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盖帘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入了夏,家里菜园中的菜便结出了许多,小葱、菠菜、韭菜、小白菜等最早下来的菜已经吃了些日子,如今茄子、芸豆、豇豆、角瓜、丝瓜也结出了累累的果实。
宁梁是个勤快的人,伺弄园子也用心,只看宁家大房的菜园子里为各种蔬菜搭的架子便能看出。用长度相差不多的三根细木棍搭在一处,距顶端一尺左右的地方用麻绳系好,还要在一排架子的上面横着放一根长木棍,将架子连接起来。
架子搭得整齐,长在上面的菜看着便格外养眼,那几架芸豆上面绿叶衬着紫色的小花,半尺多长的芸豆一条条地垂下,宁婉挎着篮子,从一处芸豆架一头走到另一头,便摘下了两大篮子,家里六个芸豆架都摘过一回,便装了满满两筐。
这时候的菜并不值钱,三家村里家家都种许多,除了自家吃的便都喂了猪鸡,倒省得打猪草了。本村自然无处可卖,马驿镇上价亦极低,就算送到了虎台县也不过四五斤一文。但是爹却不愿意闲着,因此每隔一日给望远楼送一次菜,虽然不挣多少钱,但也聊胜于无。
宁婉刚将菜篮子放下,罗双儿就拿着一个刚纳了一半的鞋底子进来了,见院子里摆的两筐菜就笑着说,“叔明天还要去虎台县吧?”
虽然是问话,但其实并没有问的意思,傍晚时分宁家采两筐菜自然是要明日一早送虎台镇的,整个三家村的人都知道的,不过是随意找个话头儿而已。
宁婉点点头笑道:“可不是?虽然卖不多少钱,一则是因为有十几斤鲜木耳要送去,再则就是家里的菜太多了,剩着也是白剩着,还有我爹也不愿意在家里闲着。”
“再不多也是钱哩,我们就是想卖也运不到虎台镇去。”罗双儿倒十分羡慕,“我们家的菜也多得很,连猪鸡都吃不完。”
“可不是?”宁婉应着,递给罗双儿一个小凳子,取了自己正做着的鞋帮与罗双在一处坐了,夏日天长,这时还很亮,大家便时常在屋外一起做针钱,又笑道:“我瞧着这些菜卖不出去也十分不甘心。”
罗双儿就笑,“老天爷也不知为什么,一年里一定要分四季,眼下园子里的菜多得大家都吃得够了,等到了冬天的时候想吃又吃不到。”
宁婉其实也一直在琢磨,因此一面做着针线一面道:“双儿嫂子,不如我们也像晒猫爪儿菜一般晒些干菜,到了冬天送到虎台镇上看看能不能卖出去?”
三家村人很少晒干菜,但是宁婉却在梦中见过几样干菜,不过她倒不知道这些干菜好不好卖,因为那些干菜是赵家庄子里送的,大家不过吃个稀奇。赵家冬日里也是吃鲜菜的,那是要在暖房里才能种出来的,她也想过自家种些鲜菜,但是眼下还不成。
只要是宁婉的提议罗双儿都是极赞成的,“那我们便都晒起来,就算卖不出去也没什么,原本就是家里的菜,又不用费钱。”
宁婉也下了决心,“如果不成就留着自家吃,总比一冬天只吃那几样菜要好。”
两人一拍即合,又做着针钱商量了些事,看着天色暗了罗双儿才回了家。
第二日早饭后,她抱了一捆高粱秸杆来了宁家。
宁婉一见就笑了,“这高梁秸杆家里还有许多,你何苦从家中带来?”
罗双就笑,“本来就跟着借光,哪里还要再占你们家的便宜?”原来各家的高粱秸杆正是烧火的好材料,秋收之后在地里晾晒些日子便都拖回家堆成大大的柴垛,平日烧火时抽些柴就可以用了。又见宁婉也要到柴堆去抱高粱秸杆,便喊住她道:“不如你先用我的,昨晚我和夏柱已经将高粱秸杆外的皮都剥去了,直接就能做盖帘了。”
宁婉细看罗双儿带来的高梁秸杆,都是靠近顶端的部分,又直又均匀的,早将外面干枯的高梁叶都摘了去,白净净的正合用,便也不与她客气,取了麻绳和大针,两人在一处做起盖帘。
盖帘是三家村里十分常见的物件,正是将高梁秸杆用麻绳连起来拼在一起的一个圆盘,可以做锅盖、放东西。现在宁婉和罗双就是要一起做很多盖帘,然后在盖帘上晒干菜。
做盖帘并不难,高梁杆外面有一层硬皮,里面是十分柔软的蕊,用针很容易穿过去,两道麻绳穿好后再拉紧就成了形,然后与第一排的高梁杆垂直再放一排,也用麻绳固定住,再用剪刀修成圆形,就成了家里日常用的盖帘,既轻便又实用。
两人正忙着,春玲走了进来,“我在院子里就看到你们俩做了许多盖帘,可是做什么用的?”
宁家三房的院子是相邻的,中间只隔着矮墙,春玲嫂子自然能看看到,因她这些日子与宁婉和罗双儿也走得近,便不避嫌疑过来问。
宁婉和罗双儿便都笑着将她们的打算说了,春玲一听也道:“我也跟你们一起做。”说着要回家抱秸杆,宁婉拦住,从自家抱了一大捆秸杆“先用着吧。”三人先将罗双儿带来的秸杆都做成了盖帘,接着又剥了许多新秸杆也做了盖帘。
晒猫爪儿菜的时候并没有用盖帘,因为猫爪儿菜是整根菜晒的,可是宁婉记得她先前吃过的豇豆干、芸豆干都是切成细丝的,还有茄子、角瓜、南瓜等自然也没有整个晒的道理,一定也要切片的。
三人便先在宁家摘了几篮子芸豆,洗净之后切成细丝放到盖帘上摆在院子里,说说笑笑之间就将盛着芸豆丝的盖帘摆满了一院子。看到了午时,春玲和罗双儿就回了家,三家又约好下午再去宁家二房,然后第二天去郭家。
正好这时节各家的菜都多得吃不完,洗洗切切晒晒的不过费些工夫,而在这农闲时候大家的工夫还不是大把的。
倒是宁梁第二日见了家里新编的盖帘,便又做了许多给宁婉,“以后再用就让爹来编。”
宁婉随手拿起来一个看,同样是盖帘,可是爹做的却不一样,高粱秸杆排得十分整齐,串起秸杆的麻绳织成一个个的菱形,又结实又赏心悦目,另外在盖帘的边缘又立起半寸多高的沿儿,正能防着拿盖帘时不小心斜了会将菜撒掉,不由得惊叹,“爹,你的手太巧了!”
爹只一笑,“我在家里闲着无事随手做的。”
宁婉倒又想起了一事,“爹,你的盖帘编得这样好,不好编些拿到虎台镇里,问问有没有人要。”
爹并不信,“这东西能有人买?”
“那是自然,”宁婉笑着说:“爹,你想不论是酒楼还是居家过日子的,不都要用盖帘?虎台镇的人不种高粱,自然没有高粱秸杆,也就无法编盖帘。”说完又补充了一句,“还有,能像爹编出这样好看的盖帘的人并不多!”
宁梁原对自己的这项本事半点也不放在心里,可听了幺女如此一说,便也有了些信心,“下次我去虎台镇时便带上几十个,就算没有人买,就送望远楼掌柜的,他一向很照顾我们家。”
宁婉便也笑,爹总脱不了乡下人的老实和不自信,其实她还从没见过比爹编出来的还好的盖帘呢,两个三个的卖一文钱,一定会有人买。
因听了幺女的话,宁梁这些日子便用心编起盖帘来,这东西着实简单,他又用心,一个个盖帘做得齐整异常,大的中的小的,排在一处似乎是用模子做成的一般。因秸杆很轻,用小毛驴驮着的时候便高高地耸了起来。
到了晚上爹回来时异常兴奋,“一百个盖帘,望远楼的掌柜都留下了,三个一文钱,总共给我三十三文钱!”
其实三十多文钱现在对宁家并不算多了,可是宁梁却再没有想到他随便用家里到处都是的高梁秸杆编的盖帘竟也能换了钱,自然格外开心。
宁婉见爹如此高兴便更替他喜悦,笑道:“做盖帘得的钱都是爹自己的,就不算我们生意里吧,爹拿着随意用,给娘买些东西也好。”
爹却将钱都塞进宁婉手中,“都是我们家铺子的生意,自然应该记在账上。”
娘虽然躺下了,但却没睡,隔着窗子说:“我和你爹分的月钱还没用呢,还是记在铺子里的账上吧。”
宁婉接了笑,“我们家就这样把劲儿都往一处使,日子一定还能过得更好。”
此后宁梁每闲下来就在家里编盖帘,,隔些日子送到虎台县去,这东西虽不值钱,但胜在没有成本,又是各处常用的,先是熟悉的酒楼卖了一批,然后又送到杂货铺子,每去一次带上二三百的盖帘总能有百十个钱进账。
直到将家里能用来编盖帘的高梁秸杆都用光了,宁梁才停了手,又道:“今年的高梁秸杆下来的时候,我先把能编盖帘的都留下来,其余的再烧火用。”
入了夏,家里菜园中的菜便结出了许多,小葱、菠菜、韭菜、小白菜等最早下来的菜已经吃了些日子,如今茄子、芸豆、豇豆、角瓜、丝瓜也结出了累累的果实。
宁梁是个勤快的人,伺弄园子也用心,只看宁家大房的菜园子里为各种蔬菜搭的架子便能看出。用长度相差不多的三根细木棍搭在一处,距顶端一尺左右的地方用麻绳系好,还要在一排架子的上面横着放一根长木棍,将架子连接起来。
架子搭得整齐,长在上面的菜看着便格外养眼,那几架芸豆上面绿叶衬着紫色的小花,半尺多长的芸豆一条条地垂下,宁婉挎着篮子,从一处芸豆架一头走到另一头,便摘下了两大篮子,家里六个芸豆架都摘过一回,便装了满满两筐。
这时候的菜并不值钱,三家村里家家都种许多,除了自家吃的便都喂了猪鸡,倒省得打猪草了。本村自然无处可卖,马驿镇上价亦极低,就算送到了虎台县也不过四五斤一文。但是爹却不愿意闲着,因此每隔一日给望远楼送一次菜,虽然不挣多少钱,但也聊胜于无。
宁婉刚将菜篮子放下,罗双儿就拿着一个刚纳了一半的鞋底子进来了,见院子里摆的两筐菜就笑着说,“叔明天还要去虎台县吧?”
虽然是问话,但其实并没有问的意思,傍晚时分宁家采两筐菜自然是要明日一早送虎台镇的,整个三家村的人都知道的,不过是随意找个话头儿而已。
宁婉点点头笑道:“可不是?虽然卖不多少钱,一则是因为有十几斤鲜木耳要送去,再则就是家里的菜太多了,剩着也是白剩着,还有我爹也不愿意在家里闲着。”
“再不多也是钱哩,我们就是想卖也运不到虎台镇去。”罗双儿倒十分羡慕,“我们家的菜也多得很,连猪鸡都吃不完。”
“可不是?”宁婉应着,递给罗双儿一个小凳子,取了自己正做着的鞋帮与罗双在一处坐了,夏日天长,这时还很亮,大家便时常在屋外一起做针钱,又笑道:“我瞧着这些菜卖不出去也十分不甘心。”
罗双儿就笑,“老天爷也不知为什么,一年里一定要分四季,眼下园子里的菜多得大家都吃得够了,等到了冬天的时候想吃又吃不到。”
宁婉其实也一直在琢磨,因此一面做着针线一面道:“双儿嫂子,不如我们也像晒猫爪儿菜一般晒些干菜,到了冬天送到虎台镇上看看能不能卖出去?”
三家村人很少晒干菜,但是宁婉却在梦中见过几样干菜,不过她倒不知道这些干菜好不好卖,因为那些干菜是赵家庄子里送的,大家不过吃个稀奇。赵家冬日里也是吃鲜菜的,那是要在暖房里才能种出来的,她也想过自家种些鲜菜,但是眼下还不成。
只要是宁婉的提议罗双儿都是极赞成的,“那我们便都晒起来,就算卖不出去也没什么,原本就是家里的菜,又不用费钱。”
宁婉也下了决心,“如果不成就留着自家吃,总比一冬天只吃那几样菜要好。”
两人一拍即合,又做着针钱商量了些事,看着天色暗了罗双儿才回了家。
第二日早饭后,她抱了一捆高粱秸杆来了宁家。
宁婉一见就笑了,“这高梁秸杆家里还有许多,你何苦从家中带来?”
罗双就笑,“本来就跟着借光,哪里还要再占你们家的便宜?”原来各家的高粱秸杆正是烧火的好材料,秋收之后在地里晾晒些日子便都拖回家堆成大大的柴垛,平日烧火时抽些柴就可以用了。又见宁婉也要到柴堆去抱高粱秸杆,便喊住她道:“不如你先用我的,昨晚我和夏柱已经将高粱秸杆外的皮都剥去了,直接就能做盖帘了。”
宁婉细看罗双儿带来的高梁秸杆,都是靠近顶端的部分,又直又均匀的,早将外面干枯的高梁叶都摘了去,白净净的正合用,便也不与她客气,取了麻绳和大针,两人在一处做起盖帘。
盖帘是三家村里十分常见的物件,正是将高梁秸杆用麻绳连起来拼在一起的一个圆盘,可以做锅盖、放东西。现在宁婉和罗双就是要一起做很多盖帘,然后在盖帘上晒干菜。
做盖帘并不难,高梁杆外面有一层硬皮,里面是十分柔软的蕊,用针很容易穿过去,两道麻绳穿好后再拉紧就成了形,然后与第一排的高梁杆垂直再放一排,也用麻绳固定住,再用剪刀修成圆形,就成了家里日常用的盖帘,既轻便又实用。
两人正忙着,春玲走了进来,“我在院子里就看到你们俩做了许多盖帘,可是做什么用的?”
宁家三房的院子是相邻的,中间只隔着矮墙,春玲嫂子自然能看看到,因她这些日子与宁婉和罗双儿也走得近,便不避嫌疑过来问。
宁婉和罗双儿便都笑着将她们的打算说了,春玲一听也道:“我也跟你们一起做。”说着要回家抱秸杆,宁婉拦住,从自家抱了一大捆秸杆“先用着吧。”三人先将罗双儿带来的秸杆都做成了盖帘,接着又剥了许多新秸杆也做了盖帘。
晒猫爪儿菜的时候并没有用盖帘,因为猫爪儿菜是整根菜晒的,可是宁婉记得她先前吃过的豇豆干、芸豆干都是切成细丝的,还有茄子、角瓜、南瓜等自然也没有整个晒的道理,一定也要切片的。
三人便先在宁家摘了几篮子芸豆,洗净之后切成细丝放到盖帘上摆在院子里,说说笑笑之间就将盛着芸豆丝的盖帘摆满了一院子。看到了午时,春玲和罗双儿就回了家,三家又约好下午再去宁家二房,然后第二天去郭家。
正好这时节各家的菜都多得吃不完,洗洗切切晒晒的不过费些工夫,而在这农闲时候大家的工夫还不是大把的。
倒是宁梁第二日见了家里新编的盖帘,便又做了许多给宁婉,“以后再用就让爹来编。”
宁婉随手拿起来一个看,同样是盖帘,可是爹做的却不一样,高粱秸杆排得十分整齐,串起秸杆的麻绳织成一个个的菱形,又结实又赏心悦目,另外在盖帘的边缘又立起半寸多高的沿儿,正能防着拿盖帘时不小心斜了会将菜撒掉,不由得惊叹,“爹,你的手太巧了!”
爹只一笑,“我在家里闲着无事随手做的。”
宁婉倒又想起了一事,“爹,你的盖帘编得这样好,不好编些拿到虎台镇里,问问有没有人要。”
爹并不信,“这东西能有人买?”
“那是自然,”宁婉笑着说:“爹,你想不论是酒楼还是居家过日子的,不都要用盖帘?虎台镇的人不种高粱,自然没有高粱秸杆,也就无法编盖帘。”说完又补充了一句,“还有,能像爹编出这样好看的盖帘的人并不多!”
宁梁原对自己的这项本事半点也不放在心里,可听了幺女如此一说,便也有了些信心,“下次我去虎台镇时便带上几十个,就算没有人买,就送望远楼掌柜的,他一向很照顾我们家。”
宁婉便也笑,爹总脱不了乡下人的老实和不自信,其实她还从没见过比爹编出来的还好的盖帘呢,两个三个的卖一文钱,一定会有人买。
因听了幺女的话,宁梁这些日子便用心编起盖帘来,这东西着实简单,他又用心,一个个盖帘做得齐整异常,大的中的小的,排在一处似乎是用模子做成的一般。因秸杆很轻,用小毛驴驮着的时候便高高地耸了起来。
到了晚上爹回来时异常兴奋,“一百个盖帘,望远楼的掌柜都留下了,三个一文钱,总共给我三十三文钱!”
其实三十多文钱现在对宁家并不算多了,可是宁梁却再没有想到他随便用家里到处都是的高梁秸杆编的盖帘竟也能换了钱,自然格外开心。
宁婉见爹如此高兴便更替他喜悦,笑道:“做盖帘得的钱都是爹自己的,就不算我们生意里吧,爹拿着随意用,给娘买些东西也好。”
爹却将钱都塞进宁婉手中,“都是我们家铺子的生意,自然应该记在账上。”
娘虽然躺下了,但却没睡,隔着窗子说:“我和你爹分的月钱还没用呢,还是记在铺子里的账上吧。”
宁婉接了笑,“我们家就这样把劲儿都往一处使,日子一定还能过得更好。”
此后宁梁每闲下来就在家里编盖帘,,隔些日子送到虎台县去,这东西虽不值钱,但胜在没有成本,又是各处常用的,先是熟悉的酒楼卖了一批,然后又送到杂货铺子,每去一次带上二三百的盖帘总能有百十个钱进账。
直到将家里能用来编盖帘的高梁秸杆都用光了,宁梁才停了手,又道:“今年的高梁秸杆下来的时候,我先把能编盖帘的都留下来,其余的再烧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