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第49章 :梁间燕子太无情(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帝元修绕了出来。崔季舒心里一颤,看了一眼高澄。高澄倒是镇定自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陛下!”元明月又气恼又委屈地急趋至元修身边,扑倒在元修怀里。见她如此狼狈元修心里怒火万丈,扶住元明月,向宫女们吩咐,“送昭仪回去,好生服侍。”宫女们得了皇帝之命,赶紧扶着元明月和受伤的芣苢退去了。
元修向身后的侍宦们挥了挥手,示意他们也不要跟着,他跨步至树下,此时太阳高悬,日光正好,他看了看高澄,不动声色问道,“高侍中闯入内苑来总是有事吧?”
高澄走上几步,施大礼,“臣侍中高澄拜见皇帝陛下。”崔季舒也跟在他身后行礼。
元修不紧不慢又踱步过来,弯腰伸手把高澄从地上扶起来。高澄起身忽觉臂上力道极大,疼得钻心。抬头便见元修面色铁青,目中恨恨,“孤早就说过,她是孤的人,不许你染指。”
高澄依然微笑,好像不曾受此蛮力,只道,“不只左昭仪,大魏天下也是主上的,只要主上守得住。”
“侍中是在取笑孤?”元修慢慢松了手,目中沧桑,“孤已是身无长物,只此一人。若是侍中连她都不肯留给孤,孤必定拼尽一己之力与高侍中相抗到底。至于天下……”这对于他来说是多么虚无飘渺的事。“如今掌控天下的并不是孤,也不是元氏,是大丞相和高侍中才对吧?”元修的语气讥诮起来。
“天下事不是戏言。高氏是社稷之臣,扶保元氏帝室,并无乱政专擅之心。若是主上总要见疑,请主上细细思谅,若无高氏忠心于天子,天下早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高澄看元修感念时世总是心里不痛快,终还是忍不住道,“臣倒以为,非是御座之上便为天子,便可以让四夷臣服。有天子之威方为天子,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元修没说话,半天忽然又道,“高侍中今日究竟为何而来?”
“主上既然在洛阳宫中总是感时伤事,倒不如换个地方。”高澄云山雾罩地道。
元修却心里赫然一跳,顿生警觉,他倒也男子气实足,仍然镇定问道,“侍中何意?”
高澄笑道,“主上是大魏天子,天子因何而立威?先高祖孝文皇帝因平城不足以立而迁都至洛阳,才使大魏昌盛。时移事变,如今洛阳也不足以立,臣请主上再迁新都,以思变之道保大魏长治久安。”
“迁都,原来高侍中是这个意思?”元修似乎听进去了,又似乎没听进去。又淡淡问道,“那侍中属意何地?”
“邺城便好。”高澄的语气不容置疑。他并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说服,只要表明他的态度。
原本以为皇帝必定极力反对。既便不反对也总要发怒。自从继统以来,凡事必循此道:无所谓结果,只要是高氏之议,皇帝元修必定不愿通行。可见双方成见之深。可是谁知道今日元修听了高澄的话,思索片刻便频频点头道,“邺地古韵绵长,有国都之气象,高侍中见地深远。”不但同意,还大加赞同,实为难得。只是话里的意思却不痛不痒,似乎不关己事。
高澄似笑非笑地看着元修,礼拜而辞道,“如此甚好,主上既有此意,臣便奉旨去行事。”
迁都大事,似乎就在这一君一臣的几句笑语中谈定了。崔季舒看着皇帝元修和侍中高澄,心中恍惚。
看着高澄转身而去,崔季舒从其后,元修忽然脱口低吟道,“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是啊,何必等死,不如求生。等人来救,不如自救。这时随身的侍宦才敢围上来。元修闲在地吩咐道,“去传南阳王元宝炬和侍中斛斯椿、武卫将军元毗、中军将军王思政来随侍,同孤一起出城围猎。”
宦官等散去传命,元修立于花丛中未动。阳光极暖,照得人身上很舒服,迎春花丛一片金黄,春天给人带来了新希望。
这边高澄大步急急,崔季舒追上来低语道,“世子不觉得主上今日奇怪吗?”
高澄一边走一边道,“快去请长猷兄一同回府里议事。”
崔季舒一怔,立刻又明白过来,急忙应命而去。
椒房殿里,皇后高常君抄经、诵经,并没有到庭院中晒晒难得的春日暖阳。除了吩咐人把新抄的经文以及新的一批金帛赏赐送到城外龙门山潜香寺去,便只是在殿内喝那种极清苦的茶。
若云进殿来,悄然行至近前,跪下低语回道,“世子刚刚在内苑洛水边对左昭仪无礼……”她没往下细说。皇后是世子的长姊,自然知道弟弟的脾性。
高常君低头仔细瞧着澄碧的茶汤,只淡淡叹道,“这个阿惠……”
见皇后没再往下说,若云才忍不住难得在皇后面前得意道,“要奴婢说,早该如此,省得左昭仪自己不知道天高地厚。”
高常君啜饮罢,只道,“也好。”
“只是陛下好像并没有和世子冲突。”若云觉得不妥,一边思索一边道。
“后来呢?”高常君放下茶碗看着若云问道。
“后来更奇怪,世子提到迁都城到邺城,主上一口便答应,还说世子有见地,这不像是主上说的话。”连若云都觉得疑点重重。“后来世子一走,主上立刻便传召南阳王等人出城围猎去了。”若云一边说一边仰首看着皇后。高常君面无表情,什么也看不出来。
“去把这事告诉世子。”高常君只吩咐了这一句话。她守诺,唯一只希望换得的就是弟弟也守诺。
陈元康,原来身受大丞相机要一职,加威烈将军。其人稳妥可信,深得大丞相高欢的器重。如今升任丞相府功曹参军,加辅国将军,特为高欢简拔而为嗣子高澄留用之材。况且陈元康与世子高澄,还有崔季舒一直都是好友,自然也深得高澄的信任。
陈元康随着崔季舒进了大丞相府,转入议事的庭院。院子里极安静,虽无人守门,但也整肃森严,无人敢擅入。陈元康在心里感叹世子之威。崔季舒推门一瞧,只有高澄一人在堂内。
堂内也极安静。高澄一个人,立于一幅悬挂的舆图前正在沉思。他穿的还是刚才进宫时的大魏官服,这样沉郁的背影会让人对他的年龄产生错愕感。哪里是一个未及加冠的男孩,分明大魏的天下就扛在他的肩上。在陈元康和崔季舒的心里,记忆中更多的是那个辫发凌乱、裤褶血污的鲜卑男孩,纵情于马上,驰骋于沙场,戏谑奔腾很少有一刻安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有了心计,有了城府,有了决断,有了狠辣。
高澄显然过于入神而没有听到有人进来。
“世子,长猷来了。”崔季舒在他身后轻轻回道。
高澄反映极快地猛然转过身来,“长猷兄,”他指了指下设的坐榻,“坐下说。”他自己则快步走到上设的榻前先坐了。
陈元康是稳妥人,并不多话,坐下看着高澄,等他吩咐。
高澄倒不着急,他一边思量着,一边闲谈般问道,“长猷兄觉得濮阳郡公其人如何?”
忽然提起侯景来,崔季舒忍不住脱口道,“世子提他做什么?”语气里满是嫌恶。在建康,侯景对世子先暗害又施救,种种构当崔季舒从陈元康那儿听得明明白白,自然对侯景恨之入骨。只是世子脾气他知道,不敢表露出来让世子看出端倪罢了。
陈元康看了崔季舒一眼,意在提醒。其实暗中保护世子,并关注侯景他已是煞费苦心,只是侯景动向还是不宜让世子都知道。
高澄没回答崔季舒,只看着陈元康。
“世子,此人不可信任,也决不会甘心为人驱使。”陈元康坦言直陈。
“长猷兄,不瞒你说,这些日子我反复思量过。”高澄还是坐不住,站起身,走下来在堂内踱步。他一边踱到两人身边,伸手按了按他们的肩膀,示意坐下,一边又道,“家君起身于镇兵,六镇之乱至今实为不易。旁观者看来或不忠不义,或反复无常,其实只为自保耳,身不由己。况时值今日,不进则退,进则掌天下之社稷,退则恐怕不只是身死而已。”他转过身来,看着陈元康和崔季舒,“荣辱生死间不是家君一人,也不只高氏一族。家君身边有司马子如,孙腾,高氏族众,亲者如我母、弟,姻者更是牵连甚广,近者则数不胜数。我亦有长猷、叔正二兄,相携者不在少数。”
高澄停下来,又走回坐榻边坐下。他话里的意思非常明白,荣是一荣俱荣,损也是一损俱损。这样掏心掏肺的话是第一次听他说。
“如今,家君在晋阳,我镇洛阳。举朝举国举天下观望者甚重。礼尊元氏,高氏掌朝政名不正而权重,久必遭人忌恨。若不能稳扎根基更进一步,恐怕将来不只是身死族灭这么简单。”高澄眉头微锁。
“世子是想代魏?”崔季舒脱口问道。
陈元康虽未说话,但显然思之甚深。
皇帝元修绕了出来。崔季舒心里一颤,看了一眼高澄。高澄倒是镇定自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陛下!”元明月又气恼又委屈地急趋至元修身边,扑倒在元修怀里。见她如此狼狈元修心里怒火万丈,扶住元明月,向宫女们吩咐,“送昭仪回去,好生服侍。”宫女们得了皇帝之命,赶紧扶着元明月和受伤的芣苢退去了。
元修向身后的侍宦们挥了挥手,示意他们也不要跟着,他跨步至树下,此时太阳高悬,日光正好,他看了看高澄,不动声色问道,“高侍中闯入内苑来总是有事吧?”
高澄走上几步,施大礼,“臣侍中高澄拜见皇帝陛下。”崔季舒也跟在他身后行礼。
元修不紧不慢又踱步过来,弯腰伸手把高澄从地上扶起来。高澄起身忽觉臂上力道极大,疼得钻心。抬头便见元修面色铁青,目中恨恨,“孤早就说过,她是孤的人,不许你染指。”
高澄依然微笑,好像不曾受此蛮力,只道,“不只左昭仪,大魏天下也是主上的,只要主上守得住。”
“侍中是在取笑孤?”元修慢慢松了手,目中沧桑,“孤已是身无长物,只此一人。若是侍中连她都不肯留给孤,孤必定拼尽一己之力与高侍中相抗到底。至于天下……”这对于他来说是多么虚无飘渺的事。“如今掌控天下的并不是孤,也不是元氏,是大丞相和高侍中才对吧?”元修的语气讥诮起来。
“天下事不是戏言。高氏是社稷之臣,扶保元氏帝室,并无乱政专擅之心。若是主上总要见疑,请主上细细思谅,若无高氏忠心于天子,天下早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高澄看元修感念时世总是心里不痛快,终还是忍不住道,“臣倒以为,非是御座之上便为天子,便可以让四夷臣服。有天子之威方为天子,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元修没说话,半天忽然又道,“高侍中今日究竟为何而来?”
“主上既然在洛阳宫中总是感时伤事,倒不如换个地方。”高澄云山雾罩地道。
元修却心里赫然一跳,顿生警觉,他倒也男子气实足,仍然镇定问道,“侍中何意?”
高澄笑道,“主上是大魏天子,天子因何而立威?先高祖孝文皇帝因平城不足以立而迁都至洛阳,才使大魏昌盛。时移事变,如今洛阳也不足以立,臣请主上再迁新都,以思变之道保大魏长治久安。”
“迁都,原来高侍中是这个意思?”元修似乎听进去了,又似乎没听进去。又淡淡问道,“那侍中属意何地?”
“邺城便好。”高澄的语气不容置疑。他并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说服,只要表明他的态度。
原本以为皇帝必定极力反对。既便不反对也总要发怒。自从继统以来,凡事必循此道:无所谓结果,只要是高氏之议,皇帝元修必定不愿通行。可见双方成见之深。可是谁知道今日元修听了高澄的话,思索片刻便频频点头道,“邺地古韵绵长,有国都之气象,高侍中见地深远。”不但同意,还大加赞同,实为难得。只是话里的意思却不痛不痒,似乎不关己事。
高澄似笑非笑地看着元修,礼拜而辞道,“如此甚好,主上既有此意,臣便奉旨去行事。”
迁都大事,似乎就在这一君一臣的几句笑语中谈定了。崔季舒看着皇帝元修和侍中高澄,心中恍惚。
看着高澄转身而去,崔季舒从其后,元修忽然脱口低吟道,“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是啊,何必等死,不如求生。等人来救,不如自救。这时随身的侍宦才敢围上来。元修闲在地吩咐道,“去传南阳王元宝炬和侍中斛斯椿、武卫将军元毗、中军将军王思政来随侍,同孤一起出城围猎。”
宦官等散去传命,元修立于花丛中未动。阳光极暖,照得人身上很舒服,迎春花丛一片金黄,春天给人带来了新希望。
这边高澄大步急急,崔季舒追上来低语道,“世子不觉得主上今日奇怪吗?”
高澄一边走一边道,“快去请长猷兄一同回府里议事。”
崔季舒一怔,立刻又明白过来,急忙应命而去。
椒房殿里,皇后高常君抄经、诵经,并没有到庭院中晒晒难得的春日暖阳。除了吩咐人把新抄的经文以及新的一批金帛赏赐送到城外龙门山潜香寺去,便只是在殿内喝那种极清苦的茶。
若云进殿来,悄然行至近前,跪下低语回道,“世子刚刚在内苑洛水边对左昭仪无礼……”她没往下细说。皇后是世子的长姊,自然知道弟弟的脾性。
高常君低头仔细瞧着澄碧的茶汤,只淡淡叹道,“这个阿惠……”
见皇后没再往下说,若云才忍不住难得在皇后面前得意道,“要奴婢说,早该如此,省得左昭仪自己不知道天高地厚。”
高常君啜饮罢,只道,“也好。”
“只是陛下好像并没有和世子冲突。”若云觉得不妥,一边思索一边道。
“后来呢?”高常君放下茶碗看着若云问道。
“后来更奇怪,世子提到迁都城到邺城,主上一口便答应,还说世子有见地,这不像是主上说的话。”连若云都觉得疑点重重。“后来世子一走,主上立刻便传召南阳王等人出城围猎去了。”若云一边说一边仰首看着皇后。高常君面无表情,什么也看不出来。
“去把这事告诉世子。”高常君只吩咐了这一句话。她守诺,唯一只希望换得的就是弟弟也守诺。
陈元康,原来身受大丞相机要一职,加威烈将军。其人稳妥可信,深得大丞相高欢的器重。如今升任丞相府功曹参军,加辅国将军,特为高欢简拔而为嗣子高澄留用之材。况且陈元康与世子高澄,还有崔季舒一直都是好友,自然也深得高澄的信任。
陈元康随着崔季舒进了大丞相府,转入议事的庭院。院子里极安静,虽无人守门,但也整肃森严,无人敢擅入。陈元康在心里感叹世子之威。崔季舒推门一瞧,只有高澄一人在堂内。
堂内也极安静。高澄一个人,立于一幅悬挂的舆图前正在沉思。他穿的还是刚才进宫时的大魏官服,这样沉郁的背影会让人对他的年龄产生错愕感。哪里是一个未及加冠的男孩,分明大魏的天下就扛在他的肩上。在陈元康和崔季舒的心里,记忆中更多的是那个辫发凌乱、裤褶血污的鲜卑男孩,纵情于马上,驰骋于沙场,戏谑奔腾很少有一刻安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有了心计,有了城府,有了决断,有了狠辣。
高澄显然过于入神而没有听到有人进来。
“世子,长猷来了。”崔季舒在他身后轻轻回道。
高澄反映极快地猛然转过身来,“长猷兄,”他指了指下设的坐榻,“坐下说。”他自己则快步走到上设的榻前先坐了。
陈元康是稳妥人,并不多话,坐下看着高澄,等他吩咐。
高澄倒不着急,他一边思量着,一边闲谈般问道,“长猷兄觉得濮阳郡公其人如何?”
忽然提起侯景来,崔季舒忍不住脱口道,“世子提他做什么?”语气里满是嫌恶。在建康,侯景对世子先暗害又施救,种种构当崔季舒从陈元康那儿听得明明白白,自然对侯景恨之入骨。只是世子脾气他知道,不敢表露出来让世子看出端倪罢了。
陈元康看了崔季舒一眼,意在提醒。其实暗中保护世子,并关注侯景他已是煞费苦心,只是侯景动向还是不宜让世子都知道。
高澄没回答崔季舒,只看着陈元康。
“世子,此人不可信任,也决不会甘心为人驱使。”陈元康坦言直陈。
“长猷兄,不瞒你说,这些日子我反复思量过。”高澄还是坐不住,站起身,走下来在堂内踱步。他一边踱到两人身边,伸手按了按他们的肩膀,示意坐下,一边又道,“家君起身于镇兵,六镇之乱至今实为不易。旁观者看来或不忠不义,或反复无常,其实只为自保耳,身不由己。况时值今日,不进则退,进则掌天下之社稷,退则恐怕不只是身死而已。”他转过身来,看着陈元康和崔季舒,“荣辱生死间不是家君一人,也不只高氏一族。家君身边有司马子如,孙腾,高氏族众,亲者如我母、弟,姻者更是牵连甚广,近者则数不胜数。我亦有长猷、叔正二兄,相携者不在少数。”
高澄停下来,又走回坐榻边坐下。他话里的意思非常明白,荣是一荣俱荣,损也是一损俱损。这样掏心掏肺的话是第一次听他说。
“如今,家君在晋阳,我镇洛阳。举朝举国举天下观望者甚重。礼尊元氏,高氏掌朝政名不正而权重,久必遭人忌恨。若不能稳扎根基更进一步,恐怕将来不只是身死族灭这么简单。”高澄眉头微锁。
“世子是想代魏?”崔季舒脱口问道。
陈元康虽未说话,但显然思之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