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九章 大戏·救世主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将是—系列的反间计。南方针对野利兄弟,北方还有一个。
老种为首,范仲淹与郑朗配合,几乎是天作之合。
但是政治理念不同,注定分岐无处不在。
范仲淹上了一封奏折,专讲马的。自古骑兵未必有利,唐朝陌刀,我朝劈阵刀、削马刀斧、钩镰枪多能破如……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
这个奏子有许多背景。
西北丢失,宋朝失去重要的牧马场所,—直缺少战马。多从外国购买战马,来源很复杂,有吐蕃的,有回鹘的,有契丹的,有西夏的,还有沿边诸蕃蛮。
承平时久,陆续出现问题。将马买回来首先得养,于是腾出一些地段做为牧监。牧监占有大片土地,又需要官兵负责饲养,浪费土地与钱帛。管理**,饲养不当,产生大量马匹死马。地点与气候不对,放在中原牧养几年后,马纵然存活,素质下降,也不能当作战马。牧监所在地点多水草丰美之所,在中原缺少土地情况下,多被豪强侵占。宋朝适宜养马的只有两处场所,从府麟到石州、岚州一直到汾河之侧,多出善种之地,然后到环庆。
对外国马的优良也认识不准,认为凉州马与吐蕃马高大为最佳,契丹马骨骼颇劣。契丹马也就是蒙古马,当真很差?吐蕃马高大,爆发力强,胜在高原寒冷地带作战。然而蒙古马吃苦耐劳,又不是吐蕃所能媲美。
买回来多死,为使马匹数量不能减少,只好再买。其实自澶渊之盟后宋朝很少发生战事,买马几乎成了一件例行公式,仅是安抚诸边蛮胡。如陕西每年给银四万两,绢七万五干匹。不仅是陕西一处,还有河东火山军、黎州、威州、茂州、叙州、南平军皆设有马榷场。马价根据等级分别从十贯到五十贯不等。
有意思的是火山军良马只有十贯到三十贯,黎州矮马最好的能达到五十多贯,安抚的意思更加明朗。
但这些马买回来后沿途押送,多有死亡,于是又象西北军粮一样,打包给了商人,马匹草料、送马人食住、马匹酬价,一匹需五十多贯,因为商人“包干到户”,比朝廷自己的纲马死亡率低,路上服侍妥当,运回来的马质量也胜了一筹。
只能再一次说大锅饭确实有些害人。
交易又是以物易物方式进行,比如一匹中资黎州马,需名山茶三百五十斤(每斤折价三十文左右),银六两,绢六匹,絮六张(每张约五十文),青布一匹(五百多文),输送兑马物资又会形成更多的浪费。
而宋朝为了不使马匹严重减少,一年一万五六千匹到两万匹1所需近百万贯。范仲淹奏折里所说的这段话便是这么由来。
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宋朝马匹的死亡率。
一匹马最少能活二十多年,若是好好的,还能繁衍后代,二十几年下来,以宋朝购买的数量加上繁衍的幼马,非正常死亡率不高的话,最少能使宋朝战马数量接近三十万。
确实不当的牧马,也是朝廷一个弊端之一。
这说明范仲淹已经将视线转移到民生,恢复国内元气上来。
可是加了一句自古以来骑兵未必有利,颇有些话外之音。
书上,宋祁随着附和,进谏说道:臣料朝廷与虏相攻,必不能深入穷追,殴而去之,及境而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马少,又人不习骑,每至贼来作过,则朝廷常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
说得似乎有道理,宋朝政策就是消积防御,敌人来了,将他们打跑,追到边境为止,对速度要求不高。而且马少,人们很少骑马,骑术不精,以骑兵对骑兵,是弃己之长用己之短对敌之所长,战必败。
这都是文臣对军事不懂的产物。
书上,引起一番争议。
此时范仲淹西北一行,多有政绩军功,声望更上了一层楼,许多文臣附和。
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难道将陕西四路刚刚建立起来的骑兵编制取消?于是朝廷用邸报将这些争议声送到西北,让西北诸将诸臣进行讨论。
郑朗一看急了。
之所以缓一缓,是因为契丹,未来两年主要就是挑起契丹与西夏人发起战争。长久之计,最终必须要将西夏平灭,否则西有西夏,北有契丹,宋朝一万年也强大不起来。
想平定西夏,没有骑兵怎么可能?
立即上书,骑兵不可能做到战无不胜。以步军破骑军的战例有之,但比例很少。正常情况,骑兵始终占着优势,唐朝有陌刀兵,为什么要拥有那么庞大的骑兵?平定突厥用的是步兵吗?
就算朝廷颓废,不思进取。别要说什么不开边,那是遮丑的话。如果有可能,西夏当真不想剿灭,幽云十六州不想收回?那么太宗与真宗是脑袋坏掉不成?
就是这种情况,保留骑兵也有作用。好水川一役,离镇戎寨并不远,为什么援军不能及时到达?速度不及!为什么石门川两次大捷,正是因为手中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歼灭敌人最有效的时候不是在作战或者火药爆炸之时,而是在敌人大溃与追击之时,若没有骑兵,全部是步兵,骑人可以从容撤退,会不会溃败。相反,随即收拢起来又可以伺机再战。一鼓作气,二鼓竭,三鼓衰,不是胜利,反而十分有可能先胜后败。
朝廷不能追虏于敌境,是消极防御的结果。
一定要消极防御,国内也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以备不测。宋大才子,别忘记了,宋朝不能攻敌于其境,将战火蔓延到敌人核心地带,可敌人能将战火蔓延到宋朝核心之所,澶州一战才过去三十年时间!难道你不知道此事。
郑朗还有一句话未说,若不是自己来到渭州,还过几个月,元昊就要骑马到长安城下溜一溜。
宋军骑术不精可是骑术不能训练?军队战斗力不仅是个人武力,还有将领的指挥艺术、士气,纪律等因素。即便骑术稍逊一筹,也可以用其他方面来弥补。
范仲淹着重民生用意虽佳但是迂阔之言,数次大战,范仲淹皆没有亲自指挥,仅知道守道,不知攻道。诸位对军务不懂,更不能以大言误国。你们不懂,不要胡说八道,害了国家!
不过郑朗也承认朝廷马政有很多错误。
朝廷缘边四路皆能牧马可牧马数量有限因此对骑军数量要做一限制如泾原路地势平坦,最易受敌攻击,需留官骑一万五千人,蕃骑一万人。环庆路官蕃骑各四千,延鄜路官蕃骑各五千,秦凤路位于腹地,蕃羌如今对朝廷不恶,蕃官骑各三千足矣。那么四路有四万九千骑军蕃骑两万有二,缘边不愁牧场,又可以做到相互呼应。平原浅草可前可却,骑兵当御步兵之十。山林川泽,出入险阻,步兵当御骑兵之十。步骑杂陈,汉唐之计也,时日之久,可攻可守,存国之必道也。
至于剩下来的老北病残之马,留下一批良马放在牧监饲养外,其余的该干什么去就干什么去。最好将它们交给百姓耕种,或者商旅拉货,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用途所在。
这便是争议。民生两者都关注了,争议的便是这个消积防御!
写好,用快马送到朝廷。
打了好几年,国家揭不开锅盖,百姓怨气也重,再加上朝廷之逼,大多数臣子连同赵祯在内,全部有了求和之意。
对错不问,这两年内必须挑起契丹与西夏的战争。但不能让这群书生弄哪弄的,将自己好不容易练起来的两万五千名骑兵编制给取消了。
这才看着王宁,说道:“继续禀报。”
是另一边的反间计。
老实人容易受人欺负,可也受人欢迎。王勇与王宁低调的在西夏境内行走,本来就是西夏境内的人,做得很小心,也没有人怀疑。
两人得到消息,又潜伏回来禀报。让郑朗禁止,没有大事不要回来,以免引人怀疑。
今年开始办一件重要的事。
让王勇有意无意的劝说西夏境内一些商人,带他去白达旦部境内行商。
白达旦部又叫汪古部,唐朝会昌时回鹘为黠戛斯所破,一部南走,居于阴山地区。又与李克用率领的沙陀部隔合,后来臣服于契丹。因为容貌与习俗同北方的鞑靼人有着明显差别,辽金称他们为白达旦,蒙古人等北方鞑靼人种为黑鞑靼。
其境以白达旦人种为主,还有契丹人、少数汉人,以及部分党项人与吐谷浑人。吐蕃人在府州能看到,但在白达旦部境内却是罕见。
西夏去契丹是由兴庆府向东,从顺化渡过黄河向南,从南河套沙漠戈壁滩地带,直接到达契丹的东胜州。不是白达旦主体所在。而白达旦部内一些党项人与吐谷浑生活很苦,有的部族不在商道上,反过来将战马卖给西夏,由西夏转手卖给契丹,甚至将良马带回国内。
郑朗打的正是这个主意。
难度有些高,毕竟接触契丹境内党项人,有一些忌讳。可是商人始终是逐利而行的,听到王勇蛊惑后,一部分商人答应成行。
五月初进入夹山,夹山后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大青山。正是白达旦范围之内,离契丹东胜州很远了,此处散落着许多党项部族与吐谷浑部族。在王勇有心蛊惑下,一行人见到契丹山西节度使屈烈。这个节度使不能当真,与宋朝安抚蕃边一样,是使边境一些少数民族臣服授的荣职。屈烈是一名地道的党项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屈烈热情的招待这群人,也搭成了交易。
其他的没有动,要等另一边的消息。在另一边郑朗委托府州安排一个名叫陆陵的商人,进入契丹。
也是很正常的,宋朝与契丹于雄、霸、安肃军与广信军设了四大榷场,专供两国商人交易,又于定州军城寨、飞狐茭牙、火山军等地设过临时榷场。但还不能满足两国的商业需求,民间非法来往十分频繁,宋朝下过禁令,契丹也下过禁令,特别是马一旦私自卖马给宋朝,售者斩首,全家配远,仍然不能禁之。
陆陵便是其中一员折继闵刻意将他找来,商议半天后陆陵答应。他这一行队伍十分庞大,一共十几人,正大光明进入契丹,甚至主动用重金贿赂契丹西南面招讨都监罗汉奴、详稳斡鲁。
王勇返回东胜州,与陆陵悄悄碰面。王宁潜回府州,赶到渭州,将情况禀报郑朗等郑朗下面的安排。
“你马上回去与王勇再次进入夹山在屈烈面前鼓吹元昊的英明神勇,爱惜人才,然后等我下一步的通知。”
“喏。”
这就是郑朗的反间计划。
若是秋后一战,再败西夏,元昊不会象史上那么肆无忌惮。所以必须地做一些布置。
富弼带回准确消息,让陆陵看似无心的进入夹山,与党项人发生冲撞,再去找罗汉奴求罗汉奴替他讨还一个公道。得到罗汉奴大量好处,再加上契丹也没有将夹山党项与吐谷浑人当作一回事,会施以重压。
王勇在夹山那边就可以趁机进行一些挑唆让屈烈哭着喊着求元昊收留。
这一部族在夹山地区地位很低,环境恶劣,时有冲突,所以骁勇悍战。再加上元昊本身性格桀骜不驯,闻听契丹与宋朝议和,心中怨悲之下,十有**还会再次收留屈烈。挑唆呆儿族等党项余下部族叛乱,那么历史又会重新上演。
没有一个准确的计划,只能见机行事,—步步地往下走。有可能那个素未谋面的商人,将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呆呆地看了一会儿地图,郑朗又想到范仲淹的奏折,十分郁闷。
对范仲淹郑朗始终生不出来气来,这是一个绝对没有任何私心的人,仅是思想与军事观点与自己不同。不过举国上下,又有几人与自己思想观念会是一致?
忽然想到孙中山早期对知行合一的认识。
王守仁知行合一有许多缺点,这点郑朗也清楚的认识到了。当然,孙中山更清楚的认识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不足之处,于是说知而不行,是谓不知。王守仁一个念头便是行,太过荒谬。又说知难行易,知识那么广大,一个人穷其一生,怎么可能能认识呢。只要认识到了,便会有人能做到。比如轮船,不—定要所有人会制造轮船,但有人会制造,轮船便会出现。
进而推化成分知分行,人分三种,先知先觉者,创造发明,后知后觉,仿造推行,不知不觉,为竭力乐成。这个论点与孔夫子的先验论十分的相似,由是重视精英,忽略百姓与基础群众。虽说了三民主义,那是救民治民,精英则是救世主,而不是让所有的民主动的参与进来。于是辛亥羊命由是失败,革命果实封建军阀夺走。
太祖对错不提,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可以用他们的想法来对比。但将自己变成救世主,失败也就开始!
什么样的想法,便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
范仲淹等君子党的想法、做法,是何等的祖似。
郑朗叹了一口气,低声说道:“朝中有多少精英以为自己是救世主?”
“官人,你说什么?”江杏儿不解地问。
夏天到来,衣服单薄,如今的江杏儿为人妻,为人母,少了少年时的书呆子气,多了一份慵懒与风情。
郑朗没有回答,反问道:“杏儿,杭州好还是渭州好?”
“杭州?”
“为什么?”
“泾原路战事不断,每次都会死很多人。官人还喜欢冒险……”
“杏儿,快了,我们很快会离开泾原路。”郑朗答道。
“哦,什么时候?”杏儿欣喜地问。
但郑朗不喜欢,他曾经将赵祯朝的名臣笼统地分为几种。
打酱油的不去管,第一种是有才干,但德操皆有欠缺的大臣,首当其冲便是吕夷简,后面还有夏妹、庞籍与韩琦等。第二种是德操无限接近完美,可过于迂阔,不切实际,代表便是范仲淹,还有富弼、蔡襄等。第三种便是有文学才能,然而德操有欠缺,吏治才干同样有欠缺,却因为文学天赋名扬千古的大臣,代表便是欧阳修,小宋等。第四种便是无大才能,但谨小慎微,也没有出现大纰漏,德操虽不完美,也能说得过去,代表便是包拯,还有大宋等人。第五种便是德操差到极点,吏才也差到极点的少数大臣,不多,比如杨偕。还有一种人无论德操或者吏才皆接近完美,更少,如王曾。
然而自君子与小人之争—开先河,最后一种大臣渐渐消失。也许有,要么被两类人同化,要么无法生存!比如张方平,自己过于高看他的军事才干,但其人已经无限接近王曾。
两党开战起来,张方平两边都看不习惯,两边人也不容他,于是只能成为打酱油的。
即将到来的大场面中,自己呆在朝堂,未必好过啊。
正在悠然出神时,忽然外面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
郑朗一下子跳起来。
这是大量火药爆炸的声音,辨认了一下方位。渭州城中有许多火药,是留作守城用的,在渭州城东南角一个无人的旮旯里,平时看守森严,严禁任何火种进入。泾原路其他各个重要城池、要寨、重堡都有一批。但最多的是用在开凿三白渠,不在泾原路。
可这声音却是从城西北方向传来。
也不是爆竹作坊爆炸的声音,渭州城中没有爆竹作坊,即便有因为火药配方不准,爆炸时的响声是那种闷声。
为何在西北方出现爆炸声籼
正准备动身,又是一声巨响传出。
这将是—系列的反间计。南方针对野利兄弟,北方还有一个。
老种为首,范仲淹与郑朗配合,几乎是天作之合。
但是政治理念不同,注定分岐无处不在。
范仲淹上了一封奏折,专讲马的。自古骑兵未必有利,唐朝陌刀,我朝劈阵刀、削马刀斧、钩镰枪多能破如……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
这个奏子有许多背景。
西北丢失,宋朝失去重要的牧马场所,—直缺少战马。多从外国购买战马,来源很复杂,有吐蕃的,有回鹘的,有契丹的,有西夏的,还有沿边诸蕃蛮。
承平时久,陆续出现问题。将马买回来首先得养,于是腾出一些地段做为牧监。牧监占有大片土地,又需要官兵负责饲养,浪费土地与钱帛。管理**,饲养不当,产生大量马匹死马。地点与气候不对,放在中原牧养几年后,马纵然存活,素质下降,也不能当作战马。牧监所在地点多水草丰美之所,在中原缺少土地情况下,多被豪强侵占。宋朝适宜养马的只有两处场所,从府麟到石州、岚州一直到汾河之侧,多出善种之地,然后到环庆。
对外国马的优良也认识不准,认为凉州马与吐蕃马高大为最佳,契丹马骨骼颇劣。契丹马也就是蒙古马,当真很差?吐蕃马高大,爆发力强,胜在高原寒冷地带作战。然而蒙古马吃苦耐劳,又不是吐蕃所能媲美。
买回来多死,为使马匹数量不能减少,只好再买。其实自澶渊之盟后宋朝很少发生战事,买马几乎成了一件例行公式,仅是安抚诸边蛮胡。如陕西每年给银四万两,绢七万五干匹。不仅是陕西一处,还有河东火山军、黎州、威州、茂州、叙州、南平军皆设有马榷场。马价根据等级分别从十贯到五十贯不等。
有意思的是火山军良马只有十贯到三十贯,黎州矮马最好的能达到五十多贯,安抚的意思更加明朗。
但这些马买回来后沿途押送,多有死亡,于是又象西北军粮一样,打包给了商人,马匹草料、送马人食住、马匹酬价,一匹需五十多贯,因为商人“包干到户”,比朝廷自己的纲马死亡率低,路上服侍妥当,运回来的马质量也胜了一筹。
只能再一次说大锅饭确实有些害人。
交易又是以物易物方式进行,比如一匹中资黎州马,需名山茶三百五十斤(每斤折价三十文左右),银六两,绢六匹,絮六张(每张约五十文),青布一匹(五百多文),输送兑马物资又会形成更多的浪费。
而宋朝为了不使马匹严重减少,一年一万五六千匹到两万匹1所需近百万贯。范仲淹奏折里所说的这段话便是这么由来。
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宋朝马匹的死亡率。
一匹马最少能活二十多年,若是好好的,还能繁衍后代,二十几年下来,以宋朝购买的数量加上繁衍的幼马,非正常死亡率不高的话,最少能使宋朝战马数量接近三十万。
确实不当的牧马,也是朝廷一个弊端之一。
这说明范仲淹已经将视线转移到民生,恢复国内元气上来。
可是加了一句自古以来骑兵未必有利,颇有些话外之音。
书上,宋祁随着附和,进谏说道:臣料朝廷与虏相攻,必不能深入穷追,殴而去之,及境而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马少,又人不习骑,每至贼来作过,则朝廷常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
说得似乎有道理,宋朝政策就是消积防御,敌人来了,将他们打跑,追到边境为止,对速度要求不高。而且马少,人们很少骑马,骑术不精,以骑兵对骑兵,是弃己之长用己之短对敌之所长,战必败。
这都是文臣对军事不懂的产物。
书上,引起一番争议。
此时范仲淹西北一行,多有政绩军功,声望更上了一层楼,许多文臣附和。
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难道将陕西四路刚刚建立起来的骑兵编制取消?于是朝廷用邸报将这些争议声送到西北,让西北诸将诸臣进行讨论。
郑朗一看急了。
之所以缓一缓,是因为契丹,未来两年主要就是挑起契丹与西夏人发起战争。长久之计,最终必须要将西夏平灭,否则西有西夏,北有契丹,宋朝一万年也强大不起来。
想平定西夏,没有骑兵怎么可能?
立即上书,骑兵不可能做到战无不胜。以步军破骑军的战例有之,但比例很少。正常情况,骑兵始终占着优势,唐朝有陌刀兵,为什么要拥有那么庞大的骑兵?平定突厥用的是步兵吗?
就算朝廷颓废,不思进取。别要说什么不开边,那是遮丑的话。如果有可能,西夏当真不想剿灭,幽云十六州不想收回?那么太宗与真宗是脑袋坏掉不成?
就是这种情况,保留骑兵也有作用。好水川一役,离镇戎寨并不远,为什么援军不能及时到达?速度不及!为什么石门川两次大捷,正是因为手中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歼灭敌人最有效的时候不是在作战或者火药爆炸之时,而是在敌人大溃与追击之时,若没有骑兵,全部是步兵,骑人可以从容撤退,会不会溃败。相反,随即收拢起来又可以伺机再战。一鼓作气,二鼓竭,三鼓衰,不是胜利,反而十分有可能先胜后败。
朝廷不能追虏于敌境,是消极防御的结果。
一定要消极防御,国内也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以备不测。宋大才子,别忘记了,宋朝不能攻敌于其境,将战火蔓延到敌人核心地带,可敌人能将战火蔓延到宋朝核心之所,澶州一战才过去三十年时间!难道你不知道此事。
郑朗还有一句话未说,若不是自己来到渭州,还过几个月,元昊就要骑马到长安城下溜一溜。
宋军骑术不精可是骑术不能训练?军队战斗力不仅是个人武力,还有将领的指挥艺术、士气,纪律等因素。即便骑术稍逊一筹,也可以用其他方面来弥补。
范仲淹着重民生用意虽佳但是迂阔之言,数次大战,范仲淹皆没有亲自指挥,仅知道守道,不知攻道。诸位对军务不懂,更不能以大言误国。你们不懂,不要胡说八道,害了国家!
不过郑朗也承认朝廷马政有很多错误。
朝廷缘边四路皆能牧马可牧马数量有限因此对骑军数量要做一限制如泾原路地势平坦,最易受敌攻击,需留官骑一万五千人,蕃骑一万人。环庆路官蕃骑各四千,延鄜路官蕃骑各五千,秦凤路位于腹地,蕃羌如今对朝廷不恶,蕃官骑各三千足矣。那么四路有四万九千骑军蕃骑两万有二,缘边不愁牧场,又可以做到相互呼应。平原浅草可前可却,骑兵当御步兵之十。山林川泽,出入险阻,步兵当御骑兵之十。步骑杂陈,汉唐之计也,时日之久,可攻可守,存国之必道也。
至于剩下来的老北病残之马,留下一批良马放在牧监饲养外,其余的该干什么去就干什么去。最好将它们交给百姓耕种,或者商旅拉货,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用途所在。
这便是争议。民生两者都关注了,争议的便是这个消积防御!
写好,用快马送到朝廷。
打了好几年,国家揭不开锅盖,百姓怨气也重,再加上朝廷之逼,大多数臣子连同赵祯在内,全部有了求和之意。
对错不问,这两年内必须挑起契丹与西夏的战争。但不能让这群书生弄哪弄的,将自己好不容易练起来的两万五千名骑兵编制给取消了。
这才看着王宁,说道:“继续禀报。”
是另一边的反间计。
老实人容易受人欺负,可也受人欢迎。王勇与王宁低调的在西夏境内行走,本来就是西夏境内的人,做得很小心,也没有人怀疑。
两人得到消息,又潜伏回来禀报。让郑朗禁止,没有大事不要回来,以免引人怀疑。
今年开始办一件重要的事。
让王勇有意无意的劝说西夏境内一些商人,带他去白达旦部境内行商。
白达旦部又叫汪古部,唐朝会昌时回鹘为黠戛斯所破,一部南走,居于阴山地区。又与李克用率领的沙陀部隔合,后来臣服于契丹。因为容貌与习俗同北方的鞑靼人有着明显差别,辽金称他们为白达旦,蒙古人等北方鞑靼人种为黑鞑靼。
其境以白达旦人种为主,还有契丹人、少数汉人,以及部分党项人与吐谷浑人。吐蕃人在府州能看到,但在白达旦部境内却是罕见。
西夏去契丹是由兴庆府向东,从顺化渡过黄河向南,从南河套沙漠戈壁滩地带,直接到达契丹的东胜州。不是白达旦主体所在。而白达旦部内一些党项人与吐谷浑生活很苦,有的部族不在商道上,反过来将战马卖给西夏,由西夏转手卖给契丹,甚至将良马带回国内。
郑朗打的正是这个主意。
难度有些高,毕竟接触契丹境内党项人,有一些忌讳。可是商人始终是逐利而行的,听到王勇蛊惑后,一部分商人答应成行。
五月初进入夹山,夹山后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大青山。正是白达旦范围之内,离契丹东胜州很远了,此处散落着许多党项部族与吐谷浑部族。在王勇有心蛊惑下,一行人见到契丹山西节度使屈烈。这个节度使不能当真,与宋朝安抚蕃边一样,是使边境一些少数民族臣服授的荣职。屈烈是一名地道的党项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屈烈热情的招待这群人,也搭成了交易。
其他的没有动,要等另一边的消息。在另一边郑朗委托府州安排一个名叫陆陵的商人,进入契丹。
也是很正常的,宋朝与契丹于雄、霸、安肃军与广信军设了四大榷场,专供两国商人交易,又于定州军城寨、飞狐茭牙、火山军等地设过临时榷场。但还不能满足两国的商业需求,民间非法来往十分频繁,宋朝下过禁令,契丹也下过禁令,特别是马一旦私自卖马给宋朝,售者斩首,全家配远,仍然不能禁之。
陆陵便是其中一员折继闵刻意将他找来,商议半天后陆陵答应。他这一行队伍十分庞大,一共十几人,正大光明进入契丹,甚至主动用重金贿赂契丹西南面招讨都监罗汉奴、详稳斡鲁。
王勇返回东胜州,与陆陵悄悄碰面。王宁潜回府州,赶到渭州,将情况禀报郑朗等郑朗下面的安排。
“你马上回去与王勇再次进入夹山在屈烈面前鼓吹元昊的英明神勇,爱惜人才,然后等我下一步的通知。”
“喏。”
这就是郑朗的反间计划。
若是秋后一战,再败西夏,元昊不会象史上那么肆无忌惮。所以必须地做一些布置。
富弼带回准确消息,让陆陵看似无心的进入夹山,与党项人发生冲撞,再去找罗汉奴求罗汉奴替他讨还一个公道。得到罗汉奴大量好处,再加上契丹也没有将夹山党项与吐谷浑人当作一回事,会施以重压。
王勇在夹山那边就可以趁机进行一些挑唆让屈烈哭着喊着求元昊收留。
这一部族在夹山地区地位很低,环境恶劣,时有冲突,所以骁勇悍战。再加上元昊本身性格桀骜不驯,闻听契丹与宋朝议和,心中怨悲之下,十有**还会再次收留屈烈。挑唆呆儿族等党项余下部族叛乱,那么历史又会重新上演。
没有一个准确的计划,只能见机行事,—步步地往下走。有可能那个素未谋面的商人,将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呆呆地看了一会儿地图,郑朗又想到范仲淹的奏折,十分郁闷。
对范仲淹郑朗始终生不出来气来,这是一个绝对没有任何私心的人,仅是思想与军事观点与自己不同。不过举国上下,又有几人与自己思想观念会是一致?
忽然想到孙中山早期对知行合一的认识。
王守仁知行合一有许多缺点,这点郑朗也清楚的认识到了。当然,孙中山更清楚的认识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不足之处,于是说知而不行,是谓不知。王守仁一个念头便是行,太过荒谬。又说知难行易,知识那么广大,一个人穷其一生,怎么可能能认识呢。只要认识到了,便会有人能做到。比如轮船,不—定要所有人会制造轮船,但有人会制造,轮船便会出现。
进而推化成分知分行,人分三种,先知先觉者,创造发明,后知后觉,仿造推行,不知不觉,为竭力乐成。这个论点与孔夫子的先验论十分的相似,由是重视精英,忽略百姓与基础群众。虽说了三民主义,那是救民治民,精英则是救世主,而不是让所有的民主动的参与进来。于是辛亥羊命由是失败,革命果实封建军阀夺走。
太祖对错不提,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可以用他们的想法来对比。但将自己变成救世主,失败也就开始!
什么样的想法,便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
范仲淹等君子党的想法、做法,是何等的祖似。
郑朗叹了一口气,低声说道:“朝中有多少精英以为自己是救世主?”
“官人,你说什么?”江杏儿不解地问。
夏天到来,衣服单薄,如今的江杏儿为人妻,为人母,少了少年时的书呆子气,多了一份慵懒与风情。
郑朗没有回答,反问道:“杏儿,杭州好还是渭州好?”
“杭州?”
“为什么?”
“泾原路战事不断,每次都会死很多人。官人还喜欢冒险……”
“杏儿,快了,我们很快会离开泾原路。”郑朗答道。
“哦,什么时候?”杏儿欣喜地问。
但郑朗不喜欢,他曾经将赵祯朝的名臣笼统地分为几种。
打酱油的不去管,第一种是有才干,但德操皆有欠缺的大臣,首当其冲便是吕夷简,后面还有夏妹、庞籍与韩琦等。第二种是德操无限接近完美,可过于迂阔,不切实际,代表便是范仲淹,还有富弼、蔡襄等。第三种便是有文学才能,然而德操有欠缺,吏治才干同样有欠缺,却因为文学天赋名扬千古的大臣,代表便是欧阳修,小宋等。第四种便是无大才能,但谨小慎微,也没有出现大纰漏,德操虽不完美,也能说得过去,代表便是包拯,还有大宋等人。第五种便是德操差到极点,吏才也差到极点的少数大臣,不多,比如杨偕。还有一种人无论德操或者吏才皆接近完美,更少,如王曾。
然而自君子与小人之争—开先河,最后一种大臣渐渐消失。也许有,要么被两类人同化,要么无法生存!比如张方平,自己过于高看他的军事才干,但其人已经无限接近王曾。
两党开战起来,张方平两边都看不习惯,两边人也不容他,于是只能成为打酱油的。
即将到来的大场面中,自己呆在朝堂,未必好过啊。
正在悠然出神时,忽然外面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
郑朗一下子跳起来。
这是大量火药爆炸的声音,辨认了一下方位。渭州城中有许多火药,是留作守城用的,在渭州城东南角一个无人的旮旯里,平时看守森严,严禁任何火种进入。泾原路其他各个重要城池、要寨、重堡都有一批。但最多的是用在开凿三白渠,不在泾原路。
可这声音却是从城西北方向传来。
也不是爆竹作坊爆炸的声音,渭州城中没有爆竹作坊,即便有因为火药配方不准,爆炸时的响声是那种闷声。
为何在西北方出现爆炸声籼
正准备动身,又是一声巨响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