利于大规模部队的快速展开以及向内陆纵深推进。而反观诺曼底,它虽然距离英国本土较远,但是德军在这一带地区的防御却较为脆弱,而且诺曼底地区的地势开阔,又临近法国北部第一大海港瑟堡,因此选择它作为主要登陆地点,显然最为合适。
就这样,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大作战”基本具备了战役计划的雏形,其随后的工作,便是全盘推演整场战役具体细节问题了。
在经过了一方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之后,五月二日,就在崔可夫奉命接任远东战区总指挥官的时候,英吉利海峡上的一声炮响,撕裂了长期以来沉寂一片的欧洲西线战场,随即,在震耳欲聋的嗡鸣声中,数以千计的盟军战机划过海峡上空,如同令人惊骇的蝗虫一般,黑压压的逼向法国西部沿海的德军海岸阵地。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舰船,冲出英国东部各个海港,径直扑向诺曼底地区的五个预定登陆场。
一方是志在夺取桥头堡,以挥军东进的强势进攻者,一方是虽然占据弱势。但是却凭依坚固工事,毫不屈服地防御者,于是,在那炮火硝烟中,两个毫不退缩的铁拳,重重的撞击在一起,气宇昂扬中,猩红的鲜血四溅飞射,顷刻间浸染了绵延数十公里、方圆达数公里之阔的喧嚣洋面。
犹他、黄金、朱诺、宝剑、奥马哈,隶属诺曼底的五大海滩上。美国、英国、自由法国、加拿大等二十余个国家的士兵,乘坐着各式各样的登陆舰艇。甚至是堪称简陋的冲锋舟,冒着对面海岸上德军疯狂嘶吼的火力网。亡命一般地冲上海滩。
在五个登陆点中,奥马哈海滩的登陆作战,无疑是最为惨烈、最为血腥地。在这里,执行抢滩任务的,是美军第一步兵师以及英军第三十九、第四十五步兵旅,而在他们地对面,则是布满地雷的海滩、高达三十公尺的峭壁悬崖。在那悬崖之上,经过数年战火洗礼、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军第三五二步兵师严阵以待。
战斗在美军舰载重炮的火力压制下打响,当德军的海岸重炮实施还击的时候,第一批抢滩地二十九艘登陆快舰,在漫天腾起的水雾中穿行着逼近海滩。
盟军所用的登陆快舰,被盟军登陆士兵戏称为“开口棺材”这种平板车一般,只拥有脆弱护甲的快舰,不仅不具备灵活性。而且抗风浪能力脆弱异常。在仅有的两名舵手操纵下,这种搭载量为三十人的无盖棺材,一个搞不好就会倾覆在海面上,而那些德军布设在海水中地水雷,无疑增加了这种登陆艇靠近海岸的难度。
就这样,在短短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内,二十九艘登陆快舰中,就有二十七艘在还没有靠近海岸地过程中倾覆,或是被德军击沉,数百名美军士兵,不是被德军的火力击毙,就是坠入海中,并最终在沉重装备的拖累下,活活溺死。几乎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功夫,原本湛蓝色的海水就转为浅红,浮浮沉沉中,荡漾在海面上的尸体令人咋看之下不寒而栗。
从早上开始的抢滩作战,一直延续到中午时分,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美英联军,才在奥马哈海滩上,建立起了一个并不牢固的进攻点。数千名士兵浸泡在浑红色的海水里,凭借着德军扎筑的钢筋水泥障碍物,向悬崖之上的德军火力点还击。
曾经一向为楚思南所藐视的英国士兵,在这场登陆作战中表现的相当英勇,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精锐的第三十九旅,刚刚在海滩上站稳脚,便在悦耳的苏格兰风笛、腰鼓所组成的乐曲中,前仆后继的涌向悬崖。
也许对于来自英伦的士兵来说,苏格兰风笛所吹奏出的曲调,能够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和勇气。那混杂着激昂腰鼓声的乐曲尖锐而高亢,它撕裂了纷杂的枪炮声、爆炸声、撕心裂肺的呻吟声,响彻整个奥马哈的上空,激励着无数士兵奋勇向前。
“战斗不息,曲声不止。”
当夺取奥马哈的盟军部队,最终登上悬崖,拔掉了德军火力点的时候,全员上千人的第三十九步兵旅仅余伤病六人,其余士兵全部倒在了漫长的海岸线上。在这六名幸存下来的伤员中,有一名被爆炸的弹片切去左手整个手掌的士兵,这个叫理查德埃尔曼的伤兵,就是第三十九步兵旅的风琴手,在整场战斗中,他吹奏的风琴声没有哪怕一秒钟的息止。有感于埃尔曼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的英勇表现,在这一战之后,英国国王乔治亲自为他颁发了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二战结束之后,埃尔曼定居法国诺曼底,成为了诺曼底登陆英第三十九步兵旅烈士墓的守墓人,这位风琴手在他余生所有的岁月里,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黄昏的时候,站在那一排排白色十字架的最前方,吹响他手中的风琴。
五月二日,这个被隆美尔称为“最关键的一天”被艾森豪威尔称为“最长的一天”的日子里,盟军在诺曼底所实施的登陆作战,不仅给负责防御的德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盟军自己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数万名士兵的尸体沉寂在了翻腾的海水以及漠漠的沉沙中。及至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盟军共损失兵力二十余万,其中美军伤亡、被俘近十三万,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美军伤亡人数最大的一场战役。而同样是在这场战役中,德军损失兵力近三十万,当然,对于德国人来说,通过这一场战役,他们损失最大的莫过于战略上的溃败。
随着盟军部队在诺曼底的成功登陆,欧洲第二战场的大门,最终被狠狠砸开,自此,希特勒以及他的追随者们,将彻底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尴尬困境,谁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之路已经彻底敲定了。毫不客气地说,盟军在诺曼底战役中的胜利,就等于是敲响了德国法西斯的丧钟,欧洲战士的结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