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张友仁的造化(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继续费翁的故事。睍莼璩伤
且说凡间,在一座青龙山下,有一个小村,名叫张家湾,这地方青山环绕四面,起伏不平,有龙腾虎踞之势,中间一块盆地,平如手掌,土地肥沃,山水泉流,终年不断,浇灌农田,旱涝保收。
地方乃风水宝地,自然是人杰地灵,青龙山山就有一个神奇之人——仓颉,天下文字就是他创造的。如此卧虎藏龙之地,具备了为接下来重要人物出场所需要的前提条件。
张家湾是个小山村,蜗居在青龙山下,村上只有七户人家。
村上有位长者,名叫张诚,一生乐善好施,惯做好事,可是张诚唯一的遗憾是膝下无子,常常和老伴深更夜半话凄凉。
巧的是,有一年,地里赶上收成不好,十里八乡闹饥荒,到处是流浪乞讨的人,
一天傍晚,张老汉在村口看见有群人围在一起,好奇,上前一看,见地上一卷破席子,席子上躺着一个骨瘦嶙峋的中年人,身上只盖着一件破棉袄。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跪在席前,身穿黑布对襟的粗布褂,破烂不堪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张老汉看不得这可怜相,上前问道:“怎么回事?孩子。”
跪在地上的小男孩未曾开口说话,先给张老汉磕了一个头,磕过头,才回话道:“大爷,求求你,您能帮我救救我爹吗?”
张诚这才分开众人,蹲下身子查看地上躺着的中年人,问小男孩:“这是你爹,怎么了?”
小男孩眼里的眼泪瞬间落下,哭诉道:“我爹三天没吃上一点东西了,再加上他生病好长时间了,都快不行了。”
躺在地上的中年人头上包扎的很有年头的头巾,面容蜡黄、憔悴,一看就知道是饿的。
张老汉搭手一试中年人的额头,滚烫。
张老汉又掀起盖在身上的棉袄,此人全身上下衣不蔽体,又脏又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人骨瘦如柴,可以说是皮包着骨头,瘦的吓人。
“你娘呢?”老汉给瑟瑟发抖的中年人盖上棉袄,问小男孩。
小男孩一听“娘”这个字,顿时嚎啕大哭,“我、我娘,她、她前两天也饿死了。”
孩子这一哭诉,张老汉不由得也跟着掉眼泪,老汉一边抹眼泪,以便对小男孩说:“孩子,你爹恐怕不行了?”
小男孩一听这话,一下子扑在他爹的身上,哭喊声更大了。
周围的百姓纷纷对张老汉说:“张大善人,你光心好没有,谁家有粮食,吃都吃不上,现在连能吃的树皮都找不到了,哪里来的钱给人看病?”
张老汉怎么不知道,他刚才出村就是到地里挖野菜的,转来转去,天快黑了,只找来一把能下咽的苦菜。
张老汉对乡亲们说:“可也不能眼看着大人孩子冻死呀!要知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其中一人冷笑道:“你上大路上看看,死的、快要死的,满地是都是,只要你愿意,你想升几级?都成。”
围观的人发出哄笑。
小男孩突然从地上爬起来,跑到张老汉的跟前,拽住他的胳膊,大声说:“大爷,只要您能帮我把我爹医治好,我为您做牛做马都可以。”
这些话,和他小小年龄极不相符。
众人望着泪流满面的小男孩,无不一同掉下同情的眼泪。
可是在这巨大的灾荒面前,谁又有能力帮他呢?
张老汉抬起袖子,将眼泪一抹,对乡亲们说:“谁帮我?把人抬我家去吧!”
众人对张老汉的话感到无比诧异。
在张老汉的催促下,几个闲人帮着,把地上的奄奄一息的中年人抬到张老汉家。
张老汉拉着小男孩的手说:“走,跟我回家,看看有什么办法治你爹的病?孩子,你的棉袄呢?”
小男孩回答:“给我爹盖着呢?”
张老汉一边带着孩子往家走,一边继续问:“那你爹的棉袄呢?”
小男孩:“我爹给我娘穿上下葬了。”
张老汉善良的内心再次被打动。
老伴一看老头子又往家带来一大一小两张嘴,想埋怨几句老头子,可是再看看大的还身病,小的没有一米高,面黄肌瘦,冻的浑身发抖,心也软了。
老伴从柜子顶上取下一个油纸包,交给张老汉,老汉打开一看,是一块豆饼,老汉高兴极了,冲着小男孩说:“孩子,谢谢你大娘吧!她把救命粮拿出来了,你爹有救了。”
豆饼是油坊里榨油的下脚料,人们有米面吃的时候,豆饼通常用来喂牲口。到了饥荒年代,无粮食可吃,便用豆饼充饥。说实话,这豆饼是有一股黄豆的味儿,但并无多少营养。但在当时却是难得的佳品,能吃上豆饼的人家不多。
张老汉的老伴在那么长的挨饿时间里,都没拿出这块豆饼,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当做最后的救命粮。
豆饼十分坚硬,张老汉拿出砍斧将其分成若干小块,取出一小块豆饼放进锅里,倒上水,浸泡一段时间,待其变软,然后把洗尽的苦菜放进锅里,一起熬,一会儿熬出一锅香气扑鼻的豆饼稀粥来。
张老汉的老伴给小男孩盛了一碗,小男孩端着碗,来到躺在床上的他爹的身旁,小家伙喝一口喂一口,不一会儿,一碗稀粥就被他喂下。
这场景,让张诚夫妇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再次被拨动。
张老汉盛好第二碗递给小男孩,并说:“别再喂了,你爹肚子空,吃多了会涨肚子的,这碗你喝吧!”
小男孩说什么也不喝,把碗端到张老汉的面前,让他喝。
张老汉和老伴都被感动的稀里哗啦,感叹时,才想起问他的名字,张老汉问:“你这孩子真懂事,叫什么名字?”
小男孩说他叫弃儿。
如此这般,张老汉夫妻俩和弃儿三人谦让着,分食了剩下的豆饼稀饭。
三天后,一块豆饼将弃儿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第四天,弃儿爹向张老汉夫妻俩告辞,死活让弃儿留下来孝敬她俩。
张老汉让他爷俩都留下了,谁也不让走。
弃儿爹说:“我是个病秧子,现在上哪儿找一口吃的,你们能收留孩子,我死而无憾了。”
说完,风一吹几乎要倒地的弃儿爹,衣衫褴褛的、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张老汉问弃儿为什么不去把他爹追回来?
弃儿说:“爹要走就走吧,他能将我安置好,是他的最大心愿,他一个人,没了负担,估计找口吃的还容易些。我要留下来孝敬大爷大妈,因为我说过,您要是将我爹的病治好,我就给随您,为您做牛做马报答您。”
弃儿的话,依旧和他的年龄难相符。
张老汉夫妇被一种悲情感动,随后给孩子取名叫做张友仁,认为这孩子有仁义。
张友仁生得聪明伶俐,让张诚老汉没想到的是,这孩子竟然识文断字,身上还有两下子,可谓是文武双全,老汉不由得感叹,要不是闹饥荒,这孩子肯定大有出息。
看孩子聪明,老汉想起青龙山上有个能人,叫仓颉,是远近闻名的先生。
躲过饥荒之后,为了让友仁继续有出息,老汉带着他去投奔这个先生。
仓颉是造字格人,当初没得纸张,先生用小刀把字刻在竹爿上,竹爿爿上头舞个洞弄线一穿,名为竹简。
张友仁每天到仓颉身边去识字,来回要走三里多路,仓颉住在南山一个山洞里,张友仁不论起风落雨,天天总去读书识字。
友仁本读起书来聪明,先生教到上句,他竟然能知下句,提到枝梢就知树根。
先生教到哪里,便识到哪里,念到哪里,便懂到哪里。
这让仓颉先生喜欢的不得了。
他不仅拿字念识得,还弄清造字格规律。还的先生真传,对象形字、形声字、指事字、会意字、转注字、假借字融会贯通。
张友仁不但学文,而且习武之事也没放下,虽然没有师傅教他,他便将树枝上绑个尖石头,就好比是长矛,树枝扳个弓,就好比射箭。
张友仁借助这些简单的器物,练就了一身结实的体魄,力大无比,渐渐长大成人。
他住在青龙山下,到仓颉家中,中间经过山溪,溪水湍急,曾经造过桥,但山洪一来,即可被冲垮,这里又是一条旺路,人来人往,从此经过,总是张友仁驮了不方便的人过河。
张友仁天天做好事,再冷再苦也能忍耐,所以人家帮他取个绰号叫张百忍。
光阴似箭容易过,日月如梭晓夜行,春去夏来秋又到,残冬一过又逢春,友仁长到十八岁,相貌堂堂长成人。
继续费翁的故事。睍莼璩伤
且说凡间,在一座青龙山下,有一个小村,名叫张家湾,这地方青山环绕四面,起伏不平,有龙腾虎踞之势,中间一块盆地,平如手掌,土地肥沃,山水泉流,终年不断,浇灌农田,旱涝保收。
地方乃风水宝地,自然是人杰地灵,青龙山山就有一个神奇之人——仓颉,天下文字就是他创造的。如此卧虎藏龙之地,具备了为接下来重要人物出场所需要的前提条件。
张家湾是个小山村,蜗居在青龙山下,村上只有七户人家。
村上有位长者,名叫张诚,一生乐善好施,惯做好事,可是张诚唯一的遗憾是膝下无子,常常和老伴深更夜半话凄凉。
巧的是,有一年,地里赶上收成不好,十里八乡闹饥荒,到处是流浪乞讨的人,
一天傍晚,张老汉在村口看见有群人围在一起,好奇,上前一看,见地上一卷破席子,席子上躺着一个骨瘦嶙峋的中年人,身上只盖着一件破棉袄。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跪在席前,身穿黑布对襟的粗布褂,破烂不堪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张老汉看不得这可怜相,上前问道:“怎么回事?孩子。”
跪在地上的小男孩未曾开口说话,先给张老汉磕了一个头,磕过头,才回话道:“大爷,求求你,您能帮我救救我爹吗?”
张诚这才分开众人,蹲下身子查看地上躺着的中年人,问小男孩:“这是你爹,怎么了?”
小男孩眼里的眼泪瞬间落下,哭诉道:“我爹三天没吃上一点东西了,再加上他生病好长时间了,都快不行了。”
躺在地上的中年人头上包扎的很有年头的头巾,面容蜡黄、憔悴,一看就知道是饿的。
张老汉搭手一试中年人的额头,滚烫。
张老汉又掀起盖在身上的棉袄,此人全身上下衣不蔽体,又脏又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人骨瘦如柴,可以说是皮包着骨头,瘦的吓人。
“你娘呢?”老汉给瑟瑟发抖的中年人盖上棉袄,问小男孩。
小男孩一听“娘”这个字,顿时嚎啕大哭,“我、我娘,她、她前两天也饿死了。”
孩子这一哭诉,张老汉不由得也跟着掉眼泪,老汉一边抹眼泪,以便对小男孩说:“孩子,你爹恐怕不行了?”
小男孩一听这话,一下子扑在他爹的身上,哭喊声更大了。
周围的百姓纷纷对张老汉说:“张大善人,你光心好没有,谁家有粮食,吃都吃不上,现在连能吃的树皮都找不到了,哪里来的钱给人看病?”
张老汉怎么不知道,他刚才出村就是到地里挖野菜的,转来转去,天快黑了,只找来一把能下咽的苦菜。
张老汉对乡亲们说:“可也不能眼看着大人孩子冻死呀!要知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其中一人冷笑道:“你上大路上看看,死的、快要死的,满地是都是,只要你愿意,你想升几级?都成。”
围观的人发出哄笑。
小男孩突然从地上爬起来,跑到张老汉的跟前,拽住他的胳膊,大声说:“大爷,只要您能帮我把我爹医治好,我为您做牛做马都可以。”
这些话,和他小小年龄极不相符。
众人望着泪流满面的小男孩,无不一同掉下同情的眼泪。
可是在这巨大的灾荒面前,谁又有能力帮他呢?
张老汉抬起袖子,将眼泪一抹,对乡亲们说:“谁帮我?把人抬我家去吧!”
众人对张老汉的话感到无比诧异。
在张老汉的催促下,几个闲人帮着,把地上的奄奄一息的中年人抬到张老汉家。
张老汉拉着小男孩的手说:“走,跟我回家,看看有什么办法治你爹的病?孩子,你的棉袄呢?”
小男孩回答:“给我爹盖着呢?”
张老汉一边带着孩子往家走,一边继续问:“那你爹的棉袄呢?”
小男孩:“我爹给我娘穿上下葬了。”
张老汉善良的内心再次被打动。
老伴一看老头子又往家带来一大一小两张嘴,想埋怨几句老头子,可是再看看大的还身病,小的没有一米高,面黄肌瘦,冻的浑身发抖,心也软了。
老伴从柜子顶上取下一个油纸包,交给张老汉,老汉打开一看,是一块豆饼,老汉高兴极了,冲着小男孩说:“孩子,谢谢你大娘吧!她把救命粮拿出来了,你爹有救了。”
豆饼是油坊里榨油的下脚料,人们有米面吃的时候,豆饼通常用来喂牲口。到了饥荒年代,无粮食可吃,便用豆饼充饥。说实话,这豆饼是有一股黄豆的味儿,但并无多少营养。但在当时却是难得的佳品,能吃上豆饼的人家不多。
张老汉的老伴在那么长的挨饿时间里,都没拿出这块豆饼,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当做最后的救命粮。
豆饼十分坚硬,张老汉拿出砍斧将其分成若干小块,取出一小块豆饼放进锅里,倒上水,浸泡一段时间,待其变软,然后把洗尽的苦菜放进锅里,一起熬,一会儿熬出一锅香气扑鼻的豆饼稀粥来。
张老汉的老伴给小男孩盛了一碗,小男孩端着碗,来到躺在床上的他爹的身旁,小家伙喝一口喂一口,不一会儿,一碗稀粥就被他喂下。
这场景,让张诚夫妇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再次被拨动。
张老汉盛好第二碗递给小男孩,并说:“别再喂了,你爹肚子空,吃多了会涨肚子的,这碗你喝吧!”
小男孩说什么也不喝,把碗端到张老汉的面前,让他喝。
张老汉和老伴都被感动的稀里哗啦,感叹时,才想起问他的名字,张老汉问:“你这孩子真懂事,叫什么名字?”
小男孩说他叫弃儿。
如此这般,张老汉夫妻俩和弃儿三人谦让着,分食了剩下的豆饼稀饭。
三天后,一块豆饼将弃儿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第四天,弃儿爹向张老汉夫妻俩告辞,死活让弃儿留下来孝敬她俩。
张老汉让他爷俩都留下了,谁也不让走。
弃儿爹说:“我是个病秧子,现在上哪儿找一口吃的,你们能收留孩子,我死而无憾了。”
说完,风一吹几乎要倒地的弃儿爹,衣衫褴褛的、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张老汉问弃儿为什么不去把他爹追回来?
弃儿说:“爹要走就走吧,他能将我安置好,是他的最大心愿,他一个人,没了负担,估计找口吃的还容易些。我要留下来孝敬大爷大妈,因为我说过,您要是将我爹的病治好,我就给随您,为您做牛做马报答您。”
弃儿的话,依旧和他的年龄难相符。
张老汉夫妇被一种悲情感动,随后给孩子取名叫做张友仁,认为这孩子有仁义。
张友仁生得聪明伶俐,让张诚老汉没想到的是,这孩子竟然识文断字,身上还有两下子,可谓是文武双全,老汉不由得感叹,要不是闹饥荒,这孩子肯定大有出息。
看孩子聪明,老汉想起青龙山上有个能人,叫仓颉,是远近闻名的先生。
躲过饥荒之后,为了让友仁继续有出息,老汉带着他去投奔这个先生。
仓颉是造字格人,当初没得纸张,先生用小刀把字刻在竹爿上,竹爿爿上头舞个洞弄线一穿,名为竹简。
张友仁每天到仓颉身边去识字,来回要走三里多路,仓颉住在南山一个山洞里,张友仁不论起风落雨,天天总去读书识字。
友仁本读起书来聪明,先生教到上句,他竟然能知下句,提到枝梢就知树根。
先生教到哪里,便识到哪里,念到哪里,便懂到哪里。
这让仓颉先生喜欢的不得了。
他不仅拿字念识得,还弄清造字格规律。还的先生真传,对象形字、形声字、指事字、会意字、转注字、假借字融会贯通。
张友仁不但学文,而且习武之事也没放下,虽然没有师傅教他,他便将树枝上绑个尖石头,就好比是长矛,树枝扳个弓,就好比射箭。
张友仁借助这些简单的器物,练就了一身结实的体魄,力大无比,渐渐长大成人。
他住在青龙山下,到仓颉家中,中间经过山溪,溪水湍急,曾经造过桥,但山洪一来,即可被冲垮,这里又是一条旺路,人来人往,从此经过,总是张友仁驮了不方便的人过河。
张友仁天天做好事,再冷再苦也能忍耐,所以人家帮他取个绰号叫张百忍。
光阴似箭容易过,日月如梭晓夜行,春去夏来秋又到,残冬一过又逢春,友仁长到十八岁,相貌堂堂长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