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361章 中华帝国辉煌15年和意大利的倒戈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祝大象端午节快乐!】
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再次超过美国夺回世界第一位。古老的东方帝国自1炖年被美国超过之后,时隔十五年重新夺回这个位置,实在令人振奋不已。
不过,经济总量和工业能力是两个概念。至少当前的丰华帝国经济总量虽然夺回世界第一位,但是整体工业能力还不如美国和德国,屈居世界第三位。
中华帝国的工业化进程虽然非常快,但跟欧美几十年上百年的工业积累相比较,中华帝国的工业积累时间太短。就好比赛跑一样,欧美拳手跑得虽然慢,但是已经跑了很远的距离了,中华帝国的拳手跑得虽然快,但是从起点出发,想要追上前面的欧美拳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行。
1910年财年,中华帝国国会上发布了全球各国的工业实力估测数据的白皮书,作为评估中华帝国的整体实力的参考标准,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工作制定比照对象。
白皮书主要参照欧美各国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以及中华帝国在特别渠道获得的情报作为辅助制定的。
美国,依然是全球工业生产总值最强大的国家。1909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为130.14亿美元,德国为92.19亿美元,中华帝国为88.56亿美元,英国为77.23亿美元,法国为45.32亿美元,俄国为21.22亿美元,意大利为10.17亿美元,〖日〗本为9.86亿美元。
其中,中华帝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最快,从1900年开始,平均每年都以20%的速度猛增。这得益于中华帝国的国内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及对高科技技术的大量实践应用所致,当然中华帝国发动对外殖民掠夺战争也是一剂强心剂,作用不可估量。
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原因是英国在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英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只有1905年的工业水平,倒退了五年。
另外发展迅速的就是〖日〗本。尽管〖日〗本遭到中华帝国的军事重创,其当时的经济已经崩溃。不过,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对抗,导致美国大力扶植〖日〗本经济,使得〖日〗本在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极快。
不过,〖日〗本资源匮乏,又没有海外殖民地原材料来源和商品倾销市场,加上中华帝国的工业实力强劲增长,对〖日〗本工业的挤压力巨大,因此造成〖日〗本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总值并不高。当然,〖日〗本的9.86亿美元工业生产总值在中华帝国眼里算不得什么,但在〖日〗本人的眼里,这个成就是巨大的。
作为衡量一个工业固家工业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依然是钢铁和煤炭的年产量,中华帝国的白皮书中同样公布了1909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钢铁和煤炭产量。
1909年全年度,美国钢铁总产量2651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中华帝国钢铁总产量253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位。德国以137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后面的为英国648万吨,沙俄344万吨法国341万吨意大利122万吨,奥匈帝国46万吨,〖日〗本16万吨。
煤炭产量方面,美国依然位居第一位,6.2亿吨。
中华帝国以5.4亿吨位居第二位。德国为3.3亿吨位居第三。后面的是法国2.3亿吨,英国1.7亿吨,俄国1引乙吨。
从1907年开始,由于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从陆地上的车辆,到海洋里的战舰,再到空中的飞机,石油化工产品的大规模使用,刺激了石油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于是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标准的新一代的工业强国标准出台了。
中华帝国的工业强国指标中,石油产量也纳入标准当中。
1909年,美国原油产量1亿桶,位居世界第一,俄国原油产量3000万桶,位居第二,英国(殖民地)原油产量900万桶,位居第三,其他为法国110万桶,波斯90万桶,其他国家低于5万桶。
美国、俄国和英国作为石油生产大国,他们的石油主要用于出口。其中,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每年进口4000万桶原油,主要来自美国。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实际上,中华帝国是在掠夺美国石油,因为中华帝国从美国进口的石油全部来自中华帝国在美国圈地后建立的中资石油公司,而中华帝国国内虽然也探明了一些石油大储量区,但是探明后全部封存,帝国政府未批准开采,只允许建立相关的石油化工工厂。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因为中华帝国国内的石油储量不多,可以说在世界上属于贫油国。而且石油埋藏深,不易开采,自行开采的成本远远高于在国外开采的成本。
另外,中华帝国连续两次在美国圈地卖石油,导致美国国内大量涌现石油开采公司,造成美国石油开采泛滥,原油的价格非常低。而中华帝国在美国保留了十二个大型油田的开采权没有出售,自行开采成本低,石油源源不断输往〖中〗国,所以国内没有必要开采本就不富裕的石油资源。当然,现在石油应用还不广泛,还没有达到取代煤炭的主导地位,因此就更没有必要了。
自1901年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登基后,中华帝国正式宣布成立。这个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统一的最后完成。统一后的〖中〗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原因是: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消除,统一〖中〗央集权,赶走了外国势力,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俄国、〖日〗本、
英国攫取的几十亿战争赔款和从美国“抢劫”来的巨额石油资金所得,用于发展国内轻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国内六大工业基地的陆续建立完成,构成了重工业、轻工业的综合发展基地:国家铁路、公路网的打造完成,形成强大的工业运输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中华帝国的产业〖革〗命较晚,易于接受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华帝国在皇帝王辰浩的英明指导下以美国资源业模式和德国科技工业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中华帝国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因此,19世纪最后五年,中华帝国快速完成产业〖革〗命后,到二十世纪前十年里中华帝国的资本主义工业跳跃式地发展起来。1895‘
1910年间,钢产量由不到1万吨增加到2530万吨:煤产量由310万吨增加到5.4亿吨:铁路线由约100公里增到42万公里。冶金锻造业、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电气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矿石开采业、纺织生产业都有迅速的发展。20世纪初,中华帝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三位。
中华帝国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1906年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1895年,中华帝国有1个垄断集团(王辰浩的北洋重工集团),1900年增加到20个(王辰浩登基后为了笼络部下将一部分北洋集团产业分给心腹手下人经营),1905年约有1250。个,1910年已达6600个。垄断组织控制了工业生产形成中华帝国径济生活的基础。20世纪初直隶煤炭公司垄断了全国煤产量的一半:帝国钢铁集团(直隶钢铁公司)控制了〖中〗国全部99%的钢铁生产工业:在军事工业方面,北洋兵器重工占据统治地位。在化学、电器、光学和精密仪器等新工业部门,从一开始就由垄断企业经营。随着工业垄断组织的发展,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北京40家银行控制了全国资本的83%。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形成了金融资本。例如,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中华银行(美洲银行)拥有资本42亿龙币控制着14200多家工业企业。中华帝国垄断资本的形成,标志着它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不过,中华帝国拥有63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海外领地,拥有4.32亿人口,有着强大国内市场,暂时还不需要对外扩张。
中华帝国很冷静的闷头发展经济,王辰浩就等着欧洲爆发世界大战,那时就是中华帝国快速夺取世界经济中心的时机。
显然,中华帝国对欧美的外交政策加速了欧洲爆发大战的速度。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出现,使得自维也纳和会以来的欧洲均势时代已正式经寿终正寝,一个新的结盟时代降临了。表面上,这种变化似半也是走向一种平衡,而实际上国际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险的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堕入深渊。
1905到1910年的国际关系很有那么一点惊心动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机都种下猜疑和怨恨的种子,使的战争逾发可能。
在北非爆发了两个摩洛哥危机,每次都表现出德国统治者的大胆敢为,而谋划…不足的特点。德国每次都是旨在威胁和打击法国,而得到英国和俄国支持的法国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两次危机中尽管德国一再兵戎相向、杀机必露,第二次危机中德国海军直接示威,然而这都被法国顶了回去,这在俾斯麦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英国表现出与德国不惜一战的态度,这促使德国上下对英国的恼怒达到了极点。德皇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候所说的“大多数德国人都反对英国人。”在这时看来已经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略显保守了。而英国也不在把德国仅仅当成是假想敌,而是真正的敌人来认真对付。1906
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军事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对德作战的合作可能,同时,德国总参谋部也在制定大名鼎鼎的施里芬计划。
可以说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已经都在准备应对双方爆发大战的可能,但是双方都没有意识到,一旦两大军事集团爆发大战,规模和时间都远超他们的想象。英国的军事家们认为欧洲重新洗牌所需的战争时间半年就够了,而德国的军事家们也对此赞同,也认为最多不会超过一年时间,德国就会把法国打趴下迫使法国再次割地赔款。
双方都认为同盟国和协约国这样军备竞赛下去,未来十年肯定得爆发大战,但是同样他们也没有预料到双方大战的时候已经临近了。
20世纪初,欧洲大陆到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列强之间以及列强与殖民地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斗争愈演愈烈。
巴尔干地区,重重矛盾在这里汇聚着、斗争着,一点火星就足以引爆。
偏偏中华帝国的皇帝王辰浩对这类事情乐此不疲到处煽风点火,给列强们之间制造矛盾。王辰浩不敢肯定一次世界失战还将凹旧年爆发,但他可以制造条件让一战爆发。因此王辰浩带领下的中华帝国政府分别在苏伊士运河、巴尔干半岛、北非摩洛哥地区给欧洲列强们埋下了炸弹,至于哪颗炸华先爆炸,王辰浩也不敢肯定但他会尽力去创造条件。
王辰浩很清楚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有着重大利益之争,它们干预这场战争又成为必然。对战争的干预必将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王辰浩也就顺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上了导火线。
早在1907年,萨洛尼卡成为青年土耳其党人活动的中心,统一进步协会积极在马其顿各地建立支部特别注意在当地驻军的青年军官中发展组织,并着手在农村建立游击队。同年12月底里扎派的统一进步协会、萨巴赫丁亲王的个人主动和地方分权联盟、亚美尼亚的达什纳克会等组织的代表在巴黎举行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各种手段,以根本改变现存制度,建立议会制。
在他们的背后,除了有英法俄三国的影子之外,中华帝国首次参与其中。
原来,中华帝国为了获得土耳其帝国控制的科威特、伊拉克产油区,多次要求土耳其政府允许中华帝国租借科威特和伊拉克附近海湾地区的港口,但是每次都被士耳其帝国婉拒。
因此,中华帝国对土耳其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非常的不满。出口给希腊海军最先进的战列舰,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表达对土耳其帝国的不满。
但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始终没有像个听话的孩子那样听从中华帝国的摆布,于是中华帝国决定扶植新的土耳其政权,以便达到占据科威特和伊拉克的战略目的。
当然,中华帝国是看中了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巨大石油资源。尤其是科威特地区,位于海湾石油区的最低点,所有石油都往那里流淌,只要中东的石油还剩下一滴,那也是在科威特。
随着全球石油的需求的不断提升,中美关系不断下滑,美国对中华帝国在美国的石油公司监管很紧,而且因为对华贸易逆差而建立对华贸易壁垒,加征200%关税。中美贸易大战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石油,为了在战争期间不被美国掐断石油供应,中华帝国决定控制中东海湾地区的丰富石油。而波斯帝国被俄国灭了,中华帝国暂时不想跟俄国冲突,因此欺负土耳其就成为了必要。
在中华帝国的秘密支持下,1908年7月3日,统一进步协会雷斯内组织的负责人尼亚齐贝伊少校率部550人上山,首先以“〖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为号召,宣布反对苏丹政府及外国瓜分阴谋。几天后,已转入地下活动的恩维尔帕夏得到中华帝国大批武器装备和经费的支持,亦宣布起义。
起义迅速席卷驻马其顿的第3军团和第2军团许多单位,不久统一进步协会就成了整个马其顿地区的真正主人。
7月20日摩拿斯提的穆斯林居民举行起义:23日起义军开进萨洛尼卡,宣布恢复1876年宪法,并通电苏丹,限期恢复宪法,否则将进军伊斯坦布尔。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大势已去被迫于24日宣布恢复宪法重开国会。
〖革〗命取得的初步胜利给人民带来了很大希望。但是,青年土耳其党人认为〖革〗命目的已经达到,满足于政府“监督者”的地位。苏丹及其政府安然无恙,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青年土耳其党人在〖革〗命后制定的纲领,只提出捍卫立宪政体、扩大议会权利、限制苏丹特权、全体奥斯曼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政治要求,以及发展商业、工业、农业的经济要求,对于〖革〗命面临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斗争任务提不出切实可行的纲领。
在1908年10月初,奥地利政府宣布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州,进一步动摇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威望。国内的封建宗教买办势力活动越加猖狂。萨巴赫丁的〖自〗由党和穆斯林同盟结成反对统一进步协会的政治联盟,导致1909年4月13日的反〖革〗命事件。
4月13日凌晨效忠于苏丹的首都第一军团的部分士兵发动叛乱。他们向议会所在地圣索非亚〖广〗场集中1沿途有不少宗教学者和学生加入。
叛乱者要求驱逐议长,取缔统一进步协会。
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即满足叛乱者的要求撤换首相,并责令各省总督保护教法。
萨洛尼卡的统一进步协会立即向中华帝国求援。
20日,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海军陆战队以保护在土耳其境内的〖中〗国国民为由,出动一个陆战旅登陆土耳其本土,并同马赫穆德,塞夫凯特帕夏统率的部队组成“行动军”于4月23日抵达伊斯坦布尔。
在中华帝国陆战旅的帮助下,青年〖革〗命军于26日控制了全城〖镇〗压了叛乱。
4月27日,青年土耳其党人通过议会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赖希德为苏丹,是为穆罕默德五世。
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标志着土耳其〖革〗命的结束。从此,青年土耳其党人开始执政,并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政策,致使〖革〗命半途而废。
中华帝国作为有功之臣,重启跟土耳其政府谈判租借科威特地区,并购买伊拉克地区的所有石油开采权事宜。由于土耳其政府动荡不安,如果没有中华帝国的支持,青年派根本立不住脚,而且奥匈帝国不断蚕食土耳其领土,巴尔干国家、意大利和俄国等国家也对土耳其虎视眈眈,同时,土耳其经济不景气,新政府需要一笔巨款维持国家生存,于是穆罕默德五世鼻终签署了中土《科威特租借条约》和中土《伊拉克区石油开采条约》。
1910年6月3日,中华帝国以2000万龙币租借科威特99年的权利,并获得伊拉克地区的所有地下石油的开采权。科威特地区作为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需征得中华帝国政府同意,中华帝国在租界区内可以驻扎不超过3000人的军警,租借区内按照中华帝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实施,土耳其人需要无条件遵守。
这样,中华帝国成功的获得了整个科威特,此后在科威特湾修建海军基地,控制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开采和运输。同时,伊拉克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尽归中华帝国所有,大量中华帝国的石油公司再次开采,将原油源源不断的运往国内。此后,中华帝国并不用担心石油资源被美国控制住,同美国的政治谈判又多了一个筹码。
1910年,中华帝国为希腊海军建造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超神弓型战列舰的消息传到巴尔干半岛后,终于导致该地区的力量失去了平衡,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奥斯曼帝国控制和压制。
本来,中华帝国为希腊海军建造的超神弓型战列舰还得两年后才能服役希腊海军,眼前希腊海军还不是土耳其海军的对手。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土耳其国内爆发了〖革〗命,新的土耳其政府控制力不稳,军心浮动。
于是,土耳其帝国的动荡不安,给了巴尔干同盟机会。几个国家秘密磋商之后,决定对土耳其帝国宣战。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个半岛,饱经了历史上天数次战争创伤。20世纪初期,起源于亚洲西部的奥斯曼帝国仍控制着东南欧地区巴尔干国家的大片领土400年来一直顽强斗争的阿尔巴尼亚人民还没有取得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
希腊族人民在马其顿、色雷斯一带还受着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压迫和宗教迫害。
1911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门的内哥罗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并决定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发动对土战争。但欧洲列强不甘心巴尔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各自怀着侵略扩张的野心进行干涉。
1911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奥斯曼帝国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给予各民族以自治权。
奥斯曼帝国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
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吧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奥斯曼帝国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三个集团军)对付奥斯曼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奥斯曼帝国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奥斯曼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集团军击退上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娄军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军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四军被击溃。土军仓促退却。
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宥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
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国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奥斯曼帝国覆灭。
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1年12月,奥斯曼帝国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2年1月23日,奥斯曼帝国发生政变,新政府(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奥斯曼帝国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吧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1912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奥斯曼帝国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
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2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
日,保军被迫撤退。
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未遇什么抵抗。21日奥斯曼帝国撕毁《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凹日宣告投降。根据1912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2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像扎进奥地利身边的一根刺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1912年夏季,奥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国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来抑制塞尔维亚。可是德国和意大利拒绝采取行动。这些都成了加剧了地区矛盾。
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吧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为帝国主义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提供了可乘之机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埋下了导火线。
巴尔干战争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军备竞赛,大量征集兵员,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式兵器,军费大幅度增加。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亿马克。两大军事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制定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总参谋长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中华帝国在巴尔干战争当中,一直严守中立,位于塞浦路斯的海军基地成为向巴尔干战争各国出口军火的集散地,中华帝国在巴尔干战争中向交战双方都出口武器装备,大发战争财。
发生在巴尔干的两次冲突,使本就紧张的局势更为恶化,也使得早以躁动不安的巴尔干火药桶名副其实。1908年奥匈帝国认为土耳其爆发的〖革〗命是一个机会,乘机吞并了波斯为亚和黑塞哥为那。这就引起了视这两地为己土的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身后的俄国的强烈不满。沙皇政府以战争相迫。但在这个问题上柏林和维也纳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德国向俄国递交了一分态度极其强硬的声明表示对奥匈的支持,同日奥匈帝国部分军队进入“紧急状态”最终俄国退缩了。这个结果不仅使得塞尔维亚怒火中烧,沙皇政府也发誓不再受辱。
协约国此时的军费开支远远不如同盟国,俄国和英国尽皆被中华帝国重创,短时间内缓不过气来,法国根本没法跟德国抗衡,因此协约国只能采取阴险的手段,那就是离间和瓦解同盟国集团。
由于德奥是铁杆关系,协约国没法离间,只好拿意大利开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北非的争夺日趋尖锐。
意大利企图夺取土属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今属利比亚),作为在北非扩张的前进基地。
意大利的意图早在几年前就被协约国猜到,当时意大利和俄国达成秘密协议,双方在土耳其问题上有着共识。意大利支持俄国在波斯湾和黑海的势力,而俄国则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扩张。
英法俄三国协约于是在这个问题上决定给意大利一些好处,让意大利攻击土耳其。因为土耳其跟德国走的很近,协约国希望双方内斗,以断了土耳其加入同盟国的念头。同时,给意大利好处,也是希望意大利能够加入协约国一方,至少也可以在两大军事集团作战时保持中立。
于是英法俄三国政府照会意大利,表达了他们的态度。意大利人向来是有奶便是娘,为了眼前的利益,于是跟英法俄达成了《马赛秘密协议》,首次承诺如果同盟国非正义侵略协约国一方,则意大利不会参战。
英法俄对此大为高兴,这表明他们的离间计划成功了。有了意大利的这个承诺之后,协约国的力量虽然没有增加,但是同盟国的力量却是被削弱了。
北非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是一片荒漠,经济价值有限,但战略地位重要。它与西西里岛对峙,可控制地中海中部较狭窄的海面。
旧1年在瓜分奥斯曼帝国波尔泰政府占有北非领地的过程中,阿尔及利亚(法国于1830年开始侵略逐步使之沦为殖民地)和突尼斯(1881年)成为法国的保护领地,因此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名义上的属地也归西方殖民者所有,法国准备以此为由兼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两省。这一企图遭到欧洲列强,特别是早就想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意大利的反对。为此意大利积极进行政治外交活动,与各列强达成协议和默契(于德奥两国结成三国同盟),承认了意大利在北非的利益。为了作好吞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两省的准备,意大利在1880年至1909年期间,不断向两地移民和派遣商人,购买土地,积极扩充势力:派海军军官换上渔民的衣服,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亚沿海捕捞海棉为名,进行海岸测量:指使意大利天主教神甫以传教为名,深入内地收集情报。
意大利吸取1896年在埃塞俄比亚惨败的教训,不断窥测选择时机。
1909年9月,意大利利用动荡的国际局势和土耳其的严重困难,决定向的黎波里塔尼亚派遣海军舰队,并对土提出领土要求。遭拒绝后于28日以当地意大利人受到伤害为由发出最后通牒,29日对土宣战,从海上炮击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地,战争爆发。
驻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土军仅有1个师约7000人,意大利则动员军队9万人,并以海军对土实施封锁,阻止其增调援军。29--30
日,意海军炮击土耳其伊庇鲁斯地区海岸城市普雷韦扎(今属希腊),并击沉土鱼雷艇数艘。三天后海军登陆部队炮击并占领的黎波里和图卜鲁格。
11日,意军(约3.5万人,72门火炮,由c卡内瓦指挥)进驻的黎波里,并在胡姆斯、德尔纳和班加西登陆,至月底占领利比亚重要滨海城市,但遭到阿拉伯部落军队和来自埃及、突尼斯等地阿拉伯志愿军有力抵抗,向腹地的进攻进展迟缓。
1910年5月,意军(10万人,飞机35架、飞艇9艘)发动大规模进攻,海军占领佐泽卡尼索斯群岛。
10月,土耳其国内政局不稳,加之巴尔干战争爆发,被迫求和。
18日,双方签订《洛桑条约》,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土耳其放弃对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主权,恢复两地的旧称利比亚,并承认意大利继续占有佐泽卡尼索斯群岛。
由于当年意大利加入同盟国的原因便是跟法国在的黎波里殖民地冲突,如今意大利真正实现了占领该地区,法国也表示支持,双方的矛盾顿时消除。英国也很大方,表示不会追究意大利参与八国联军侵英战争一事,并愿意将意属索马里归还给意大利。这样一来,意大利跟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便烟消云散。反过来,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根本挡不住英国海军和法国海军的威胁,指望德国海军和奥匈帝国海军是不可能的,于是意大利政府就此开始倒向协约国一方。
【祝大象端午节快乐!】
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再次超过美国夺回世界第一位。古老的东方帝国自1炖年被美国超过之后,时隔十五年重新夺回这个位置,实在令人振奋不已。
不过,经济总量和工业能力是两个概念。至少当前的丰华帝国经济总量虽然夺回世界第一位,但是整体工业能力还不如美国和德国,屈居世界第三位。
中华帝国的工业化进程虽然非常快,但跟欧美几十年上百年的工业积累相比较,中华帝国的工业积累时间太短。就好比赛跑一样,欧美拳手跑得虽然慢,但是已经跑了很远的距离了,中华帝国的拳手跑得虽然快,但是从起点出发,想要追上前面的欧美拳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行。
1910年财年,中华帝国国会上发布了全球各国的工业实力估测数据的白皮书,作为评估中华帝国的整体实力的参考标准,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工作制定比照对象。
白皮书主要参照欧美各国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以及中华帝国在特别渠道获得的情报作为辅助制定的。
美国,依然是全球工业生产总值最强大的国家。1909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为130.14亿美元,德国为92.19亿美元,中华帝国为88.56亿美元,英国为77.23亿美元,法国为45.32亿美元,俄国为21.22亿美元,意大利为10.17亿美元,〖日〗本为9.86亿美元。
其中,中华帝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最快,从1900年开始,平均每年都以20%的速度猛增。这得益于中华帝国的国内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及对高科技技术的大量实践应用所致,当然中华帝国发动对外殖民掠夺战争也是一剂强心剂,作用不可估量。
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原因是英国在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英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只有1905年的工业水平,倒退了五年。
另外发展迅速的就是〖日〗本。尽管〖日〗本遭到中华帝国的军事重创,其当时的经济已经崩溃。不过,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对抗,导致美国大力扶植〖日〗本经济,使得〖日〗本在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极快。
不过,〖日〗本资源匮乏,又没有海外殖民地原材料来源和商品倾销市场,加上中华帝国的工业实力强劲增长,对〖日〗本工业的挤压力巨大,因此造成〖日〗本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总值并不高。当然,〖日〗本的9.86亿美元工业生产总值在中华帝国眼里算不得什么,但在〖日〗本人的眼里,这个成就是巨大的。
作为衡量一个工业固家工业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依然是钢铁和煤炭的年产量,中华帝国的白皮书中同样公布了1909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钢铁和煤炭产量。
1909年全年度,美国钢铁总产量2651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中华帝国钢铁总产量253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位。德国以137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后面的为英国648万吨,沙俄344万吨法国341万吨意大利122万吨,奥匈帝国46万吨,〖日〗本16万吨。
煤炭产量方面,美国依然位居第一位,6.2亿吨。
中华帝国以5.4亿吨位居第二位。德国为3.3亿吨位居第三。后面的是法国2.3亿吨,英国1.7亿吨,俄国1引乙吨。
从1907年开始,由于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从陆地上的车辆,到海洋里的战舰,再到空中的飞机,石油化工产品的大规模使用,刺激了石油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于是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标准的新一代的工业强国标准出台了。
中华帝国的工业强国指标中,石油产量也纳入标准当中。
1909年,美国原油产量1亿桶,位居世界第一,俄国原油产量3000万桶,位居第二,英国(殖民地)原油产量900万桶,位居第三,其他为法国110万桶,波斯90万桶,其他国家低于5万桶。
美国、俄国和英国作为石油生产大国,他们的石油主要用于出口。其中,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每年进口4000万桶原油,主要来自美国。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实际上,中华帝国是在掠夺美国石油,因为中华帝国从美国进口的石油全部来自中华帝国在美国圈地后建立的中资石油公司,而中华帝国国内虽然也探明了一些石油大储量区,但是探明后全部封存,帝国政府未批准开采,只允许建立相关的石油化工工厂。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因为中华帝国国内的石油储量不多,可以说在世界上属于贫油国。而且石油埋藏深,不易开采,自行开采的成本远远高于在国外开采的成本。
另外,中华帝国连续两次在美国圈地卖石油,导致美国国内大量涌现石油开采公司,造成美国石油开采泛滥,原油的价格非常低。而中华帝国在美国保留了十二个大型油田的开采权没有出售,自行开采成本低,石油源源不断输往〖中〗国,所以国内没有必要开采本就不富裕的石油资源。当然,现在石油应用还不广泛,还没有达到取代煤炭的主导地位,因此就更没有必要了。
自1901年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登基后,中华帝国正式宣布成立。这个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统一的最后完成。统一后的〖中〗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原因是: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消除,统一〖中〗央集权,赶走了外国势力,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俄国、〖日〗本、
英国攫取的几十亿战争赔款和从美国“抢劫”来的巨额石油资金所得,用于发展国内轻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国内六大工业基地的陆续建立完成,构成了重工业、轻工业的综合发展基地:国家铁路、公路网的打造完成,形成强大的工业运输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中华帝国的产业〖革〗命较晚,易于接受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华帝国在皇帝王辰浩的英明指导下以美国资源业模式和德国科技工业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中华帝国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因此,19世纪最后五年,中华帝国快速完成产业〖革〗命后,到二十世纪前十年里中华帝国的资本主义工业跳跃式地发展起来。1895‘
1910年间,钢产量由不到1万吨增加到2530万吨:煤产量由310万吨增加到5.4亿吨:铁路线由约100公里增到42万公里。冶金锻造业、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电气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矿石开采业、纺织生产业都有迅速的发展。20世纪初,中华帝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三位。
中华帝国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1906年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1895年,中华帝国有1个垄断集团(王辰浩的北洋重工集团),1900年增加到20个(王辰浩登基后为了笼络部下将一部分北洋集团产业分给心腹手下人经营),1905年约有1250。个,1910年已达6600个。垄断组织控制了工业生产形成中华帝国径济生活的基础。20世纪初直隶煤炭公司垄断了全国煤产量的一半:帝国钢铁集团(直隶钢铁公司)控制了〖中〗国全部99%的钢铁生产工业:在军事工业方面,北洋兵器重工占据统治地位。在化学、电器、光学和精密仪器等新工业部门,从一开始就由垄断企业经营。随着工业垄断组织的发展,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北京40家银行控制了全国资本的83%。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形成了金融资本。例如,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中华银行(美洲银行)拥有资本42亿龙币控制着14200多家工业企业。中华帝国垄断资本的形成,标志着它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不过,中华帝国拥有63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海外领地,拥有4.32亿人口,有着强大国内市场,暂时还不需要对外扩张。
中华帝国很冷静的闷头发展经济,王辰浩就等着欧洲爆发世界大战,那时就是中华帝国快速夺取世界经济中心的时机。
显然,中华帝国对欧美的外交政策加速了欧洲爆发大战的速度。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出现,使得自维也纳和会以来的欧洲均势时代已正式经寿终正寝,一个新的结盟时代降临了。表面上,这种变化似半也是走向一种平衡,而实际上国际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险的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堕入深渊。
1905到1910年的国际关系很有那么一点惊心动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机都种下猜疑和怨恨的种子,使的战争逾发可能。
在北非爆发了两个摩洛哥危机,每次都表现出德国统治者的大胆敢为,而谋划…不足的特点。德国每次都是旨在威胁和打击法国,而得到英国和俄国支持的法国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两次危机中尽管德国一再兵戎相向、杀机必露,第二次危机中德国海军直接示威,然而这都被法国顶了回去,这在俾斯麦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英国表现出与德国不惜一战的态度,这促使德国上下对英国的恼怒达到了极点。德皇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候所说的“大多数德国人都反对英国人。”在这时看来已经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略显保守了。而英国也不在把德国仅仅当成是假想敌,而是真正的敌人来认真对付。1906
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军事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对德作战的合作可能,同时,德国总参谋部也在制定大名鼎鼎的施里芬计划。
可以说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已经都在准备应对双方爆发大战的可能,但是双方都没有意识到,一旦两大军事集团爆发大战,规模和时间都远超他们的想象。英国的军事家们认为欧洲重新洗牌所需的战争时间半年就够了,而德国的军事家们也对此赞同,也认为最多不会超过一年时间,德国就会把法国打趴下迫使法国再次割地赔款。
双方都认为同盟国和协约国这样军备竞赛下去,未来十年肯定得爆发大战,但是同样他们也没有预料到双方大战的时候已经临近了。
20世纪初,欧洲大陆到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列强之间以及列强与殖民地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斗争愈演愈烈。
巴尔干地区,重重矛盾在这里汇聚着、斗争着,一点火星就足以引爆。
偏偏中华帝国的皇帝王辰浩对这类事情乐此不疲到处煽风点火,给列强们之间制造矛盾。王辰浩不敢肯定一次世界失战还将凹旧年爆发,但他可以制造条件让一战爆发。因此王辰浩带领下的中华帝国政府分别在苏伊士运河、巴尔干半岛、北非摩洛哥地区给欧洲列强们埋下了炸弹,至于哪颗炸华先爆炸,王辰浩也不敢肯定但他会尽力去创造条件。
王辰浩很清楚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有着重大利益之争,它们干预这场战争又成为必然。对战争的干预必将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王辰浩也就顺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上了导火线。
早在1907年,萨洛尼卡成为青年土耳其党人活动的中心,统一进步协会积极在马其顿各地建立支部特别注意在当地驻军的青年军官中发展组织,并着手在农村建立游击队。同年12月底里扎派的统一进步协会、萨巴赫丁亲王的个人主动和地方分权联盟、亚美尼亚的达什纳克会等组织的代表在巴黎举行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各种手段,以根本改变现存制度,建立议会制。
在他们的背后,除了有英法俄三国的影子之外,中华帝国首次参与其中。
原来,中华帝国为了获得土耳其帝国控制的科威特、伊拉克产油区,多次要求土耳其政府允许中华帝国租借科威特和伊拉克附近海湾地区的港口,但是每次都被士耳其帝国婉拒。
因此,中华帝国对土耳其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非常的不满。出口给希腊海军最先进的战列舰,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表达对土耳其帝国的不满。
但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始终没有像个听话的孩子那样听从中华帝国的摆布,于是中华帝国决定扶植新的土耳其政权,以便达到占据科威特和伊拉克的战略目的。
当然,中华帝国是看中了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巨大石油资源。尤其是科威特地区,位于海湾石油区的最低点,所有石油都往那里流淌,只要中东的石油还剩下一滴,那也是在科威特。
随着全球石油的需求的不断提升,中美关系不断下滑,美国对中华帝国在美国的石油公司监管很紧,而且因为对华贸易逆差而建立对华贸易壁垒,加征200%关税。中美贸易大战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石油,为了在战争期间不被美国掐断石油供应,中华帝国决定控制中东海湾地区的丰富石油。而波斯帝国被俄国灭了,中华帝国暂时不想跟俄国冲突,因此欺负土耳其就成为了必要。
在中华帝国的秘密支持下,1908年7月3日,统一进步协会雷斯内组织的负责人尼亚齐贝伊少校率部550人上山,首先以“〖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为号召,宣布反对苏丹政府及外国瓜分阴谋。几天后,已转入地下活动的恩维尔帕夏得到中华帝国大批武器装备和经费的支持,亦宣布起义。
起义迅速席卷驻马其顿的第3军团和第2军团许多单位,不久统一进步协会就成了整个马其顿地区的真正主人。
7月20日摩拿斯提的穆斯林居民举行起义:23日起义军开进萨洛尼卡,宣布恢复1876年宪法,并通电苏丹,限期恢复宪法,否则将进军伊斯坦布尔。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大势已去被迫于24日宣布恢复宪法重开国会。
〖革〗命取得的初步胜利给人民带来了很大希望。但是,青年土耳其党人认为〖革〗命目的已经达到,满足于政府“监督者”的地位。苏丹及其政府安然无恙,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青年土耳其党人在〖革〗命后制定的纲领,只提出捍卫立宪政体、扩大议会权利、限制苏丹特权、全体奥斯曼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政治要求,以及发展商业、工业、农业的经济要求,对于〖革〗命面临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斗争任务提不出切实可行的纲领。
在1908年10月初,奥地利政府宣布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州,进一步动摇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威望。国内的封建宗教买办势力活动越加猖狂。萨巴赫丁的〖自〗由党和穆斯林同盟结成反对统一进步协会的政治联盟,导致1909年4月13日的反〖革〗命事件。
4月13日凌晨效忠于苏丹的首都第一军团的部分士兵发动叛乱。他们向议会所在地圣索非亚〖广〗场集中1沿途有不少宗教学者和学生加入。
叛乱者要求驱逐议长,取缔统一进步协会。
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即满足叛乱者的要求撤换首相,并责令各省总督保护教法。
萨洛尼卡的统一进步协会立即向中华帝国求援。
20日,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海军陆战队以保护在土耳其境内的〖中〗国国民为由,出动一个陆战旅登陆土耳其本土,并同马赫穆德,塞夫凯特帕夏统率的部队组成“行动军”于4月23日抵达伊斯坦布尔。
在中华帝国陆战旅的帮助下,青年〖革〗命军于26日控制了全城〖镇〗压了叛乱。
4月27日,青年土耳其党人通过议会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赖希德为苏丹,是为穆罕默德五世。
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标志着土耳其〖革〗命的结束。从此,青年土耳其党人开始执政,并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政策,致使〖革〗命半途而废。
中华帝国作为有功之臣,重启跟土耳其政府谈判租借科威特地区,并购买伊拉克地区的所有石油开采权事宜。由于土耳其政府动荡不安,如果没有中华帝国的支持,青年派根本立不住脚,而且奥匈帝国不断蚕食土耳其领土,巴尔干国家、意大利和俄国等国家也对土耳其虎视眈眈,同时,土耳其经济不景气,新政府需要一笔巨款维持国家生存,于是穆罕默德五世鼻终签署了中土《科威特租借条约》和中土《伊拉克区石油开采条约》。
1910年6月3日,中华帝国以2000万龙币租借科威特99年的权利,并获得伊拉克地区的所有地下石油的开采权。科威特地区作为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需征得中华帝国政府同意,中华帝国在租界区内可以驻扎不超过3000人的军警,租借区内按照中华帝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实施,土耳其人需要无条件遵守。
这样,中华帝国成功的获得了整个科威特,此后在科威特湾修建海军基地,控制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开采和运输。同时,伊拉克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尽归中华帝国所有,大量中华帝国的石油公司再次开采,将原油源源不断的运往国内。此后,中华帝国并不用担心石油资源被美国控制住,同美国的政治谈判又多了一个筹码。
1910年,中华帝国为希腊海军建造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超神弓型战列舰的消息传到巴尔干半岛后,终于导致该地区的力量失去了平衡,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奥斯曼帝国控制和压制。
本来,中华帝国为希腊海军建造的超神弓型战列舰还得两年后才能服役希腊海军,眼前希腊海军还不是土耳其海军的对手。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土耳其国内爆发了〖革〗命,新的土耳其政府控制力不稳,军心浮动。
于是,土耳其帝国的动荡不安,给了巴尔干同盟机会。几个国家秘密磋商之后,决定对土耳其帝国宣战。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个半岛,饱经了历史上天数次战争创伤。20世纪初期,起源于亚洲西部的奥斯曼帝国仍控制着东南欧地区巴尔干国家的大片领土400年来一直顽强斗争的阿尔巴尼亚人民还没有取得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
希腊族人民在马其顿、色雷斯一带还受着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压迫和宗教迫害。
1911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门的内哥罗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并决定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发动对土战争。但欧洲列强不甘心巴尔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各自怀着侵略扩张的野心进行干涉。
1911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奥斯曼帝国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给予各民族以自治权。
奥斯曼帝国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
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吧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奥斯曼帝国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三个集团军)对付奥斯曼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奥斯曼帝国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奥斯曼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集团军击退上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娄军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军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四军被击溃。土军仓促退却。
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宥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
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国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奥斯曼帝国覆灭。
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1年12月,奥斯曼帝国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2年1月23日,奥斯曼帝国发生政变,新政府(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奥斯曼帝国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吧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1912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奥斯曼帝国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
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2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
日,保军被迫撤退。
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未遇什么抵抗。21日奥斯曼帝国撕毁《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凹日宣告投降。根据1912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2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像扎进奥地利身边的一根刺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1912年夏季,奥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国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来抑制塞尔维亚。可是德国和意大利拒绝采取行动。这些都成了加剧了地区矛盾。
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吧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为帝国主义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提供了可乘之机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埋下了导火线。
巴尔干战争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军备竞赛,大量征集兵员,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式兵器,军费大幅度增加。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亿马克。两大军事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制定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总参谋长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中华帝国在巴尔干战争当中,一直严守中立,位于塞浦路斯的海军基地成为向巴尔干战争各国出口军火的集散地,中华帝国在巴尔干战争中向交战双方都出口武器装备,大发战争财。
发生在巴尔干的两次冲突,使本就紧张的局势更为恶化,也使得早以躁动不安的巴尔干火药桶名副其实。1908年奥匈帝国认为土耳其爆发的〖革〗命是一个机会,乘机吞并了波斯为亚和黑塞哥为那。这就引起了视这两地为己土的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身后的俄国的强烈不满。沙皇政府以战争相迫。但在这个问题上柏林和维也纳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德国向俄国递交了一分态度极其强硬的声明表示对奥匈的支持,同日奥匈帝国部分军队进入“紧急状态”最终俄国退缩了。这个结果不仅使得塞尔维亚怒火中烧,沙皇政府也发誓不再受辱。
协约国此时的军费开支远远不如同盟国,俄国和英国尽皆被中华帝国重创,短时间内缓不过气来,法国根本没法跟德国抗衡,因此协约国只能采取阴险的手段,那就是离间和瓦解同盟国集团。
由于德奥是铁杆关系,协约国没法离间,只好拿意大利开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北非的争夺日趋尖锐。
意大利企图夺取土属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今属利比亚),作为在北非扩张的前进基地。
意大利的意图早在几年前就被协约国猜到,当时意大利和俄国达成秘密协议,双方在土耳其问题上有着共识。意大利支持俄国在波斯湾和黑海的势力,而俄国则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扩张。
英法俄三国协约于是在这个问题上决定给意大利一些好处,让意大利攻击土耳其。因为土耳其跟德国走的很近,协约国希望双方内斗,以断了土耳其加入同盟国的念头。同时,给意大利好处,也是希望意大利能够加入协约国一方,至少也可以在两大军事集团作战时保持中立。
于是英法俄三国政府照会意大利,表达了他们的态度。意大利人向来是有奶便是娘,为了眼前的利益,于是跟英法俄达成了《马赛秘密协议》,首次承诺如果同盟国非正义侵略协约国一方,则意大利不会参战。
英法俄对此大为高兴,这表明他们的离间计划成功了。有了意大利的这个承诺之后,协约国的力量虽然没有增加,但是同盟国的力量却是被削弱了。
北非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是一片荒漠,经济价值有限,但战略地位重要。它与西西里岛对峙,可控制地中海中部较狭窄的海面。
旧1年在瓜分奥斯曼帝国波尔泰政府占有北非领地的过程中,阿尔及利亚(法国于1830年开始侵略逐步使之沦为殖民地)和突尼斯(1881年)成为法国的保护领地,因此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名义上的属地也归西方殖民者所有,法国准备以此为由兼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两省。这一企图遭到欧洲列强,特别是早就想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意大利的反对。为此意大利积极进行政治外交活动,与各列强达成协议和默契(于德奥两国结成三国同盟),承认了意大利在北非的利益。为了作好吞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两省的准备,意大利在1880年至1909年期间,不断向两地移民和派遣商人,购买土地,积极扩充势力:派海军军官换上渔民的衣服,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亚沿海捕捞海棉为名,进行海岸测量:指使意大利天主教神甫以传教为名,深入内地收集情报。
意大利吸取1896年在埃塞俄比亚惨败的教训,不断窥测选择时机。
1909年9月,意大利利用动荡的国际局势和土耳其的严重困难,决定向的黎波里塔尼亚派遣海军舰队,并对土提出领土要求。遭拒绝后于28日以当地意大利人受到伤害为由发出最后通牒,29日对土宣战,从海上炮击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地,战争爆发。
驻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土军仅有1个师约7000人,意大利则动员军队9万人,并以海军对土实施封锁,阻止其增调援军。29--30
日,意海军炮击土耳其伊庇鲁斯地区海岸城市普雷韦扎(今属希腊),并击沉土鱼雷艇数艘。三天后海军登陆部队炮击并占领的黎波里和图卜鲁格。
11日,意军(约3.5万人,72门火炮,由c卡内瓦指挥)进驻的黎波里,并在胡姆斯、德尔纳和班加西登陆,至月底占领利比亚重要滨海城市,但遭到阿拉伯部落军队和来自埃及、突尼斯等地阿拉伯志愿军有力抵抗,向腹地的进攻进展迟缓。
1910年5月,意军(10万人,飞机35架、飞艇9艘)发动大规模进攻,海军占领佐泽卡尼索斯群岛。
10月,土耳其国内政局不稳,加之巴尔干战争爆发,被迫求和。
18日,双方签订《洛桑条约》,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土耳其放弃对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主权,恢复两地的旧称利比亚,并承认意大利继续占有佐泽卡尼索斯群岛。
由于当年意大利加入同盟国的原因便是跟法国在的黎波里殖民地冲突,如今意大利真正实现了占领该地区,法国也表示支持,双方的矛盾顿时消除。英国也很大方,表示不会追究意大利参与八国联军侵英战争一事,并愿意将意属索马里归还给意大利。这样一来,意大利跟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便烟消云散。反过来,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根本挡不住英国海军和法国海军的威胁,指望德国海军和奥匈帝国海军是不可能的,于是意大利政府就此开始倒向协约国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