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3)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土地(土地常常是母爱的一种象征)被描写为“到处都流动着奶和蜜”。奶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是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蜜则象征着生命的甜蜜、生活的幸福和对生命的热爱。大多数母亲都能够给予“奶”,但只有少数母亲能够给予“蜜”。为了能给孩子以蜜,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一个“好妈妈”,而且必须是一个幸福的母亲——母亲对孩子的这种影响怎么说都不夸张。母亲对生命的热爱会像她的焦虑一样感染孩子。这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整个人格有很深的影响。
的确,人们可以在孩子们——以及成年人中间区别出哪些人只得到了“奶”,而哪些人则同时得到了“奶”和“蜜”。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房子有了爱才是家。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人性的真实、文化素养、价值观、爱的能力等等,都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两个成年人合写的生命自传,是让他们最亲爱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哪怕是离婚,只要理性和体面,也好过没完没了让孩子备受折磨的争吵。对孩子来说,家庭中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因为后者至少教育孩子,人能够靠勇敢的决断结束一种不可容忍的生活状况。
只设“记功簿” 不设“记过簿”
设立“记功簿”是个较好的办法,我们从没用钱奖励过孩子,来自父母的奖励就是这个小本中的一朵朵小红花,它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却无比珍贵,协助我们培养了孩子许多好品德。从圆圆4岁起,我给她弄了一个小本,专门记她做的好事。小本不大,每页只记一件事,所记事情都很简单,基本只有几个字,例如“收好玩具”,“扔垃圾”,“自己编故事”,“晚上独自去厨房开灯拿牙签”,“学会认钟表”等等,每页都用红笔画一朵小红花——这就是给她的奖励。我们把小本叫做“记功簿”。我发现每次给圆圆“记功”时,她都非常高兴。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数数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红花。
这个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一是孩子受到表扬,很有荣耀感;二是小本中记的事对她有提醒作用,让她以后不要忘了再做这些好事;三是凡写在这个小本上的字,圆圆都能记住,她经常在数小红花时顺便读一下自己的先进事迹,也认了不少字。
到她上小学后,学校老师经常奖小红花,就是在一个小纸片上盖一个小红花印章,攒够十个小红花就可以换一个“大笑脸”。教室后面有个“光荣栏”,谁的名字下贴的“大笑脸”多,就说明谁做得好。圆圆在整个小学期间,一直榜上有名,且“大笑脸”数总是位居前一两名。我们心里肯定高兴,但从不去渲染这件事,就感觉这是常态,没什么值得提说。这样做,是担心她在和同学们的比较中会有优越感,怕她学会刻意去追求“大笑脸”,从而失去行为的自然与和谐。
与此同时,家里的“记功簿”还一直在增加内容,但没有一次是记录她考试成绩好。我们一直认为小学期间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考试分数的过分关注,对排名斤斤计较,其实都是对学习兴趣的消解。当孩子被大人引导着去关心分数、关心排名时,他就不会对学习本身有兴趣了。学校方面对成绩已有足够的渲染,如果家长再推波助澜,非但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没有促进,反而起了反作用。
所以上小学期间记录的内容无非还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帮妈妈洗碗,洗得干净”,“二胡拉得好”,“学会了切土豆”等。到学期末,也记一下她总共在本学期得了些什么奖,这主要是作为备忘。此外还记一些她写的“诗”,很幼稚但有童心在里面。
她10岁上初一,住校,一周回一次家,开始不习惯,想家想得哭。她第二周回来说这周没哭,我就赶快给她记下“住校第二周就不哭了”。这一时期的“功绩”基本上都和她住校生活有关:“被子叠得整齐,受到老师表扬”,“自己洗衣服,洗得干净”等。这些是她成长中外在的一些进步,同时也记下了她内在的进步和成长。有一次她和我发生争执,辩论中我们情绪都有些不快。但她不是偏激地维护自己的观点,而是能一边辩论一边思考,一旦认识到妈妈说得有道理,就中止辩驳,然后和妈妈一起理清思维。这是她的成熟,也是一种美德。所以我也把这件事记到小本上,并奖一朵小红花。这让圆圆进一步明确,辩论是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为了驳倒对方。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已越来越有主见有个性了,她很快成熟起来,画小红花的奖励显得有些小儿科了。最主要的是圆圆个性、思想、学习等方面表现出稳定的良好状态,我们更注重的是和她的交流沟通。所以她上初中二年级以后,小本基本上就再没记什么,很自然地停下来了。
现在圆圆上大学了,“记功簿”已成为我家的一件“文物”,成为她幸福成长的见证。我们感觉,设立“记功簿”是个较好的办法,我们从没用钱奖励过圆圆,来自父母的奖励就是这个小本中的一朵朵小红花,它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却无比珍贵,协助我们培养了孩子许多好品质。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许多家长的错误就在于总喜欢用物质的东西奖励孩子,这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孩子——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孩子,物质奖励作用不大,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我把这个方法对一些家长讲了,有的人甚至说:这是因为你的孩子从小表现得好。我的孩子每天让我头痛死了,哪里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好事。
这种想法真是错误。
其实每个儿童的优点都一样多,他们的特点往往就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是贮藏在儿童心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栽培、适当的滋润,才能萌发、生根、开花、结果。可惜的是不少家长太擅长发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感觉迟钝,整天对孩子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孩子心中原本可以成长起来的优点的种子,总是受到冰雹和风霜的打击,不能很好地成长,直至枯萎或死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到最后真的满身缺点,很难找到优点了。
有句名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家长们哪怕没有时间在实物上设一个记录本,至少要在心里设一个这样的“记功簿”。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本子,你的目光和言语会流露出来,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给他记录的“功绩”越多,你就给了他越多的快乐与自信,这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好。
有的家长在孩子的优缺点问题上,好的方面会表扬,坏的方面也会及时指出。这从道理上讲是没错的,但如果操作方式不当,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下面是我遇到的一个例子,比较典型。
这件事还得从圆圆说起。圆圆初中时,我有一次给她讲我们小时候的事,提到在我的老家,人们挖苦那些自以为做出成就的人时,就会说“给你到尿盆儿底上记一功”。圆圆觉得这句话很好玩,想象那情景非常有趣,我们就商量说“记功簿”已基本上停了,以后把功劳就记尿盆底上吧。我找张纸,圆圆在上面大大地画个尿盆图案,又写上“记功簿”三个字;我在上面写了她最近做的几件“好事”。这件事与其说是为了激励,不如说是我们的一场娱乐。因为圆圆一直不缺少鼓励,她也比较成熟了。所以在这“尿盆”上并没好好给她“记功”,后来又记了两条,总共也就五、六条,以后就懒得再记了。这张纸在墙上贴了好长时间,被我的一位好友看到了,她当时正为自己女儿的管理问题烦恼着。我顺势给她讲了设记功簿的好处。她觉得这方法很新鲜,很好,说也要回家弄张纸贴墙上,激励她十岁的女儿。后来有一天我到她家,看到她果然做了,但在操作上却有一些问题。
这张纸被分成左右两栏,一边写优点,一边写缺点。家长是用心良苦的,既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又要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缺点。但这样做显然不合适。
因为设立“记功簿”是为了达到催化作用,使孩子从偶尔的良好表现中获得自信和快乐,使这偶然行为最后成为孩子的一种稳定行为。同理,把孩子缺点也白纸黑字地写出来贴到墙上,不断地提示,也可以使这些行为稳定下来——本来想抛弃的坏东西,在这种刺激下很容易让孩子给自己定性,以为那些坏习惯是自己必然的行为。最后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
教育全在细节中,真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啊。
儿童的反思意识和控制能力都还没有形成,他们更容易受到暗示和兴趣的支配。成人以为把孩子的缺点写出来,张贴在眼前,孩子就会经常自我提醒,理性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太不了解儿童的特点了。而且,凡是来她家的人都会看到这张纸,这么多缺点挂在墙上,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所以我提醒这位朋友,何必把孩子不想示人的一面钉到墙上。纸上只写优点不写缺点,只记“功”不记“过”,效果会更好。
她担心地问我,孩子有很多坏毛病想让她改,那怎么办,难道这样写下来给她提个醒不好吗?我说,当然可以提醒,但要换种说法,要把孩子所有的“过”变成“功”来说,即首先从家长的意识中就要“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比如孩子不好好练琴,总要家长提醒才去练,你不可以记下“练琴不自觉”,而要看到孩子至少天天去练了,就记下“能坚持每天练琴”;接下来她还是偷懒,不想练够一个小时,你不可以记下“没弹够一小时”,而要记下“虽然只练了四十分钟,但弹得很有进步”;她发现弹四十分钟你也接受了,接下来一段时间就每天只弹四十分钟。你于是先回避时间问题,记下“练琴很认真,水平在慢慢提高”——就是说,从孩子的不是中,总能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总给孩子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这样下来,孩子慢慢地就会获得成就感,把为时间而练琴,改成为技能而练。当她不再和家长对抗,心里真正想要练好一首曲子时,她是不在乎多弹一会儿少弹一会儿的;而且认真练半个小时的成绩会好于磨洋工一个小时。
我的好友还是有些担心,问我,孩子的缺点就不要指出来吗?不指出来,她的缺点总也改不了,可能会越来越严重,那怎么办呢?
我说,一些家长之所以经常批评教育孩子,就是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就会越来越堕落。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对于孩子身上的某个缺点,可以适当提醒,一旦发现这个缺点反复出现时,就应该考虑用正面鼓励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去帮助孩子克服,而不要反复地直接地批评,不要说“我都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改”之类的话。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到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为了让我的这位好友更明白,我又给了她一些建议。
假如你的孩子每天早晨上学时磨磨蹭蹭的,总得你催促着穿衣吃饭拿书包,得你拖着往外跑才能不迟到。那么你纵使每天把“快点,不要磨蹭”这句话说一万遍,就这个缺点批评孩子一万遍,也解决不了问题;你不断的重复只是让孩子稳定地形成这样一个坏毛病。如果你换个方法,则问题可得到根本的改善。你可以郑重友好地跟孩子谈一次话,告诉她从明天开始,早晨自己掌握上学时间。然后从第二天开始,你真的能做到不催促。你只是完成你自己该做的事,如准备好早饭,或把自己收拾停当,准备去送孩子。至于孩子,她的时间自己安排,你心平气和地等她磨蹭。
孩子第一天不适应,可能磨蹭得迟到一小时,路上急得都哭了,和你发脾气,怪你不提醒她。这时,你就表扬孩子说:“妈妈发现你真是个好孩子,有上进心,不愿意迟到。今天是第一天自己安排时间,还不习惯;以后肯定会安排得越来越好。”注意,你说这话时,要拿出诚意,不要口是心非。只要家长能真心诚意地坚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不发火,不指责,不包办,坚持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经常给孩子“记功”;在孩子出现反复时,仍然能从她的消极表现中找出积极的地方,给予真诚的表扬。那么,孩子的自觉管理意识一定能形成,磨蹭的毛病一定能改掉。
无论是以实物形式还是在自己的内心,父母都要为孩子设立一个小本子。只设“记功薄”,不设“记过薄”。珍惜孩子的荣誉感,避免惩罚性记录。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着有生长空间和成长可能。家长应真正从内心欣赏孩子的不成熟,从不成熟中看到美。这样你才容易打开“记功簿”,而不是一看到孩子的失误,就不由自主地翻开“记过簿”。
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土地(土地常常是母爱的一种象征)被描写为“到处都流动着奶和蜜”。奶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是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蜜则象征着生命的甜蜜、生活的幸福和对生命的热爱。大多数母亲都能够给予“奶”,但只有少数母亲能够给予“蜜”。为了能给孩子以蜜,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一个“好妈妈”,而且必须是一个幸福的母亲——母亲对孩子的这种影响怎么说都不夸张。母亲对生命的热爱会像她的焦虑一样感染孩子。这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整个人格有很深的影响。
的确,人们可以在孩子们——以及成年人中间区别出哪些人只得到了“奶”,而哪些人则同时得到了“奶”和“蜜”。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房子有了爱才是家。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人性的真实、文化素养、价值观、爱的能力等等,都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两个成年人合写的生命自传,是让他们最亲爱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哪怕是离婚,只要理性和体面,也好过没完没了让孩子备受折磨的争吵。对孩子来说,家庭中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因为后者至少教育孩子,人能够靠勇敢的决断结束一种不可容忍的生活状况。
只设“记功簿” 不设“记过簿”
设立“记功簿”是个较好的办法,我们从没用钱奖励过孩子,来自父母的奖励就是这个小本中的一朵朵小红花,它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却无比珍贵,协助我们培养了孩子许多好品德。从圆圆4岁起,我给她弄了一个小本,专门记她做的好事。小本不大,每页只记一件事,所记事情都很简单,基本只有几个字,例如“收好玩具”,“扔垃圾”,“自己编故事”,“晚上独自去厨房开灯拿牙签”,“学会认钟表”等等,每页都用红笔画一朵小红花——这就是给她的奖励。我们把小本叫做“记功簿”。我发现每次给圆圆“记功”时,她都非常高兴。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数数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红花。
这个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一是孩子受到表扬,很有荣耀感;二是小本中记的事对她有提醒作用,让她以后不要忘了再做这些好事;三是凡写在这个小本上的字,圆圆都能记住,她经常在数小红花时顺便读一下自己的先进事迹,也认了不少字。
到她上小学后,学校老师经常奖小红花,就是在一个小纸片上盖一个小红花印章,攒够十个小红花就可以换一个“大笑脸”。教室后面有个“光荣栏”,谁的名字下贴的“大笑脸”多,就说明谁做得好。圆圆在整个小学期间,一直榜上有名,且“大笑脸”数总是位居前一两名。我们心里肯定高兴,但从不去渲染这件事,就感觉这是常态,没什么值得提说。这样做,是担心她在和同学们的比较中会有优越感,怕她学会刻意去追求“大笑脸”,从而失去行为的自然与和谐。
与此同时,家里的“记功簿”还一直在增加内容,但没有一次是记录她考试成绩好。我们一直认为小学期间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考试分数的过分关注,对排名斤斤计较,其实都是对学习兴趣的消解。当孩子被大人引导着去关心分数、关心排名时,他就不会对学习本身有兴趣了。学校方面对成绩已有足够的渲染,如果家长再推波助澜,非但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没有促进,反而起了反作用。
所以上小学期间记录的内容无非还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帮妈妈洗碗,洗得干净”,“二胡拉得好”,“学会了切土豆”等。到学期末,也记一下她总共在本学期得了些什么奖,这主要是作为备忘。此外还记一些她写的“诗”,很幼稚但有童心在里面。
她10岁上初一,住校,一周回一次家,开始不习惯,想家想得哭。她第二周回来说这周没哭,我就赶快给她记下“住校第二周就不哭了”。这一时期的“功绩”基本上都和她住校生活有关:“被子叠得整齐,受到老师表扬”,“自己洗衣服,洗得干净”等。这些是她成长中外在的一些进步,同时也记下了她内在的进步和成长。有一次她和我发生争执,辩论中我们情绪都有些不快。但她不是偏激地维护自己的观点,而是能一边辩论一边思考,一旦认识到妈妈说得有道理,就中止辩驳,然后和妈妈一起理清思维。这是她的成熟,也是一种美德。所以我也把这件事记到小本上,并奖一朵小红花。这让圆圆进一步明确,辩论是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为了驳倒对方。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已越来越有主见有个性了,她很快成熟起来,画小红花的奖励显得有些小儿科了。最主要的是圆圆个性、思想、学习等方面表现出稳定的良好状态,我们更注重的是和她的交流沟通。所以她上初中二年级以后,小本基本上就再没记什么,很自然地停下来了。
现在圆圆上大学了,“记功簿”已成为我家的一件“文物”,成为她幸福成长的见证。我们感觉,设立“记功簿”是个较好的办法,我们从没用钱奖励过圆圆,来自父母的奖励就是这个小本中的一朵朵小红花,它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却无比珍贵,协助我们培养了孩子许多好品质。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许多家长的错误就在于总喜欢用物质的东西奖励孩子,这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孩子——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孩子,物质奖励作用不大,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我把这个方法对一些家长讲了,有的人甚至说:这是因为你的孩子从小表现得好。我的孩子每天让我头痛死了,哪里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好事。
这种想法真是错误。
其实每个儿童的优点都一样多,他们的特点往往就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是贮藏在儿童心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栽培、适当的滋润,才能萌发、生根、开花、结果。可惜的是不少家长太擅长发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感觉迟钝,整天对孩子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孩子心中原本可以成长起来的优点的种子,总是受到冰雹和风霜的打击,不能很好地成长,直至枯萎或死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到最后真的满身缺点,很难找到优点了。
有句名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家长们哪怕没有时间在实物上设一个记录本,至少要在心里设一个这样的“记功簿”。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本子,你的目光和言语会流露出来,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给他记录的“功绩”越多,你就给了他越多的快乐与自信,这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好。
有的家长在孩子的优缺点问题上,好的方面会表扬,坏的方面也会及时指出。这从道理上讲是没错的,但如果操作方式不当,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下面是我遇到的一个例子,比较典型。
这件事还得从圆圆说起。圆圆初中时,我有一次给她讲我们小时候的事,提到在我的老家,人们挖苦那些自以为做出成就的人时,就会说“给你到尿盆儿底上记一功”。圆圆觉得这句话很好玩,想象那情景非常有趣,我们就商量说“记功簿”已基本上停了,以后把功劳就记尿盆底上吧。我找张纸,圆圆在上面大大地画个尿盆图案,又写上“记功簿”三个字;我在上面写了她最近做的几件“好事”。这件事与其说是为了激励,不如说是我们的一场娱乐。因为圆圆一直不缺少鼓励,她也比较成熟了。所以在这“尿盆”上并没好好给她“记功”,后来又记了两条,总共也就五、六条,以后就懒得再记了。这张纸在墙上贴了好长时间,被我的一位好友看到了,她当时正为自己女儿的管理问题烦恼着。我顺势给她讲了设记功簿的好处。她觉得这方法很新鲜,很好,说也要回家弄张纸贴墙上,激励她十岁的女儿。后来有一天我到她家,看到她果然做了,但在操作上却有一些问题。
这张纸被分成左右两栏,一边写优点,一边写缺点。家长是用心良苦的,既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又要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缺点。但这样做显然不合适。
因为设立“记功簿”是为了达到催化作用,使孩子从偶尔的良好表现中获得自信和快乐,使这偶然行为最后成为孩子的一种稳定行为。同理,把孩子缺点也白纸黑字地写出来贴到墙上,不断地提示,也可以使这些行为稳定下来——本来想抛弃的坏东西,在这种刺激下很容易让孩子给自己定性,以为那些坏习惯是自己必然的行为。最后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
教育全在细节中,真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啊。
儿童的反思意识和控制能力都还没有形成,他们更容易受到暗示和兴趣的支配。成人以为把孩子的缺点写出来,张贴在眼前,孩子就会经常自我提醒,理性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太不了解儿童的特点了。而且,凡是来她家的人都会看到这张纸,这么多缺点挂在墙上,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所以我提醒这位朋友,何必把孩子不想示人的一面钉到墙上。纸上只写优点不写缺点,只记“功”不记“过”,效果会更好。
她担心地问我,孩子有很多坏毛病想让她改,那怎么办,难道这样写下来给她提个醒不好吗?我说,当然可以提醒,但要换种说法,要把孩子所有的“过”变成“功”来说,即首先从家长的意识中就要“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比如孩子不好好练琴,总要家长提醒才去练,你不可以记下“练琴不自觉”,而要看到孩子至少天天去练了,就记下“能坚持每天练琴”;接下来她还是偷懒,不想练够一个小时,你不可以记下“没弹够一小时”,而要记下“虽然只练了四十分钟,但弹得很有进步”;她发现弹四十分钟你也接受了,接下来一段时间就每天只弹四十分钟。你于是先回避时间问题,记下“练琴很认真,水平在慢慢提高”——就是说,从孩子的不是中,总能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总给孩子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这样下来,孩子慢慢地就会获得成就感,把为时间而练琴,改成为技能而练。当她不再和家长对抗,心里真正想要练好一首曲子时,她是不在乎多弹一会儿少弹一会儿的;而且认真练半个小时的成绩会好于磨洋工一个小时。
我的好友还是有些担心,问我,孩子的缺点就不要指出来吗?不指出来,她的缺点总也改不了,可能会越来越严重,那怎么办呢?
我说,一些家长之所以经常批评教育孩子,就是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就会越来越堕落。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对于孩子身上的某个缺点,可以适当提醒,一旦发现这个缺点反复出现时,就应该考虑用正面鼓励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去帮助孩子克服,而不要反复地直接地批评,不要说“我都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改”之类的话。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到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为了让我的这位好友更明白,我又给了她一些建议。
假如你的孩子每天早晨上学时磨磨蹭蹭的,总得你催促着穿衣吃饭拿书包,得你拖着往外跑才能不迟到。那么你纵使每天把“快点,不要磨蹭”这句话说一万遍,就这个缺点批评孩子一万遍,也解决不了问题;你不断的重复只是让孩子稳定地形成这样一个坏毛病。如果你换个方法,则问题可得到根本的改善。你可以郑重友好地跟孩子谈一次话,告诉她从明天开始,早晨自己掌握上学时间。然后从第二天开始,你真的能做到不催促。你只是完成你自己该做的事,如准备好早饭,或把自己收拾停当,准备去送孩子。至于孩子,她的时间自己安排,你心平气和地等她磨蹭。
孩子第一天不适应,可能磨蹭得迟到一小时,路上急得都哭了,和你发脾气,怪你不提醒她。这时,你就表扬孩子说:“妈妈发现你真是个好孩子,有上进心,不愿意迟到。今天是第一天自己安排时间,还不习惯;以后肯定会安排得越来越好。”注意,你说这话时,要拿出诚意,不要口是心非。只要家长能真心诚意地坚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不发火,不指责,不包办,坚持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经常给孩子“记功”;在孩子出现反复时,仍然能从她的消极表现中找出积极的地方,给予真诚的表扬。那么,孩子的自觉管理意识一定能形成,磨蹭的毛病一定能改掉。
无论是以实物形式还是在自己的内心,父母都要为孩子设立一个小本子。只设“记功薄”,不设“记过薄”。珍惜孩子的荣誉感,避免惩罚性记录。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着有生长空间和成长可能。家长应真正从内心欣赏孩子的不成熟,从不成熟中看到美。这样你才容易打开“记功簿”,而不是一看到孩子的失误,就不由自主地翻开“记过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