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舆论的作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百二十五章舆论的作用
南京,正月以来一连串的坏消息,让这个安逸的城市神经变得紧张了起来。大街小巷,茶楼酒肆,谈论的话题都是流寇肆虐南直隶。
《明报》无疑是这个阶段最受关注的媒体,也是唯一的媒体。自打崇祯五年,陈燮办了《明报》,南直隶文坛在上一次的口水仗中落了下风之后,察觉到报纸的重要性。复社的主导张溥倡导之下,也办了一份《士林报》。
同样是报纸,《士林报》的重点跟《明报》相悖,发表的都是八股时文、议政的文章。这样的一份报纸,在崇祯六年春天出台,跟《明报》打擂台,结果可想而知。怎么说呢,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报纸,照猫画虎,自然是反类犬。
靠着一些文人的追捧,这份报纸倒也能生存下来,但是发行量就少的可怜了,一直在一千份左右摇摆。比较激进偏执的复社成员,有了一个议论朝政的阵地。大概就是这个结果了,对整个南京的舆情没有太大的影响,毕竟都是读书人自己关上门来玩耍。
《明报》的办报宗旨就是面向大众,报道一些时事新闻,八卦趣事,自然更受欢迎。不是谁都喜欢花钱去买看不懂的时政评论和八股时文来看的。
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这一点《士林报》被《明报》完爆。尤其是崇祯八年的正月以来,《明报》不断的为登州营鼓吹。为陈燮鼓吹。从登州出兵之日起,连续的报道登州营的行动日程。虽然消息相对于登州营的行动滞后了几天,但是在南京就是绝对的新闻。
正月十六出兵,二十五就杀到了庐州,这么快的行军速度,真是让整个南京百姓都觉得疯狂。尤其是正月以来,《明报》不断的报道流寇攻城略地的消息,导致南京民间出现了不小的恐慌。随着陈燮救援庐州的消息在《明报》上刊登出来后,恐慌情况渐渐的消除。
“陈思华率部克服巢县,流寇闻风而逃。”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州营收复无为州、庐江。”
因为这些消息的及时报道。南京民心安定,流贼渡江的担心全然消失。因为新闻的时效性,《明报》的销量居然在这个时间段又有小幅的增长。
读报栏现在是南京城里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每一期《明报》出来。一些读书人便出现在报栏跟前。背着手摇头晃脑的读报纸。
正月初十。新一期的《明报》刚刚印出来,早早的便有报童把新一期报纸钉在报栏上。生活艰难的读书人,总是会选择在这个地方看报纸。了解事实。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话有点扯淡,但是从侧面反应出来,读书人掌握了这个时代的舆论渠道。
对于大多数读书人而言,《明报》的存在,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还给了他们一个通过报纸挣钱养家的机会。读报员这个位置,虽然是暗中存在的职业,但确实是南京很热门的兼职。不过是闲暇的时候去读一下报纸,就是每个月一个银圆的收入,对于很多清贫的读书人而言,吸引力巨大。
穿着长衫的读书人往报栏前一站,十几二十个不识字的百姓就围上来,听书生读报之余,还有负责解释。
“流寇围困桐城,登州营星夜南下解救,打破巨寇张献忠自南下一来,攻无不克的势头。大家知道吧,张献忠自离开中都之后,从未失手。巢县、无为、庐江,这都是比较近的,大家都知道。这上面还有一张示意图,大家看看清楚,这就是桐城。这报纸上说了,流贼被迫分兵,一股逃亡大别山,一股往南,这是被登州营打怕了。啧啧啧,这个登州营真厉害,陈思华文武双全啊。正月十六出兵,至今不过二十来天,转战两千里,流贼闻风丧胆,闻风丧胆啊!”这位读报员,真是很买力气的在跟百姓解释。
南京城里的百姓,眼下都知道,不是陈燮来的快,指望本地的官兵,南京守不守的住都是个问题。为啥这么说呢?南京官兵三千人,在巢县不战而逃的事情,报纸上都说了。连带着史可法都被报纸损了几句。
老百姓想法简单,明报大家喜闻乐见的报纸,报纸上说啥,大家就信啥。过去的两年,陈燮的丰功伟绩在报纸上轰炸的大家耳朵都麻了。什么旅顺一战,阵斩建奴首级两万,什么建奴肆虐宣大,陈思华挥师直捣奴巢。
虽然报纸上没有明确的说陈燮是当代的岳飞,但是登州营秋毫无犯,各地百姓箪食壶浆之类的话,可是没少说。潜移默化之下,陈燮就是当今的岳飞,登州营就是当今的岳家军。谁要是说陈燮的坏话,谁就是秦桧。
所以登州营是王莽、藩镇之类的话,在民间是一点市场都没有的。
“哎,最近城外江北难民好多,官府都不让进城。出城讨生活好难咯。”
“我一个亲戚从无为州逃难到南京城,哎哟,听他讲哈,真是好惨。那些官兵看见难民就跑了,流寇来了,杀了好多人,祸害了好多女子,巢县城里都是血啊。”
“你不要乱讲话,等下被官差听到,抓你去打一顿,想出来还得破财。”
站在人群后面,柳如是安静的听着这些人的议论。两年多过去了,《明报》在她的手里,成为了南京乃至整个南直隶举足轻重的舆论阵地。每一次成功之后,柳如是都忍不住的去想那个人。思念如毒药,每次思念都是心痛。上一次郑妥娘去登州,柳如是就想跟着去的,最终还是忍住了。
“大明朝第一奇男子,他把报纸交到我手里,我一定替他看好这份产业。”心里如是想着,柳如是缓缓的转身,上了马车。两年多的报纸生涯,追求柳如是的文人不是没有,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打动她。见识了心目中天下第一的奇男子,还能看上别人么?
临江茶楼,上午**点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一群读书人在二楼临窗的雅间里,一边读明报,一边叹息摇头的议论纷纷。
“克咸,报纸上说的这,都是真的么?”一名白衣男子,笑着问孙临的时候,边上的方以智先开口道:“当然是真的,当是我们就在城头上,克咸缒城而下,亲眼见到了陈思华。”
孙临摇摇头,似乎想甩开什么东西,最后叹息道:“密之说的不错,在下自诩文武双全,站在陈思华面前,就像萤火比皓月。当是还傻乎乎的问他,为何不提友军的消息。结果陈思华跟看个傻子似得看着我,淡淡一笑没说话。”
啪,一名三十来岁的男子拍案而起道:“夏某平生最敬佩的就是岳王爷这样的英雄人物,陈思华的文采名满江南,不料还是个战场上的无敌英雄人物。”
之前问话的白衣男子,摇着手里的折扇,一派潇洒姿态道:“要不是江北大乱,陈某都想去拜访一下这个陈思华。”
“卧子兄,不如大家一起去登州看看,都说登州繁华不下南京,百姓生活富足。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我等一起去登州看看,陈思华是个何等人物,看他治下便知。”方以智站起来,抬手一指东北方向,鼓动大家一起走一趟。
陈子龙站起笑道:“你们去便去,不要拉上我。”夏允彝出言取笑道:“此番来南京,夏某最欢喜的便是结实了两位桐城风流人物,卧子最欢喜的事情,怕是为了明报那位红粉佳人。”
陈子龙摇摇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陈某确实有点不甘心。”
方以智笑道:“在下肯定是要去登州看看的,还有谁要同行?”孙克咸站起道:“同去,同去。”夏允彝也笑道:“算我一个。”一直没有怎么开口的一位青衫男子开口道:“徐某素来喜好兵法,也想去登州见识一二。”夏允彝指着好友徐孚远大笑道:“闇公兄,猜你会去。”
秦淮河边的一个名妓的住所,同样是一群读书人聚会商议事情。
“天如兄,彼不过一介武夫,一封信示好,就是天大的面子了。何必亲自走一趟?”
“维斗兄,陈思华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武将,还是名满秦淮的风流人物。明报出自起手。如此人物,嘿嘿,如能为我所用,不愁大事不成。”
一群文人你一言我一语,大有只要他们能执掌朝政,天下大事可平的意思。张溥在这群人中间,一直保持着微笑,相对安静的听着大家的议论。读书人喜欢在这种地方高谈阔论,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张溥心里很清楚,对陈燮的争取,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结果,写了信,人家不回,在南京折腾明报,还没干过。明报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突出了。相比之下,士林报就像一个小圈子,能影响的人很少。
“阮怀宁在城中广招勇士,嘿嘿,跳梁小丑……。”这句话出自杨廷枢之口,张溥心里暗暗一抽,正在密谋让周延儒回内阁,但是缺银子。张溥跟大家说起想去登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银子。结果开口被大家反对,只好暗暗的叹息一声。(未完待续。。)r1052
第三百二十五章舆论的作用
南京,正月以来一连串的坏消息,让这个安逸的城市神经变得紧张了起来。大街小巷,茶楼酒肆,谈论的话题都是流寇肆虐南直隶。
《明报》无疑是这个阶段最受关注的媒体,也是唯一的媒体。自打崇祯五年,陈燮办了《明报》,南直隶文坛在上一次的口水仗中落了下风之后,察觉到报纸的重要性。复社的主导张溥倡导之下,也办了一份《士林报》。
同样是报纸,《士林报》的重点跟《明报》相悖,发表的都是八股时文、议政的文章。这样的一份报纸,在崇祯六年春天出台,跟《明报》打擂台,结果可想而知。怎么说呢,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报纸,照猫画虎,自然是反类犬。
靠着一些文人的追捧,这份报纸倒也能生存下来,但是发行量就少的可怜了,一直在一千份左右摇摆。比较激进偏执的复社成员,有了一个议论朝政的阵地。大概就是这个结果了,对整个南京的舆情没有太大的影响,毕竟都是读书人自己关上门来玩耍。
《明报》的办报宗旨就是面向大众,报道一些时事新闻,八卦趣事,自然更受欢迎。不是谁都喜欢花钱去买看不懂的时政评论和八股时文来看的。
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这一点《士林报》被《明报》完爆。尤其是崇祯八年的正月以来,《明报》不断的为登州营鼓吹。为陈燮鼓吹。从登州出兵之日起,连续的报道登州营的行动日程。虽然消息相对于登州营的行动滞后了几天,但是在南京就是绝对的新闻。
正月十六出兵,二十五就杀到了庐州,这么快的行军速度,真是让整个南京百姓都觉得疯狂。尤其是正月以来,《明报》不断的报道流寇攻城略地的消息,导致南京民间出现了不小的恐慌。随着陈燮救援庐州的消息在《明报》上刊登出来后,恐慌情况渐渐的消除。
“陈思华率部克服巢县,流寇闻风而逃。”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州营收复无为州、庐江。”
因为这些消息的及时报道。南京民心安定,流贼渡江的担心全然消失。因为新闻的时效性,《明报》的销量居然在这个时间段又有小幅的增长。
读报栏现在是南京城里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每一期《明报》出来。一些读书人便出现在报栏跟前。背着手摇头晃脑的读报纸。
正月初十。新一期的《明报》刚刚印出来,早早的便有报童把新一期报纸钉在报栏上。生活艰难的读书人,总是会选择在这个地方看报纸。了解事实。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话有点扯淡,但是从侧面反应出来,读书人掌握了这个时代的舆论渠道。
对于大多数读书人而言,《明报》的存在,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还给了他们一个通过报纸挣钱养家的机会。读报员这个位置,虽然是暗中存在的职业,但确实是南京很热门的兼职。不过是闲暇的时候去读一下报纸,就是每个月一个银圆的收入,对于很多清贫的读书人而言,吸引力巨大。
穿着长衫的读书人往报栏前一站,十几二十个不识字的百姓就围上来,听书生读报之余,还有负责解释。
“流寇围困桐城,登州营星夜南下解救,打破巨寇张献忠自南下一来,攻无不克的势头。大家知道吧,张献忠自离开中都之后,从未失手。巢县、无为、庐江,这都是比较近的,大家都知道。这上面还有一张示意图,大家看看清楚,这就是桐城。这报纸上说了,流贼被迫分兵,一股逃亡大别山,一股往南,这是被登州营打怕了。啧啧啧,这个登州营真厉害,陈思华文武双全啊。正月十六出兵,至今不过二十来天,转战两千里,流贼闻风丧胆,闻风丧胆啊!”这位读报员,真是很买力气的在跟百姓解释。
南京城里的百姓,眼下都知道,不是陈燮来的快,指望本地的官兵,南京守不守的住都是个问题。为啥这么说呢?南京官兵三千人,在巢县不战而逃的事情,报纸上都说了。连带着史可法都被报纸损了几句。
老百姓想法简单,明报大家喜闻乐见的报纸,报纸上说啥,大家就信啥。过去的两年,陈燮的丰功伟绩在报纸上轰炸的大家耳朵都麻了。什么旅顺一战,阵斩建奴首级两万,什么建奴肆虐宣大,陈思华挥师直捣奴巢。
虽然报纸上没有明确的说陈燮是当代的岳飞,但是登州营秋毫无犯,各地百姓箪食壶浆之类的话,可是没少说。潜移默化之下,陈燮就是当今的岳飞,登州营就是当今的岳家军。谁要是说陈燮的坏话,谁就是秦桧。
所以登州营是王莽、藩镇之类的话,在民间是一点市场都没有的。
“哎,最近城外江北难民好多,官府都不让进城。出城讨生活好难咯。”
“我一个亲戚从无为州逃难到南京城,哎哟,听他讲哈,真是好惨。那些官兵看见难民就跑了,流寇来了,杀了好多人,祸害了好多女子,巢县城里都是血啊。”
“你不要乱讲话,等下被官差听到,抓你去打一顿,想出来还得破财。”
站在人群后面,柳如是安静的听着这些人的议论。两年多过去了,《明报》在她的手里,成为了南京乃至整个南直隶举足轻重的舆论阵地。每一次成功之后,柳如是都忍不住的去想那个人。思念如毒药,每次思念都是心痛。上一次郑妥娘去登州,柳如是就想跟着去的,最终还是忍住了。
“大明朝第一奇男子,他把报纸交到我手里,我一定替他看好这份产业。”心里如是想着,柳如是缓缓的转身,上了马车。两年多的报纸生涯,追求柳如是的文人不是没有,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打动她。见识了心目中天下第一的奇男子,还能看上别人么?
临江茶楼,上午**点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一群读书人在二楼临窗的雅间里,一边读明报,一边叹息摇头的议论纷纷。
“克咸,报纸上说的这,都是真的么?”一名白衣男子,笑着问孙临的时候,边上的方以智先开口道:“当然是真的,当是我们就在城头上,克咸缒城而下,亲眼见到了陈思华。”
孙临摇摇头,似乎想甩开什么东西,最后叹息道:“密之说的不错,在下自诩文武双全,站在陈思华面前,就像萤火比皓月。当是还傻乎乎的问他,为何不提友军的消息。结果陈思华跟看个傻子似得看着我,淡淡一笑没说话。”
啪,一名三十来岁的男子拍案而起道:“夏某平生最敬佩的就是岳王爷这样的英雄人物,陈思华的文采名满江南,不料还是个战场上的无敌英雄人物。”
之前问话的白衣男子,摇着手里的折扇,一派潇洒姿态道:“要不是江北大乱,陈某都想去拜访一下这个陈思华。”
“卧子兄,不如大家一起去登州看看,都说登州繁华不下南京,百姓生活富足。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我等一起去登州看看,陈思华是个何等人物,看他治下便知。”方以智站起来,抬手一指东北方向,鼓动大家一起走一趟。
陈子龙站起笑道:“你们去便去,不要拉上我。”夏允彝出言取笑道:“此番来南京,夏某最欢喜的便是结实了两位桐城风流人物,卧子最欢喜的事情,怕是为了明报那位红粉佳人。”
陈子龙摇摇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陈某确实有点不甘心。”
方以智笑道:“在下肯定是要去登州看看的,还有谁要同行?”孙克咸站起道:“同去,同去。”夏允彝也笑道:“算我一个。”一直没有怎么开口的一位青衫男子开口道:“徐某素来喜好兵法,也想去登州见识一二。”夏允彝指着好友徐孚远大笑道:“闇公兄,猜你会去。”
秦淮河边的一个名妓的住所,同样是一群读书人聚会商议事情。
“天如兄,彼不过一介武夫,一封信示好,就是天大的面子了。何必亲自走一趟?”
“维斗兄,陈思华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武将,还是名满秦淮的风流人物。明报出自起手。如此人物,嘿嘿,如能为我所用,不愁大事不成。”
一群文人你一言我一语,大有只要他们能执掌朝政,天下大事可平的意思。张溥在这群人中间,一直保持着微笑,相对安静的听着大家的议论。读书人喜欢在这种地方高谈阔论,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张溥心里很清楚,对陈燮的争取,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结果,写了信,人家不回,在南京折腾明报,还没干过。明报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突出了。相比之下,士林报就像一个小圈子,能影响的人很少。
“阮怀宁在城中广招勇士,嘿嘿,跳梁小丑……。”这句话出自杨廷枢之口,张溥心里暗暗一抽,正在密谋让周延儒回内阁,但是缺银子。张溥跟大家说起想去登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银子。结果开口被大家反对,只好暗暗的叹息一声。(未完待续。。)r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