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陈桥兵变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继承了柴荣江山的是他目前最大的儿子(七岁)柴宗训,按理说此时的柴荣应该有二十来岁的孩子了啊,毕竟柴荣死的时候已经三十九岁了,就算是现在社会,将近四十岁的人,怎么也有十六七八岁孩子,更不用说在古代倡导早婚早育,男孩十五六岁就能娶妻生子,女孩十三四岁就能出嫁的时代。
柴荣的确是有年纪大的儿子,但是都死了,大家还记得,郭威造反的时候,刘承佑一口气把郭威和柴荣家里的人全部杀死了,这里面就有柴荣的媳妇刘氏,还有他的几个半大孩子。
现在柴荣的几个孩子,都是后来和平时期生养的,所以最大的这才七岁。
柴宗训做了皇帝,但是一个七岁的小孩能干啥?反正我知道,我七岁的时候学前班刚刚结束,还没有进入小学教育阶段,整天摇头晃脑的跟着老师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有时候一边背还一边把脖子伸的老长。
而此时就显现出柴荣当时安排的重要性了,因为此时执政的就是当时他安排的那些人。
武将就是赵匡胤,文臣就是范质等人,而在宫里保证柴宗训有一个良好的童年,负责日常照看的就是小符皇后。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是一句俗话说得好:“最坚固的城池,总是从内部攻破。”
柴宗训目前还属于啥都不懂的年代,整天被小符皇后照顾着,朝廷政治交给了范质等人,国家安全有赵匡胤还有柴宗训的表叔李重进等人,这些人都是柴荣生前信任的,而柴荣信任的就是小符皇后和柴宗训信任的,就是满朝文臣倚重的。
柴宗训按照规矩,一登基就开始大赏群臣,这项工作搞了不少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到时没有什么事情,整个后周看起来十分的平静。
偶尔边关的北汉和契丹小打小闹过来溜一圈,也都被守边的将士打了回去,契丹的耶律璟虽然有能力发起战争,但是他不想,他有时间还不如睡睡觉、打打猎,没事打啥仗啊。
北汉方面,倒是一直想打,但是北汉无力,搞了几次都被守边的大将打了回去,后来也老实了。他们知道了,就算是后周没有柴荣,那也不是他北汉能够趁火打劫的。
此时的周朝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每个人都相信,只要是这样发展下去,等到小皇帝长大,就能继续进行柴荣没有干下去的工作了,而后周的百姓也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作为当时最强大国家的国民,他们很自豪。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在柴荣死后的后半年,就这么在一片热闹声中结束了,在又一阵喧嚣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公元960年,此时的柴宗训还没有改年号,所以还用沿用显德年号,被称为显德七年。
作为京城的开封,在一阵热闹轰轰的环境中,度过了新年,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新的一年,新的皇帝登基,整个国家看起来越来越有盼头了,很多人都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而柴荣死去的悲伤也渐渐被抚平。
但是就在这一阵热闹和喜气洋洋的情景刚刚过去,突然边关传来了急报。
契丹主力进攻定州、镇州一带,请中央速度派遣大军前去救援,不然边关危急。
这一个消息,让很多人从新年的快乐中醒了过来,但是文臣们都是一群能说会道的书生,打仗不行,小符皇后年纪轻轻的,有什么主意?至于柴宗训,刚刚八岁的小孩还是在盯着个蚂蚁能看一天的年纪,让他做决定,更是没谱。
所以这事最终还是要靠赵匡胤。
咳,在这里插播一下,历史上关于这一次的边关告急那是存在争议的,但是现在争议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已经为这个重要问题定性了。
根据宋史的记载,所有宋朝的史书,基本上都是说这一次边关真的告急了,契丹真的来了,赵匡胤一开始就是去平定契丹的,但是半路上被他的部下们劫持了。
可是在契丹和后来元朝的一些史册上,对于这一战都没有任何记载,而随着史料的丰富,更多的史料证明,当时根本没有所谓的边关告急,所谓的契丹入侵不过是赵匡胤集团找的一个借口,也是为他们实施兵变创造一个机会。
此时的赵匡胤在柴荣的帮助下,已经成了当时后周实力最强大的一支军队,也是后周对外战争的主力,殿前侍卫亲军的最高指挥。
在之前,柴荣因为怀疑张永德在他死了之后要造反,所以这才把张永德换掉,毕竟那时候的张永德在殿前侍卫亲军里面已经很长时间了,他在这里面根基深厚,拥有很高的权威,所以柴荣就把刚刚提拔起来的一个将军作为侍卫亲军的统帅,他觉得此时的赵匡胤刚刚发迹没多长时间,威望不高,但是能力很强,很适合为他的儿子保驾护航。
但是柴荣没想到当初的张永德在殿前侍卫亲军里面主要的关系在高层,很多的将领都是认准张永德。
但是赵匡胤虽然是一个新上来的将军,但是他在基层的时间很长,他在殿前侍卫亲军内部拥有不少的拥护者,而且这些拥护者大部分都是基层人员,柴荣算无遗策,但是这一点应该是没有想到。
赵匡胤一直以来都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他在跟着柴荣的时候的确是没有想过要造反,因为对于柴荣,他也是打心眼里佩服,他觉得能够跟着柴荣建立一番功业,那也是人生一件幸事。
毕竟那时候的柴荣比着唐太宗等人也是不遑多让,要是柴荣不死,搞一个显德盛世也是很有可能的,想一下李世民的搞得凌烟阁,赵匡胤想着能够跟着柴荣混个功臣,那就算是幸运了,他还没想过造反。
但是柴荣死了之后,他心里就开始活动开了,柴宗训毕竟刚刚七岁的小孩,而且在朝廷内部能够镇住他的人基本上没有,原本有一个王朴,此时也死了。就算是李谷还活着,赵匡胤也不敢这么乱来,但是遗憾的是当时在朝廷内部没有人能够镇得住赵匡胤。
有人说,赵匡胤的小阴谋从柴荣生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赵匡胤看柴荣一时半会好不了,于是就传一个说法,那就是“检点做天子”这样的小计谋,让柴荣撤了张永德,赵匡胤成功上位。
这件事传说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也反映出,就算是民间也是倾向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早有预谋的。
小符皇后和柴宗训把希望寄托在满朝文武上面,而满朝文武则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身上。
军情如火,不能拖延,这一支军队很快就出发了,在出发前,小符皇后和小孩柴宗训还亲自送别赵匡胤,满朝文武到成为为赵匡胤践行,此时满朝文武还有小符皇后对于赵匡胤还是十分信任的,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们的身上。
赵匡胤表现的也没有半点异样,和大家依依惜别,骑着战马,带着大军迎着朝阳出发了。
这一次北征军主帅就是赵匡胤先锋是慕容彦钊,大家走呀走,走到了陈桥镇,大军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但是此时天还没有黑,也才刚走出来没多远,此时休整,的确是有点不对劲,但是士兵们不管这么多,他们打仗就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过的是有今天没有明天的生活,一个个觉得今天能够少走点,好好休息一下也不错。
这一天晚上,在主营大帐,这一支北征军才走出来没多远,竟然喝起了酒,而且赵匡胤竟然喝醉了,早早的就去睡觉了。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一次的休整就是一次简单的休整,天刚刚黑下来,都准备去睡觉了。
但是此时还有一伙人活动在大营里他们有的宣传异象,什么刚才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一山没有二虎,一个天上咋能有两个太阳呢?
还有的则在蛊惑人心,说是现在柴荣死了,弟兄们打仗还为了啥(可见柴荣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之前柴荣在的时候,咱们论功行赏,赏罚严明,但是现在柴荣死了,皇帝还小,咱们现在打了仗估计也没啥功劳,因为有了功劳也被朝廷那些大臣们抢走了,没咱们什么事?
当兵的人一般而言,都不怕死,因为有一股叫做士气叫做荣誉感的东西,他们觉得战死没啥可惜的,反而是一种荣誉,但是他们怕的是战死了之后没有人记得住他们,他们拼死拼活夺来的东西,和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赵匡胤的这些宣传队,搞得这点东西,让军心动摇,眼瞅着时机已经渐渐成熟了。
此时的赵匡胤正在他的营帐里睡觉呢,因为刚才喝了酒,赵匡胤准备眯一会。
但是还没等他睡死,多年来的小心,让他一下子惊醒了,他听到了外面乱哄哄的,而且到处都是火把。
他急忙跑出主帐往外走,但是还没走出去,他就看到他身边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将士们越聚越多,将赵匡胤围在中间。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士兵有人喊道:“皇帝年幼,中原四面环敌,希望将军顺应天意,登基称帝。”
赵匡胤听说这些人要让他做皇帝,他吓得不行,急忙摇头,还劝告众将士各自回营去,明天要继续往北走。
但是还没等他说完,几把明晃晃的刀剑架在了他的头上,继续说道:“打契丹可以,点检先为天子。”
随后高怀德等人,也不管赵匡胤同不同意,就把准备好的龙袍罩到了赵匡胤的身上,随后对着赵匡胤山呼万岁。
赵匡胤看此时已经成了这个样子,也就默许了,就对这些将士们说道:“我可以暂时当天子,但是你们要听我的。”
这些人本来就是赵匡胤的忠实拥护者,现在自然是没有问题,自然是各个答应。
随后赵匡胤对他们约法三章:“第一不能打扰惊动皇帝和皇太后(小符皇后),第二要像出来一样,秩序井然的进去不准擅自行动。第三不能擅自诛杀大臣和百姓。”
这些人自然是什么都听赵匡胤的,赵匡胤看这些人这么听话,也就没在反抗,当上了皇帝。
这一夜,注定是繁忙的一夜,陈桥大营到处是喧嚣声,而赵匡胤此时的心情应该是掺杂着激动和担心的,激动是因为他已经得到了军队的支持,担心是因为明天他还要进入汴京,虽然在汴京他有内应,但是明天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或许十年前的郭威不会想到,他就是靠这一招夺了后汉的江山,但是他的一个部将又靠着这一招夺了他的江山,这算不算因果循环?
闹了大半夜,天也将近明了,也不等了,赵匡胤的大军直接就往回走,赶回了京城,在京城赵匡胤的确是有内应,就在赵匡胤的军队刚刚赶到城下,城门已经打开了。
而等到赵匡胤造反的消息传过来。早朝刚刚结束,这个消息震惊了很多人,但是很多人都是不知所措。
除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这个人很受柴荣信任,他对于柴荣也是忠心耿耿的,他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到城墙上面指挥守城,但是他还是慢了。
此时赵匡胤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京城,韩通碰见了赵匡胤的部下王彦升,王彦升还准备让韩通归顺他,就对韩通说道:“大人这么着急,是要去迎接新皇帝吗?”
本来按照王彦升想的,韩通一定会顺着话说下去,投降他,但是韩通却瞪了他一眼骂道:“皇帝正在宫中,我去迎什么皇帝?我去拦住乱臣贼子。”
这一下子可把王彦升气坏了,这骂赵匡胤,也是骂他。
当即下令就地歼灭韩通一部,顺便赶到了韩通家里,把韩通一家老小全部杀死了。
这场战役算是陈桥兵变唯一的一次遭遇战,其他地方都是一路顺风,而在这场兵变中死去的只有韩通一家,赵匡胤约束军纪,的确是有作用。
赵匡胤顺利的进入了京城,而此时决定让赵匡胤率军被征的几个宰相们,此时都傻了,他们知道他们犯了一个没有办法弥补的失误,就在他们不知道该咋办的时候,赵匡胤的人来请他们了。
而此时的赵匡胤已经到了京城,他觉得自己再穿上龙袍有点不太合适,毕竟柴宗训身上的龙袍还没有脱下来呢。
赵匡胤到了皇宫,见着了小符皇后和柴宗训哭的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他当时要是不答应,他的小命就没了。
虽然赵匡胤说的神情并茂,但是小符皇后知道这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他很识时务,决定投降,而此时范质这些宰相们也被“请”了过来,当场柴宗训逊位。
逊位诏,没啥特别的,还是说我家里没落了,我能力不行。现在赵匡胤能力好,天命所归,他就应该当皇帝,是真龙天子。
这道诏书一下,标志着后周十年的政权正式结束了,赵匡胤顺理成章的成了皇帝。
这场政变顺利结束,赵匡胤建国后国号“宋”,这因为他之前是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至于柴宗训和小符皇后,都没有被杀死,而是被好好地养了起来,毕竟是前朝的皇族,待遇还不错。
但是柴宗训在十九岁的时候,突然死亡,原因不详,柴荣留下来的余下几个孩子,也没有长成了。都是在年纪轻轻的莫名其妙的死亡,有人说这是正常死亡,有人说这是赵匡胤下的黑手,但是这一切都已经随着这一段历史的逝去,永远的埋在了历史的深处。
至此五代全部结束,陈桥兵变之后后周大部分藩镇和将领愿意跟着赵匡胤混日子,但是还是有少数几个将领不愿意归顺赵匡胤,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柴宗训的表叔李重进,但是最终还是被赵匡胤击败了,没有成事。
此后赵匡胤延续柴荣的大部分政策,继续完成朝荣的统一大业,最终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大宋王朝。
再说一下陈桥兵变,陈桥兵变被很多人称之为奇迹,因为本质上来说陈桥兵变他就是一个兵变,是一个军事行动,但是这个兵变却没有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只有韩通一家,可以说是一场不流血的兵变,一直以来都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
这一次的兵变也有很积极的方面,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阻止了五代乱世继续延续下去,为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拉开了序幕。
毕竟七八岁的柴宗训根本不可能像赵匡胤一样南征北战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的,所以说陈桥兵变不论是早有预谋,还是意外,在当时看来都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当然现在很多人看来。后来中国两次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直接原因在后晋,根本原因就在宋朝,当然这也只是很多说法中的一个而已。(未完待续)
继承了柴荣江山的是他目前最大的儿子(七岁)柴宗训,按理说此时的柴荣应该有二十来岁的孩子了啊,毕竟柴荣死的时候已经三十九岁了,就算是现在社会,将近四十岁的人,怎么也有十六七八岁孩子,更不用说在古代倡导早婚早育,男孩十五六岁就能娶妻生子,女孩十三四岁就能出嫁的时代。
柴荣的确是有年纪大的儿子,但是都死了,大家还记得,郭威造反的时候,刘承佑一口气把郭威和柴荣家里的人全部杀死了,这里面就有柴荣的媳妇刘氏,还有他的几个半大孩子。
现在柴荣的几个孩子,都是后来和平时期生养的,所以最大的这才七岁。
柴宗训做了皇帝,但是一个七岁的小孩能干啥?反正我知道,我七岁的时候学前班刚刚结束,还没有进入小学教育阶段,整天摇头晃脑的跟着老师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有时候一边背还一边把脖子伸的老长。
而此时就显现出柴荣当时安排的重要性了,因为此时执政的就是当时他安排的那些人。
武将就是赵匡胤,文臣就是范质等人,而在宫里保证柴宗训有一个良好的童年,负责日常照看的就是小符皇后。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是一句俗话说得好:“最坚固的城池,总是从内部攻破。”
柴宗训目前还属于啥都不懂的年代,整天被小符皇后照顾着,朝廷政治交给了范质等人,国家安全有赵匡胤还有柴宗训的表叔李重进等人,这些人都是柴荣生前信任的,而柴荣信任的就是小符皇后和柴宗训信任的,就是满朝文臣倚重的。
柴宗训按照规矩,一登基就开始大赏群臣,这项工作搞了不少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到时没有什么事情,整个后周看起来十分的平静。
偶尔边关的北汉和契丹小打小闹过来溜一圈,也都被守边的将士打了回去,契丹的耶律璟虽然有能力发起战争,但是他不想,他有时间还不如睡睡觉、打打猎,没事打啥仗啊。
北汉方面,倒是一直想打,但是北汉无力,搞了几次都被守边的大将打了回去,后来也老实了。他们知道了,就算是后周没有柴荣,那也不是他北汉能够趁火打劫的。
此时的周朝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每个人都相信,只要是这样发展下去,等到小皇帝长大,就能继续进行柴荣没有干下去的工作了,而后周的百姓也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作为当时最强大国家的国民,他们很自豪。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在柴荣死后的后半年,就这么在一片热闹声中结束了,在又一阵喧嚣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公元960年,此时的柴宗训还没有改年号,所以还用沿用显德年号,被称为显德七年。
作为京城的开封,在一阵热闹轰轰的环境中,度过了新年,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新的一年,新的皇帝登基,整个国家看起来越来越有盼头了,很多人都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而柴荣死去的悲伤也渐渐被抚平。
但是就在这一阵热闹和喜气洋洋的情景刚刚过去,突然边关传来了急报。
契丹主力进攻定州、镇州一带,请中央速度派遣大军前去救援,不然边关危急。
这一个消息,让很多人从新年的快乐中醒了过来,但是文臣们都是一群能说会道的书生,打仗不行,小符皇后年纪轻轻的,有什么主意?至于柴宗训,刚刚八岁的小孩还是在盯着个蚂蚁能看一天的年纪,让他做决定,更是没谱。
所以这事最终还是要靠赵匡胤。
咳,在这里插播一下,历史上关于这一次的边关告急那是存在争议的,但是现在争议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已经为这个重要问题定性了。
根据宋史的记载,所有宋朝的史书,基本上都是说这一次边关真的告急了,契丹真的来了,赵匡胤一开始就是去平定契丹的,但是半路上被他的部下们劫持了。
可是在契丹和后来元朝的一些史册上,对于这一战都没有任何记载,而随着史料的丰富,更多的史料证明,当时根本没有所谓的边关告急,所谓的契丹入侵不过是赵匡胤集团找的一个借口,也是为他们实施兵变创造一个机会。
此时的赵匡胤在柴荣的帮助下,已经成了当时后周实力最强大的一支军队,也是后周对外战争的主力,殿前侍卫亲军的最高指挥。
在之前,柴荣因为怀疑张永德在他死了之后要造反,所以这才把张永德换掉,毕竟那时候的张永德在殿前侍卫亲军里面已经很长时间了,他在这里面根基深厚,拥有很高的权威,所以柴荣就把刚刚提拔起来的一个将军作为侍卫亲军的统帅,他觉得此时的赵匡胤刚刚发迹没多长时间,威望不高,但是能力很强,很适合为他的儿子保驾护航。
但是柴荣没想到当初的张永德在殿前侍卫亲军里面主要的关系在高层,很多的将领都是认准张永德。
但是赵匡胤虽然是一个新上来的将军,但是他在基层的时间很长,他在殿前侍卫亲军内部拥有不少的拥护者,而且这些拥护者大部分都是基层人员,柴荣算无遗策,但是这一点应该是没有想到。
赵匡胤一直以来都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他在跟着柴荣的时候的确是没有想过要造反,因为对于柴荣,他也是打心眼里佩服,他觉得能够跟着柴荣建立一番功业,那也是人生一件幸事。
毕竟那时候的柴荣比着唐太宗等人也是不遑多让,要是柴荣不死,搞一个显德盛世也是很有可能的,想一下李世民的搞得凌烟阁,赵匡胤想着能够跟着柴荣混个功臣,那就算是幸运了,他还没想过造反。
但是柴荣死了之后,他心里就开始活动开了,柴宗训毕竟刚刚七岁的小孩,而且在朝廷内部能够镇住他的人基本上没有,原本有一个王朴,此时也死了。就算是李谷还活着,赵匡胤也不敢这么乱来,但是遗憾的是当时在朝廷内部没有人能够镇得住赵匡胤。
有人说,赵匡胤的小阴谋从柴荣生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赵匡胤看柴荣一时半会好不了,于是就传一个说法,那就是“检点做天子”这样的小计谋,让柴荣撤了张永德,赵匡胤成功上位。
这件事传说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也反映出,就算是民间也是倾向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早有预谋的。
小符皇后和柴宗训把希望寄托在满朝文武上面,而满朝文武则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身上。
军情如火,不能拖延,这一支军队很快就出发了,在出发前,小符皇后和小孩柴宗训还亲自送别赵匡胤,满朝文武到成为为赵匡胤践行,此时满朝文武还有小符皇后对于赵匡胤还是十分信任的,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们的身上。
赵匡胤表现的也没有半点异样,和大家依依惜别,骑着战马,带着大军迎着朝阳出发了。
这一次北征军主帅就是赵匡胤先锋是慕容彦钊,大家走呀走,走到了陈桥镇,大军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但是此时天还没有黑,也才刚走出来没多远,此时休整,的确是有点不对劲,但是士兵们不管这么多,他们打仗就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过的是有今天没有明天的生活,一个个觉得今天能够少走点,好好休息一下也不错。
这一天晚上,在主营大帐,这一支北征军才走出来没多远,竟然喝起了酒,而且赵匡胤竟然喝醉了,早早的就去睡觉了。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一次的休整就是一次简单的休整,天刚刚黑下来,都准备去睡觉了。
但是此时还有一伙人活动在大营里他们有的宣传异象,什么刚才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一山没有二虎,一个天上咋能有两个太阳呢?
还有的则在蛊惑人心,说是现在柴荣死了,弟兄们打仗还为了啥(可见柴荣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之前柴荣在的时候,咱们论功行赏,赏罚严明,但是现在柴荣死了,皇帝还小,咱们现在打了仗估计也没啥功劳,因为有了功劳也被朝廷那些大臣们抢走了,没咱们什么事?
当兵的人一般而言,都不怕死,因为有一股叫做士气叫做荣誉感的东西,他们觉得战死没啥可惜的,反而是一种荣誉,但是他们怕的是战死了之后没有人记得住他们,他们拼死拼活夺来的东西,和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赵匡胤的这些宣传队,搞得这点东西,让军心动摇,眼瞅着时机已经渐渐成熟了。
此时的赵匡胤正在他的营帐里睡觉呢,因为刚才喝了酒,赵匡胤准备眯一会。
但是还没等他睡死,多年来的小心,让他一下子惊醒了,他听到了外面乱哄哄的,而且到处都是火把。
他急忙跑出主帐往外走,但是还没走出去,他就看到他身边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将士们越聚越多,将赵匡胤围在中间。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士兵有人喊道:“皇帝年幼,中原四面环敌,希望将军顺应天意,登基称帝。”
赵匡胤听说这些人要让他做皇帝,他吓得不行,急忙摇头,还劝告众将士各自回营去,明天要继续往北走。
但是还没等他说完,几把明晃晃的刀剑架在了他的头上,继续说道:“打契丹可以,点检先为天子。”
随后高怀德等人,也不管赵匡胤同不同意,就把准备好的龙袍罩到了赵匡胤的身上,随后对着赵匡胤山呼万岁。
赵匡胤看此时已经成了这个样子,也就默许了,就对这些将士们说道:“我可以暂时当天子,但是你们要听我的。”
这些人本来就是赵匡胤的忠实拥护者,现在自然是没有问题,自然是各个答应。
随后赵匡胤对他们约法三章:“第一不能打扰惊动皇帝和皇太后(小符皇后),第二要像出来一样,秩序井然的进去不准擅自行动。第三不能擅自诛杀大臣和百姓。”
这些人自然是什么都听赵匡胤的,赵匡胤看这些人这么听话,也就没在反抗,当上了皇帝。
这一夜,注定是繁忙的一夜,陈桥大营到处是喧嚣声,而赵匡胤此时的心情应该是掺杂着激动和担心的,激动是因为他已经得到了军队的支持,担心是因为明天他还要进入汴京,虽然在汴京他有内应,但是明天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或许十年前的郭威不会想到,他就是靠这一招夺了后汉的江山,但是他的一个部将又靠着这一招夺了他的江山,这算不算因果循环?
闹了大半夜,天也将近明了,也不等了,赵匡胤的大军直接就往回走,赶回了京城,在京城赵匡胤的确是有内应,就在赵匡胤的军队刚刚赶到城下,城门已经打开了。
而等到赵匡胤造反的消息传过来。早朝刚刚结束,这个消息震惊了很多人,但是很多人都是不知所措。
除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这个人很受柴荣信任,他对于柴荣也是忠心耿耿的,他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到城墙上面指挥守城,但是他还是慢了。
此时赵匡胤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京城,韩通碰见了赵匡胤的部下王彦升,王彦升还准备让韩通归顺他,就对韩通说道:“大人这么着急,是要去迎接新皇帝吗?”
本来按照王彦升想的,韩通一定会顺着话说下去,投降他,但是韩通却瞪了他一眼骂道:“皇帝正在宫中,我去迎什么皇帝?我去拦住乱臣贼子。”
这一下子可把王彦升气坏了,这骂赵匡胤,也是骂他。
当即下令就地歼灭韩通一部,顺便赶到了韩通家里,把韩通一家老小全部杀死了。
这场战役算是陈桥兵变唯一的一次遭遇战,其他地方都是一路顺风,而在这场兵变中死去的只有韩通一家,赵匡胤约束军纪,的确是有作用。
赵匡胤顺利的进入了京城,而此时决定让赵匡胤率军被征的几个宰相们,此时都傻了,他们知道他们犯了一个没有办法弥补的失误,就在他们不知道该咋办的时候,赵匡胤的人来请他们了。
而此时的赵匡胤已经到了京城,他觉得自己再穿上龙袍有点不太合适,毕竟柴宗训身上的龙袍还没有脱下来呢。
赵匡胤到了皇宫,见着了小符皇后和柴宗训哭的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他当时要是不答应,他的小命就没了。
虽然赵匡胤说的神情并茂,但是小符皇后知道这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他很识时务,决定投降,而此时范质这些宰相们也被“请”了过来,当场柴宗训逊位。
逊位诏,没啥特别的,还是说我家里没落了,我能力不行。现在赵匡胤能力好,天命所归,他就应该当皇帝,是真龙天子。
这道诏书一下,标志着后周十年的政权正式结束了,赵匡胤顺理成章的成了皇帝。
这场政变顺利结束,赵匡胤建国后国号“宋”,这因为他之前是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至于柴宗训和小符皇后,都没有被杀死,而是被好好地养了起来,毕竟是前朝的皇族,待遇还不错。
但是柴宗训在十九岁的时候,突然死亡,原因不详,柴荣留下来的余下几个孩子,也没有长成了。都是在年纪轻轻的莫名其妙的死亡,有人说这是正常死亡,有人说这是赵匡胤下的黑手,但是这一切都已经随着这一段历史的逝去,永远的埋在了历史的深处。
至此五代全部结束,陈桥兵变之后后周大部分藩镇和将领愿意跟着赵匡胤混日子,但是还是有少数几个将领不愿意归顺赵匡胤,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柴宗训的表叔李重进,但是最终还是被赵匡胤击败了,没有成事。
此后赵匡胤延续柴荣的大部分政策,继续完成朝荣的统一大业,最终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大宋王朝。
再说一下陈桥兵变,陈桥兵变被很多人称之为奇迹,因为本质上来说陈桥兵变他就是一个兵变,是一个军事行动,但是这个兵变却没有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只有韩通一家,可以说是一场不流血的兵变,一直以来都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
这一次的兵变也有很积极的方面,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阻止了五代乱世继续延续下去,为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拉开了序幕。
毕竟七八岁的柴宗训根本不可能像赵匡胤一样南征北战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的,所以说陈桥兵变不论是早有预谋,还是意外,在当时看来都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当然现在很多人看来。后来中国两次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直接原因在后晋,根本原因就在宋朝,当然这也只是很多说法中的一个而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