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 据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十三章??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据扬州张明鉴以人为粮(7.5页)
1357年九月癸酉朔日(初一),婺源州汉人元帅汪同因为与蒙人守将帖木尔不花不和,见朱元璋红军已经占领徽州,于是联络总管王起宗、黟县万户叶茂、祁门县元帅马国宝一起到兴安府(徽州城)向吴王院判邓愈表示降附。
朱元璋接到邓愈报告后,下文命令汪同、王起宗和叶茂镇守黟县,马国宝继续驻守祁门,原有官职不变,撤换旗帜、士兵先用红巾包头。以后再更换军服。
与徽州城直线距离90公里的婺源只剩下帖木尔不花一将独守。
九月甲戌日(初二),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夏章等人也向朱元璋投诚。
丙戌(十四)日,吴王广兴府(今广德县)广兴翼统军元帅费子贤奉命进攻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到了三里桥,遇到守军万户潘将军在此阻击,随之交战。来往几个回合,使用眉尖刀的费子贤将潘将军斩首,紧接着冲进敌军队伍,一鼓作气杀死百余人,勇猛无比,顺利攻下此城。
冬十月辛未是朔日(初一)。壬申日(初二),统军大元帅常遇春率中翼军和行枢密院同佥、天兴翼统军大元帅廖永安所部水陆并进,自铜陵南下进攻池州路城。参加这次战役的还有镇抚吴祯。
池州,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始置,州治所位于石城,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其地域划归宣州。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原池州地改为秋浦郡。
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年)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所从石城迁至鱼贵口。
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改池州为池阳郡。
南唐(李升)升元二年(938年),改池州为康化军。
宋代,在池州设置池阳郡。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池州池阳郡隶属江南东路,宋高宗绍兴初年,隶属江南路。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
池州古城西依白洋河,东临清溪河。两条河皆由南而来,白洋河在城西南折向西北,汇入秋浦河。清溪河在接近南门时拐向东北一小段再北流,最终也汇入由南而北流入长江的秋浦河。
筑城者从城南清溪河处开挖壕沟至城西,再到城北,引入的河水最后又与流过城东的清溪河连通。最终形成第一道水系城防。
第二道城防是夯土砖裹城墙。城头高约4米,墙堞高约1.5米。通高约5.5米,比较矮,不易防守。墙体每隔大约10丈(约32米)砌筑一座敌楼,把城墙分隔成一段一段。
敌楼平面成正方形,每边有4个垛口。中间两个垛口面对城头,可以射杀攻上城头的敌兵,但是无法射杀城下和登梯攻城的敌兵。敌楼连墙堞高约8米,两侧开有带门扇的门洞,通向城墙头。
不过,敌楼的设计还是有些问题。其中轴线与墙体中轴线基本重合,前后面均突出城墙面,尺寸相当,大约0.8米。造成突出城墙的两侧只有一个防御垛口。如果敌楼前面突出城墙更多一些,侧面至少有两个可用垛口,对城墙面的防御功能则大大加强。
宋元池州古城开设7个门。
东门两个,正中的叫九华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池阳路与东湖中路交汇处。距离清溪河大约100米。其东面30公里偏南是九华山,故名。
九华门的南面有个小东门,叫毓秀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秋浦中路与东湖路交汇处。
南门两个,正南门叫阳葵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长江路与翠微路的交汇处。
东南角的小南门叫通远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翠柏南路与翠微东路交汇处的北端,面向城东南的齐山。通远门前的清溪河上有一座石桥,叫济川桥。
西城只有一门,叫秀山门,位于杏村西街(今杏村文化商业街)西段。遗址存留至今。
北城也有两门,正中的叫迎恩门。大概位于今天百牙中路与青阳路的交汇处。
偏东的小北门叫望京门。大概位于今天百牙中路北面市人民医院南2门处的十字路口。
古城东北面不远有一座小山,叫百牙山。由于百牙山南面有一个小湖(今百荷公园),因此池州古城的东北隅因湖成了凹角,即“∟”形。
廖永安的30艘中型战舰及30条魛鱼战船逆流而上,行走缓慢。距离池州城还有十里时,常遇春携陈德、吴祯率步军已经抵达池州九华门东面。
他们在清溪河东岸面对东门安营扎寨。
攻城前,常遇春观察了东门的地形。东门北侧约250米范围内有一大片河岸陆地,最宽处约150米。离城墙50米远的面积大约18700多平方米。
此处的河面很宽,约有100米。于是,他根据池州城墙的状况做了周密的计划。
常遇春把进攻点选在东门两边第一、第二座敌楼。云梯高度合适。以4部云梯并排靠上4个垛口,用3排24名弓箭手轮番射击封锁敌楼4个垛口。在敌楼左右以3排30名弓箭手轮番射击封锁城头的10个垛口,保护敌楼正面弓箭手的侧翼安全。弓箭手全部头戴兜鍪,身穿铠甲。每排都设置一堵移动式竹笆战墙。
攻城前一天的半夜,吴军从小东门(毓秀门)南侧清溪河较窄处架设好浮桥。凌晨,攻城大部队的8000将士过桥后沿河边行军到东门北侧的河岸集结。
辰时(早上7点)展开了进攻。
池州城池不算大,城墙也不高,但是万户洪元帅却是一个舍命的将领,指挥元军顽强抵抗。
由于吴军的蚁兵得到了有效掩护,均在垛口与元军展开激烈地搏斗。攻到巳时(9点),吴军蚁兵终于登上敌楼,随后杀出敌楼,从南北两侧杀下城梯,最后打开东门。河岸集结的大部队迅速冲进城里,分头杀向西城、南城及北城。
捉到元军洪元帅后,常遇春没有学朱元璋给俘虏松绑,直接说道:“我吴王红军威震江南,安富恤穷,再有须臾功夫,江南都是我们的。尔若归顺,吴王绝不亏待尔。”
洪帅骂道:“我堂堂朝廷万户元帅,岂能投靠尔等流寇草贼?”
常大元帅见对方不仅不降,居然骂他“流寇草贼”,火气上升,忘记了朱元璋不杀俘虏的规矩,怒斥道:“自古胜者为王败者寇。来人,把这个败寇拉出去斩了!”
活捉的将领魏寿、徐天麟等人,倒是没有受到伤害。常遇春占领池州后,得到粮食九千余石。
万户府达鲁花赤带领败军从西城秀山门撤出池州。他们经过城西的石拱桥越过白洋河、秋浦河,沿江岸乡道一直向西南逃到长江南岸的牛头山镇。那时已经到了下午。
此镇驻有元军的大批水师,其对面西北处的安庆城还是元臣余阙镇守。
牛头山距离池州秋浦河入江口约40公里水路。
傍晚,达鲁花赤引领数十艘中型战船顺江而下到达秋浦河入江口,打算入河到池州的城北码头上岸,乘吴王红军立足未稳,夺回池州。
已经到达池州的廖永安水师恰好占据了城北码头,此处离北面秋浦河入江口约有750米。设置在河口的探哨发现元军战船后,乘坐4桨小艇飞速返回码头报信。
此段秋浦河宽约100米。廖永安立刻下令30艘魛鱼舰分为两路在码头下游100米远的河边列阵埋伏,距离河心大约50米。每船有10名弓箭手、20个手刀兵。廖永安的指挥舰位于秋浦河东边队列的中间。
在秋浦河入江口,元军的中型战舰升帆借助北风,成三行向南逆行。由于天色渐暗,当驶进伏击水道大约100米后,才感觉两边好像有埋伏,可是为时已晚。
廖永安在指挥舰的旗杆挂上两盏蒙着红纱布的马灯,发出信号,命令两路同时进攻。两边的10浆伏舰马上顺流斜插向前,距离对方30来米时,无数火苗箭纷纷射向敌船,在灰暗的河面上空形成壮观的美景。
元军前锋十几艘船只的帆布均被箭火点着,燃烧起来。元军急急忙忙落帆、灭火,并划桨调转船头。后面的敌船见有埋伏火攻,大惊失色,急忙调头撤退。
这时,吴军的30艘魛鱼舰已经靠近着火的敌船,手刀兵踊跃冲上敌船,奋力拼杀。一些元军士兵纷纷跳水逃命。最后,十余艘敌舰和一批元兵被吴王红军俘获。至此,吴王水师的正规中型战舰达到50多艘。可以运兵13000多人。
占领、巩固了滨江城池州,在应天府(今南京)的上游南岸和太平府构成两道重要的江城屏藩。其下游则有常熟、江阴、镇江三座江防翼城,吴王的行省王城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
捷报送到应天,朱元璋喜不自禁,对马夫人说道:“常遇春、廖永安不负我望,没看错他们。”。
常遇春虽然杀了俘虏洪元帅及亲随,因屡建战功,吴王非常器重他,没有责怪。擢升其部将吴祯为天兴翼副元帅,调到江阴,协助吴良镇守。
朱元璋很注意把有亲属关系、老乡关系或好友关系的将领搭配在一起。
再说常遇春,自从采石矶一战成名,逐渐滋生了骄傲的意识。这次攻占池州后,他对左右说道:“给我十万兵,可以横扫天下。”后来留下一个外号——常十万。
1357年十月甲申(十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镇江大通江(今金山湖)检阅水师。随后命令在横涧山降附的元帅缪大亨攻打扬州。
上古先秦的扬州是中国九州(雍州、冀州、兖州、豫州、徐州、青州、梁州、荆州、扬州)之一,属于大区州。
《尚书·禹贡》云:“淮海惟扬州”。
《周礼·夏官·职方氏》云:“东南曰扬州”。其范围基本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和安徽南部。
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今扬州市东南筑邗(音:含)城,作屯兵之所。
周显王(姬扁)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邗城属楚国。周慎靓王(姬定)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此修葺城垣,并改邗城为广陵邑。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在广陵邑设置广陵县。
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改荆国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国都设于广陵县。
汉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举兵反叛朝廷被杀,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封刘非为江都王,广陵县属之并为国都。
东晋元帝(司马睿)初年,广陵县成为侨置北方难民的青州治所。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八年(412年),东晋收复青州旧地,在东阳城(今山东省益都县北)复置青州,广陵改为南青州。
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撤南青州并入南兖州。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年),南兖州进入北朝,改名吴州,置总管刺史。广陵县随广陵郡先后属之。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广陵郡存吴州。
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其治所设在丹阳(今江苏丹阳市),广陵县属之。开皇十八年(598年),广陵县改称邗江。
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改邗江为江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扬州为江都郡,治所位于江阳县。即郡、县治所同城,都在今日的扬州市区。
唐朝初期,江阳县又变为江都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江都郡为广陵郡。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唐朝的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1),次东大明桥(2);入西水门有九曲桥(3),次东正当桥(4)、帅牙桥(5);南门,有下马桥(6),又东作坊桥(7);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8),次南桥(9);又南阿师桥(10)、周家桥(11)、小市桥(12)、广济桥(13)、新桥(14)、开明桥(15)、顾家桥(16)、通泗桥(17)、太平桥(18)、利园桥(19);出南水门有万岁桥(20)、青园桥(21),自驿桥(22)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23);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24)。
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唐文宗(李昂)太和七年(833年),30岁的唐朝诗人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这段时间,杜牧居住在扬州,对繁华的扬州颇有感慨,写下赞诗《扬州三首》。
其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其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其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唐朝时,扬州中心(文昌阁)西北方蜀冈上建有子城,冈下有罗城,故曰“两重城”。
子城在蜀岗上,称作衙城,为官衙聚集之地。罗城在蜀岗下的东南,又称“大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其南门还建有瓮城。其遗址位于现在扬州的瘦西湖风景区。
宋太宗(赵匡义)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把全国分为15路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路。
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赵构以扬州为“行在”(即行宫)。随后提拔扬州知州事吕颐浩兼户部侍郎,不久升为户部尚书。次年十月,他下诏命令“扬州浚隍修城”,由吕颐浩主持修建。于是,按照都城形制采用大砖砌筑,史称“宋大城”。
扬州宋城基本为南北向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长约3250米。
贯穿东西的大街,东头起于今日东关街东端的宋大城东门遗址的重建东门,西到今扬州来鹤桥东面约94米处的宋大城西门遗址。
贯穿南北的大街,南自今日南门码头古运河北岸的南通路与渡江路交汇处的南端起,北至万福西路与史可法路交汇处的北端(今漕河南岸风光带)。
城墙基础宽13.5米,城台宽约9米,墙高约13米。开四门。
东门康海门,寓意面向东方宽阔的大海。
南门安江门,寓意安定南面的长江。
西门通泗门,表明(因京杭运河)可通达山东济宁泗河。
北门迎恩门,表示承接北方宋陵祖宗之恩泽。
其东门为拱券形,出门直走约156米是东关古渡码头。
东门城楼为抬梁式大木构架,内有6条大梁、12根金柱①,形成5个开间。前后两面各有6根檐柱,重檐九脊歇山顶。八个檐角飞翘,宛如大鹏展翅。
大城竣工后,“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
出四门乘船,北上可依次到达高邮、宝应、淮安、泗阳、宿迁、邳州、徐州等运河沿线城镇。
扬州城连通南面长江的大运河约15公里,南下过江可达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杭州。
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年),赵构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辖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为扬州路,设置总管府。辖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滁州、崇明州(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辖江都、泰兴2县。
当时,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忽必烈将南宋的大半江山纳入掌中,于是在南宋精华地区设立江淮等路行中书省(简称江淮行省),统辖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治所设于扬州,故江淮行省又称扬州行省。后来的元廷撤销江淮行省,分设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吴王军兵临扬州时,扬州的守军是义兵(民兵)青军,为首的元帅叫张明鉴。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时,张明鉴在淮西含山县聚众起事,以青布为军旗,头裹青巾,故名青军。百姓称之“一片瓦”。
张明鉴生性残暴。其乡党大将张监骁勇,善用长枪,枪长一丈二(约3.8米)。士兵纷纷效仿,使用长枪,因而号为“长枪军”。这支队伍说是起义造反,实为土匪强盗。在张明鉴、张监的带领下,专做攻城抢劫掠夺之事,不分官民。
含山与其正东的和州只有24公里,由于当时是朱元璋在镇守,张明鉴不敢冒犯。他们掠夺了含山县后就弃之不要,接着进犯北面偏东42公里的全椒县,攻占劫掠之后又转向东北方直线距离60公里的六合县。吃完六合县也抛弃不管,跟着进犯抢劫其东北直线距离36公里的天长县。吃光了天长县,张明鉴看上了西南方约51公里远的扬州城,于是进军扬州。
当时,元廷镇南王(螭钮金印藩王)孛罗不花(有写“博啰布哈”)镇守扬州。张明鉴不是孛罗不花的对手,攻打扬州不克。镇南王借机招降这支青军,想借其对付其他起义军。不料,引狼入室。张明鉴没有政治目的,“有奶就是娘”,顺水推舟答应了。接着,镇南王孛罗不花封张明鉴为濠州、泗州义兵(民兵)元帅,驻扎扬州,分屯守御。
1356年三月,扬州发生饥荒。
张明鉴又不安分,别有用心地对镇南王说:“朝廷远隔千里,以后事势不可知。今城中粮乏,众人无所托命,殿下是世祖之孙,当坐大位,为我辈之主。当今宜出兵南攻,以通粮道,解救饥窘。不然,人心必变,祸将不测。”
镇南王孛罗不花仰天流泪,悲哀地反驳道:“你不知大义。如听你言,我有何面目见世祖于宗庙?”
说完令张明鉴退下。张明鉴等人不从,鼓噪而起,把孛罗不花及所部赶出了扬州。后来,孛罗不花到了淮安。不久,淮安城被赵均用的红军攻破,镇南王孛罗不花被杀死。
张明鉴独占扬州城后,却不敢南下渡江攻打吴王的镇江,又未北上攻城就食。第二年,扬州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于是将领们不再发粮给士兵,并放话:你们去杀人吃。
两万青衣兵转眼成了饿狼,开始到街上抓人回营宰杀、烹煮,先是抓儿童和女子,因为他们肉嫩。消息传开,万人空巷,家家闭户。饥肠辘辘的青衣兵就挨家挨户破门抓人。转眼之间,扬州城变为食人城。最后,剩余的粮食吃完,张明鉴及其将领也纷纷抓人烹肉来吃。
吴王将领缪大亨听说这个消息后,告诉了朱元璋,建议攻打扬州。当缪大亨攻打扬州几日后,张明鉴深感力不能支,继续抵挡必将全军覆没,于是率部出城投降。缪大亨清点人马,还有一万多人。但是进城一查看,24万户的扬州城已是一座死城,没有看见一个居民。
战报送到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通知缪大亨把青军将校的妻子儿女送到金陵城,发粮救济。主要目的是作为人质,以便控制这些敢吃人的大小降将,以防不测。
随后,吴王把扬州路改为淮海府,任命李德成为知府。并设置淮海翼元帅府,调院判耿再成、元帅张德林镇守。
李知府上任后,按照户籍走遍全城,最后在接近东南角的何园(今犹在)附近一条小巷发现幸运存活的18户人家。从此,此巷叫作十八家巷,至今尚存。
李德成对下属愤世疾邪道:“这个张明鉴,宜千刀万剐!”随后,写了一份诛杀张明鉴的奏章呈送朱元璋。
由于吴王不杀俘虏的政策,缪大亨不敢擅自诛杀张明鉴,把他单独押到应天府交给了朱元璋。对于这个恶魔,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朱元璋准奏,破例下令,将张明鉴游街示众,然后砍头,曝尸三天。并在江南行省所辖全部城镇张贴此事公告,彰显吴王抚民惜民之心。
注释:
①金柱:建筑学名词。建筑物的檐柱以内,除了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其余都叫“金柱”。
第二十三章??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据扬州张明鉴以人为粮(7.5页)
1357年九月癸酉朔日(初一),婺源州汉人元帅汪同因为与蒙人守将帖木尔不花不和,见朱元璋红军已经占领徽州,于是联络总管王起宗、黟县万户叶茂、祁门县元帅马国宝一起到兴安府(徽州城)向吴王院判邓愈表示降附。
朱元璋接到邓愈报告后,下文命令汪同、王起宗和叶茂镇守黟县,马国宝继续驻守祁门,原有官职不变,撤换旗帜、士兵先用红巾包头。以后再更换军服。
与徽州城直线距离90公里的婺源只剩下帖木尔不花一将独守。
九月甲戌日(初二),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夏章等人也向朱元璋投诚。
丙戌(十四)日,吴王广兴府(今广德县)广兴翼统军元帅费子贤奉命进攻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到了三里桥,遇到守军万户潘将军在此阻击,随之交战。来往几个回合,使用眉尖刀的费子贤将潘将军斩首,紧接着冲进敌军队伍,一鼓作气杀死百余人,勇猛无比,顺利攻下此城。
冬十月辛未是朔日(初一)。壬申日(初二),统军大元帅常遇春率中翼军和行枢密院同佥、天兴翼统军大元帅廖永安所部水陆并进,自铜陵南下进攻池州路城。参加这次战役的还有镇抚吴祯。
池州,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始置,州治所位于石城,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其地域划归宣州。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原池州地改为秋浦郡。
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年)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所从石城迁至鱼贵口。
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改池州为池阳郡。
南唐(李升)升元二年(938年),改池州为康化军。
宋代,在池州设置池阳郡。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池州池阳郡隶属江南东路,宋高宗绍兴初年,隶属江南路。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
池州古城西依白洋河,东临清溪河。两条河皆由南而来,白洋河在城西南折向西北,汇入秋浦河。清溪河在接近南门时拐向东北一小段再北流,最终也汇入由南而北流入长江的秋浦河。
筑城者从城南清溪河处开挖壕沟至城西,再到城北,引入的河水最后又与流过城东的清溪河连通。最终形成第一道水系城防。
第二道城防是夯土砖裹城墙。城头高约4米,墙堞高约1.5米。通高约5.5米,比较矮,不易防守。墙体每隔大约10丈(约32米)砌筑一座敌楼,把城墙分隔成一段一段。
敌楼平面成正方形,每边有4个垛口。中间两个垛口面对城头,可以射杀攻上城头的敌兵,但是无法射杀城下和登梯攻城的敌兵。敌楼连墙堞高约8米,两侧开有带门扇的门洞,通向城墙头。
不过,敌楼的设计还是有些问题。其中轴线与墙体中轴线基本重合,前后面均突出城墙面,尺寸相当,大约0.8米。造成突出城墙的两侧只有一个防御垛口。如果敌楼前面突出城墙更多一些,侧面至少有两个可用垛口,对城墙面的防御功能则大大加强。
宋元池州古城开设7个门。
东门两个,正中的叫九华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池阳路与东湖中路交汇处。距离清溪河大约100米。其东面30公里偏南是九华山,故名。
九华门的南面有个小东门,叫毓秀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秋浦中路与东湖路交汇处。
南门两个,正南门叫阳葵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长江路与翠微路的交汇处。
东南角的小南门叫通远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翠柏南路与翠微东路交汇处的北端,面向城东南的齐山。通远门前的清溪河上有一座石桥,叫济川桥。
西城只有一门,叫秀山门,位于杏村西街(今杏村文化商业街)西段。遗址存留至今。
北城也有两门,正中的叫迎恩门。大概位于今天百牙中路与青阳路的交汇处。
偏东的小北门叫望京门。大概位于今天百牙中路北面市人民医院南2门处的十字路口。
古城东北面不远有一座小山,叫百牙山。由于百牙山南面有一个小湖(今百荷公园),因此池州古城的东北隅因湖成了凹角,即“∟”形。
廖永安的30艘中型战舰及30条魛鱼战船逆流而上,行走缓慢。距离池州城还有十里时,常遇春携陈德、吴祯率步军已经抵达池州九华门东面。
他们在清溪河东岸面对东门安营扎寨。
攻城前,常遇春观察了东门的地形。东门北侧约250米范围内有一大片河岸陆地,最宽处约150米。离城墙50米远的面积大约18700多平方米。
此处的河面很宽,约有100米。于是,他根据池州城墙的状况做了周密的计划。
常遇春把进攻点选在东门两边第一、第二座敌楼。云梯高度合适。以4部云梯并排靠上4个垛口,用3排24名弓箭手轮番射击封锁敌楼4个垛口。在敌楼左右以3排30名弓箭手轮番射击封锁城头的10个垛口,保护敌楼正面弓箭手的侧翼安全。弓箭手全部头戴兜鍪,身穿铠甲。每排都设置一堵移动式竹笆战墙。
攻城前一天的半夜,吴军从小东门(毓秀门)南侧清溪河较窄处架设好浮桥。凌晨,攻城大部队的8000将士过桥后沿河边行军到东门北侧的河岸集结。
辰时(早上7点)展开了进攻。
池州城池不算大,城墙也不高,但是万户洪元帅却是一个舍命的将领,指挥元军顽强抵抗。
由于吴军的蚁兵得到了有效掩护,均在垛口与元军展开激烈地搏斗。攻到巳时(9点),吴军蚁兵终于登上敌楼,随后杀出敌楼,从南北两侧杀下城梯,最后打开东门。河岸集结的大部队迅速冲进城里,分头杀向西城、南城及北城。
捉到元军洪元帅后,常遇春没有学朱元璋给俘虏松绑,直接说道:“我吴王红军威震江南,安富恤穷,再有须臾功夫,江南都是我们的。尔若归顺,吴王绝不亏待尔。”
洪帅骂道:“我堂堂朝廷万户元帅,岂能投靠尔等流寇草贼?”
常大元帅见对方不仅不降,居然骂他“流寇草贼”,火气上升,忘记了朱元璋不杀俘虏的规矩,怒斥道:“自古胜者为王败者寇。来人,把这个败寇拉出去斩了!”
活捉的将领魏寿、徐天麟等人,倒是没有受到伤害。常遇春占领池州后,得到粮食九千余石。
万户府达鲁花赤带领败军从西城秀山门撤出池州。他们经过城西的石拱桥越过白洋河、秋浦河,沿江岸乡道一直向西南逃到长江南岸的牛头山镇。那时已经到了下午。
此镇驻有元军的大批水师,其对面西北处的安庆城还是元臣余阙镇守。
牛头山距离池州秋浦河入江口约40公里水路。
傍晚,达鲁花赤引领数十艘中型战船顺江而下到达秋浦河入江口,打算入河到池州的城北码头上岸,乘吴王红军立足未稳,夺回池州。
已经到达池州的廖永安水师恰好占据了城北码头,此处离北面秋浦河入江口约有750米。设置在河口的探哨发现元军战船后,乘坐4桨小艇飞速返回码头报信。
此段秋浦河宽约100米。廖永安立刻下令30艘魛鱼舰分为两路在码头下游100米远的河边列阵埋伏,距离河心大约50米。每船有10名弓箭手、20个手刀兵。廖永安的指挥舰位于秋浦河东边队列的中间。
在秋浦河入江口,元军的中型战舰升帆借助北风,成三行向南逆行。由于天色渐暗,当驶进伏击水道大约100米后,才感觉两边好像有埋伏,可是为时已晚。
廖永安在指挥舰的旗杆挂上两盏蒙着红纱布的马灯,发出信号,命令两路同时进攻。两边的10浆伏舰马上顺流斜插向前,距离对方30来米时,无数火苗箭纷纷射向敌船,在灰暗的河面上空形成壮观的美景。
元军前锋十几艘船只的帆布均被箭火点着,燃烧起来。元军急急忙忙落帆、灭火,并划桨调转船头。后面的敌船见有埋伏火攻,大惊失色,急忙调头撤退。
这时,吴军的30艘魛鱼舰已经靠近着火的敌船,手刀兵踊跃冲上敌船,奋力拼杀。一些元军士兵纷纷跳水逃命。最后,十余艘敌舰和一批元兵被吴王红军俘获。至此,吴王水师的正规中型战舰达到50多艘。可以运兵13000多人。
占领、巩固了滨江城池州,在应天府(今南京)的上游南岸和太平府构成两道重要的江城屏藩。其下游则有常熟、江阴、镇江三座江防翼城,吴王的行省王城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
捷报送到应天,朱元璋喜不自禁,对马夫人说道:“常遇春、廖永安不负我望,没看错他们。”。
常遇春虽然杀了俘虏洪元帅及亲随,因屡建战功,吴王非常器重他,没有责怪。擢升其部将吴祯为天兴翼副元帅,调到江阴,协助吴良镇守。
朱元璋很注意把有亲属关系、老乡关系或好友关系的将领搭配在一起。
再说常遇春,自从采石矶一战成名,逐渐滋生了骄傲的意识。这次攻占池州后,他对左右说道:“给我十万兵,可以横扫天下。”后来留下一个外号——常十万。
1357年十月甲申(十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镇江大通江(今金山湖)检阅水师。随后命令在横涧山降附的元帅缪大亨攻打扬州。
上古先秦的扬州是中国九州(雍州、冀州、兖州、豫州、徐州、青州、梁州、荆州、扬州)之一,属于大区州。
《尚书·禹贡》云:“淮海惟扬州”。
《周礼·夏官·职方氏》云:“东南曰扬州”。其范围基本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和安徽南部。
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今扬州市东南筑邗(音:含)城,作屯兵之所。
周显王(姬扁)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邗城属楚国。周慎靓王(姬定)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此修葺城垣,并改邗城为广陵邑。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在广陵邑设置广陵县。
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改荆国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国都设于广陵县。
汉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举兵反叛朝廷被杀,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封刘非为江都王,广陵县属之并为国都。
东晋元帝(司马睿)初年,广陵县成为侨置北方难民的青州治所。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八年(412年),东晋收复青州旧地,在东阳城(今山东省益都县北)复置青州,广陵改为南青州。
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撤南青州并入南兖州。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年),南兖州进入北朝,改名吴州,置总管刺史。广陵县随广陵郡先后属之。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广陵郡存吴州。
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其治所设在丹阳(今江苏丹阳市),广陵县属之。开皇十八年(598年),广陵县改称邗江。
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改邗江为江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扬州为江都郡,治所位于江阳县。即郡、县治所同城,都在今日的扬州市区。
唐朝初期,江阳县又变为江都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江都郡为广陵郡。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唐朝的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1),次东大明桥(2);入西水门有九曲桥(3),次东正当桥(4)、帅牙桥(5);南门,有下马桥(6),又东作坊桥(7);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8),次南桥(9);又南阿师桥(10)、周家桥(11)、小市桥(12)、广济桥(13)、新桥(14)、开明桥(15)、顾家桥(16)、通泗桥(17)、太平桥(18)、利园桥(19);出南水门有万岁桥(20)、青园桥(21),自驿桥(22)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23);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24)。
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唐文宗(李昂)太和七年(833年),30岁的唐朝诗人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这段时间,杜牧居住在扬州,对繁华的扬州颇有感慨,写下赞诗《扬州三首》。
其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其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其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唐朝时,扬州中心(文昌阁)西北方蜀冈上建有子城,冈下有罗城,故曰“两重城”。
子城在蜀岗上,称作衙城,为官衙聚集之地。罗城在蜀岗下的东南,又称“大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其南门还建有瓮城。其遗址位于现在扬州的瘦西湖风景区。
宋太宗(赵匡义)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把全国分为15路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路。
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赵构以扬州为“行在”(即行宫)。随后提拔扬州知州事吕颐浩兼户部侍郎,不久升为户部尚书。次年十月,他下诏命令“扬州浚隍修城”,由吕颐浩主持修建。于是,按照都城形制采用大砖砌筑,史称“宋大城”。
扬州宋城基本为南北向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长约3250米。
贯穿东西的大街,东头起于今日东关街东端的宋大城东门遗址的重建东门,西到今扬州来鹤桥东面约94米处的宋大城西门遗址。
贯穿南北的大街,南自今日南门码头古运河北岸的南通路与渡江路交汇处的南端起,北至万福西路与史可法路交汇处的北端(今漕河南岸风光带)。
城墙基础宽13.5米,城台宽约9米,墙高约13米。开四门。
东门康海门,寓意面向东方宽阔的大海。
南门安江门,寓意安定南面的长江。
西门通泗门,表明(因京杭运河)可通达山东济宁泗河。
北门迎恩门,表示承接北方宋陵祖宗之恩泽。
其东门为拱券形,出门直走约156米是东关古渡码头。
东门城楼为抬梁式大木构架,内有6条大梁、12根金柱①,形成5个开间。前后两面各有6根檐柱,重檐九脊歇山顶。八个檐角飞翘,宛如大鹏展翅。
大城竣工后,“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
出四门乘船,北上可依次到达高邮、宝应、淮安、泗阳、宿迁、邳州、徐州等运河沿线城镇。
扬州城连通南面长江的大运河约15公里,南下过江可达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杭州。
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年),赵构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辖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为扬州路,设置总管府。辖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滁州、崇明州(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辖江都、泰兴2县。
当时,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忽必烈将南宋的大半江山纳入掌中,于是在南宋精华地区设立江淮等路行中书省(简称江淮行省),统辖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治所设于扬州,故江淮行省又称扬州行省。后来的元廷撤销江淮行省,分设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吴王军兵临扬州时,扬州的守军是义兵(民兵)青军,为首的元帅叫张明鉴。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时,张明鉴在淮西含山县聚众起事,以青布为军旗,头裹青巾,故名青军。百姓称之“一片瓦”。
张明鉴生性残暴。其乡党大将张监骁勇,善用长枪,枪长一丈二(约3.8米)。士兵纷纷效仿,使用长枪,因而号为“长枪军”。这支队伍说是起义造反,实为土匪强盗。在张明鉴、张监的带领下,专做攻城抢劫掠夺之事,不分官民。
含山与其正东的和州只有24公里,由于当时是朱元璋在镇守,张明鉴不敢冒犯。他们掠夺了含山县后就弃之不要,接着进犯北面偏东42公里的全椒县,攻占劫掠之后又转向东北方直线距离60公里的六合县。吃完六合县也抛弃不管,跟着进犯抢劫其东北直线距离36公里的天长县。吃光了天长县,张明鉴看上了西南方约51公里远的扬州城,于是进军扬州。
当时,元廷镇南王(螭钮金印藩王)孛罗不花(有写“博啰布哈”)镇守扬州。张明鉴不是孛罗不花的对手,攻打扬州不克。镇南王借机招降这支青军,想借其对付其他起义军。不料,引狼入室。张明鉴没有政治目的,“有奶就是娘”,顺水推舟答应了。接着,镇南王孛罗不花封张明鉴为濠州、泗州义兵(民兵)元帅,驻扎扬州,分屯守御。
1356年三月,扬州发生饥荒。
张明鉴又不安分,别有用心地对镇南王说:“朝廷远隔千里,以后事势不可知。今城中粮乏,众人无所托命,殿下是世祖之孙,当坐大位,为我辈之主。当今宜出兵南攻,以通粮道,解救饥窘。不然,人心必变,祸将不测。”
镇南王孛罗不花仰天流泪,悲哀地反驳道:“你不知大义。如听你言,我有何面目见世祖于宗庙?”
说完令张明鉴退下。张明鉴等人不从,鼓噪而起,把孛罗不花及所部赶出了扬州。后来,孛罗不花到了淮安。不久,淮安城被赵均用的红军攻破,镇南王孛罗不花被杀死。
张明鉴独占扬州城后,却不敢南下渡江攻打吴王的镇江,又未北上攻城就食。第二年,扬州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于是将领们不再发粮给士兵,并放话:你们去杀人吃。
两万青衣兵转眼成了饿狼,开始到街上抓人回营宰杀、烹煮,先是抓儿童和女子,因为他们肉嫩。消息传开,万人空巷,家家闭户。饥肠辘辘的青衣兵就挨家挨户破门抓人。转眼之间,扬州城变为食人城。最后,剩余的粮食吃完,张明鉴及其将领也纷纷抓人烹肉来吃。
吴王将领缪大亨听说这个消息后,告诉了朱元璋,建议攻打扬州。当缪大亨攻打扬州几日后,张明鉴深感力不能支,继续抵挡必将全军覆没,于是率部出城投降。缪大亨清点人马,还有一万多人。但是进城一查看,24万户的扬州城已是一座死城,没有看见一个居民。
战报送到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通知缪大亨把青军将校的妻子儿女送到金陵城,发粮救济。主要目的是作为人质,以便控制这些敢吃人的大小降将,以防不测。
随后,吴王把扬州路改为淮海府,任命李德成为知府。并设置淮海翼元帅府,调院判耿再成、元帅张德林镇守。
李知府上任后,按照户籍走遍全城,最后在接近东南角的何园(今犹在)附近一条小巷发现幸运存活的18户人家。从此,此巷叫作十八家巷,至今尚存。
李德成对下属愤世疾邪道:“这个张明鉴,宜千刀万剐!”随后,写了一份诛杀张明鉴的奏章呈送朱元璋。
由于吴王不杀俘虏的政策,缪大亨不敢擅自诛杀张明鉴,把他单独押到应天府交给了朱元璋。对于这个恶魔,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朱元璋准奏,破例下令,将张明鉴游街示众,然后砍头,曝尸三天。并在江南行省所辖全部城镇张贴此事公告,彰显吴王抚民惜民之心。
注释:
①金柱:建筑学名词。建筑物的檐柱以内,除了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其余都叫“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