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 台面下的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三年的时间,够发生多少事?你离职了,朝廷得继续运转吧。不可能空着宰相的位置等你回来。因此,一旦丁忧,结束以后基本不可能重新担任原职。所以,参知政事朱倬才建议秦桧联名上奏,要求皇帝下诏,夺情。
秦桧一时没有表态,只道:“此事暂时不急,怎么地也要等到老太君葬礼完毕,入土为安再说。走,且回中书。”
六月,天气炎热,遗体必须尽快安葬。因此一些礼数只能从简,
在徐老太君入敛三天以后,等不及长子徐洪及长孙徐勇回来,徐良就作主出殡,因祖籍大名还在女真人控制之下,灵柩归不得桑梓,他遂葬母于杭州西南一块风水宝地。因为她的丈夫儿子都身居高位,地位显赫,因此朝廷也给予她极大的哀荣,葬礼风光,自不用提。
等这一切尽快完,徐良是否丁忧的问题就再也拖不下去了。其实,就在老太君去世之后,朝中许多官员就已经在讨论此事,私下里普遍都有共识,认为徐良身份特殊,理当夺情。他是政府首脑,朝廷的许多大政方针都是他在主持,没理由让他守制三年。只是这事还没有摆上台面,就等葬礼结束。
母亲去世,徐良自然是悲痛的,但就在处理后事的同时,他也有所安排。安葬了母亲的第二天,朝中就有大臣上奏,请皇帝下诏,予以夺情。参知政事朱倬也单独上奏力主。按说这是一件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可葬礼结束已经小半月,皇帝迟迟没有诏命下达。徐良大概猜到是什么原因,又授意相关大臣一阵风似的往上捅本子,纷纷要求皇帝下旨夺情。
这日早朝完毕,皇帝赵谨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宫,内侍省都知沈择捧着皇帝的冠冕,亦步亦趋地跟在后头。
刘皇后迎上前来,见状问道:“官家何事不悦?”赵谨一屁股坐下去,就是不言语,刘氏遂转向沈择询问,后者看了皇帝一眼,答道:“今日早朝,大臣们众口一词,都请求官家降诏,对徐相予以夺情。”刘氏闻言,赶紧问道:“那官家应允了么?”“朕就是一直拖着,这才让大臣们逼得没奈何。唉,上到宰执,下到诸寺监,都要求夺情,朕看此事也拖不下去了。
”赵谨道。
“官家,徐良独揽朝政,若是平常还拿化没办法。如今他丧母,
正是天赐良机,此番若官家退步,以后可就没这种机会了。”刘氏撺掇着丈夫。
赵谨有些听到这话,越发烦恼,不悦道:“他一没贪桩,二没枉法,更不曾有什么过错可供指责,你让朕,朝廷上的事情你不懂。”皇后听着口风不对,忙对沈择使眼色,后者会意,放下了帽子,斟了一杯茶双手奉到皇帝跟前,小声道:“官家,徐相纵使没有过错,也无异心,但防备着总是好的。娘娘殚精竭虑,也是为官家考虑。”
“你们都说防备,防备,可怎么个骆备法?难不成朕一道诏书,罢了徐良相位不成?到时候,你去作宰相?”赵谨问道。
也不知是被问住了还是怎地,沈择一时之间无言以对,道是刘皇后抢道:“莫非舍了他徐良,这大宋天下还没人作得宰相?”
赵谨不胜其烦,站起身来就想回自己寝宫去。说心里话,他自己并不想借这机会对徐良怎么样。如他从前所说,徐良一来是拥立他登基的大臣,二来又功在社稷,至少他现在没觉着徐良有什么不对劲。
只不过老婆一再地劝,而防人之心却确实不可无,因此便拖着不下诏夺情。可现在明显拖不下去了,你能怎么办?
就在此时,沈择忽然道:“官家,今日朝会上,小人发现有一人未对此事态度暧昧。而他,是绝对不该如此的。”
没等皇帝过问,刘皇后已经抢道:“是谁?”
“参知政事,秦桧。”沈择答道。
赵谨眉头一皱:“秦桧?他后来不是也出来附议么?”
“回官家,附议是有的,但秦参政并没有本子递上来,这在宰执大臣中,是独一个。”沈择道。
听他这么说,赵谨倒想起来了,这几日,政枢二府的主要官员都有本子呈上,要求夺情,好像就只秦桧一人没有上书。只是,这又能说明什么?
刘氏却好似捡到宝贝一眼,两眼放光,脸上也有了笑容,上前搀着皇帝的手,拖他坐了回去,轻声道:“官家,可曾记得当日徐良秦桧来呈送淮南宣抚司奏本时的事情?”
“皇后是说,当日徐良坚持反对和谈,而秦桧认为可以的事?”赵谨问道。
“正是此事!”刘氏挨着丈夫坐下,语速极快道。“据说,一直以来,秦桧和徐良都是同声共气,但在此事上,却有分歧。”
赵谨细想一阵,拿不定主意,转向沈择道:“你也这么认为?”“回官家,不但有分歧,秦参政此次不上奏,恐怕是有深意在的。”沈择答道。
刘皇后见皇帝沉默不语,不失时机劝道:“官家何不召秦桧来,问问他对此事的意见?”赵谨琢磨片刻,道:“这方才下再,此时召他来不合适。”“无妨,官家,下午他总得到勤政堂,到时官家再问他不迟。”
沈择道。此人原本是先帝赵湛的亲信。肃宗赵谋,是个锐意进取,大有抱负的有为之君,他唯一被人诟病的,就是信任宦官,沈择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因此赵椹一驾崩,他就失了势。
可这厮是个极有心计的人,蛰伏在宫中,伺机再起。他有个同乡,就在新帝赵谨跟前当差,通过这个关系,才有了当日赵谨到勤政堂缅怀先兄时“正好”撞见沈择。也正因为这一次见面,他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赵谨对沈择十分倚重,而沈择又见皇帝十分宠爱皇后,因此极力讨好巴结刘氏,把刘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这么地,皇帝皇后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到了如今可以讨论军国大事的地步!
三年的时间,够发生多少事?你离职了,朝廷得继续运转吧。不可能空着宰相的位置等你回来。因此,一旦丁忧,结束以后基本不可能重新担任原职。所以,参知政事朱倬才建议秦桧联名上奏,要求皇帝下诏,夺情。
秦桧一时没有表态,只道:“此事暂时不急,怎么地也要等到老太君葬礼完毕,入土为安再说。走,且回中书。”
六月,天气炎热,遗体必须尽快安葬。因此一些礼数只能从简,
在徐老太君入敛三天以后,等不及长子徐洪及长孙徐勇回来,徐良就作主出殡,因祖籍大名还在女真人控制之下,灵柩归不得桑梓,他遂葬母于杭州西南一块风水宝地。因为她的丈夫儿子都身居高位,地位显赫,因此朝廷也给予她极大的哀荣,葬礼风光,自不用提。
等这一切尽快完,徐良是否丁忧的问题就再也拖不下去了。其实,就在老太君去世之后,朝中许多官员就已经在讨论此事,私下里普遍都有共识,认为徐良身份特殊,理当夺情。他是政府首脑,朝廷的许多大政方针都是他在主持,没理由让他守制三年。只是这事还没有摆上台面,就等葬礼结束。
母亲去世,徐良自然是悲痛的,但就在处理后事的同时,他也有所安排。安葬了母亲的第二天,朝中就有大臣上奏,请皇帝下诏,予以夺情。参知政事朱倬也单独上奏力主。按说这是一件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可葬礼结束已经小半月,皇帝迟迟没有诏命下达。徐良大概猜到是什么原因,又授意相关大臣一阵风似的往上捅本子,纷纷要求皇帝下旨夺情。
这日早朝完毕,皇帝赵谨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宫,内侍省都知沈择捧着皇帝的冠冕,亦步亦趋地跟在后头。
刘皇后迎上前来,见状问道:“官家何事不悦?”赵谨一屁股坐下去,就是不言语,刘氏遂转向沈择询问,后者看了皇帝一眼,答道:“今日早朝,大臣们众口一词,都请求官家降诏,对徐相予以夺情。”刘氏闻言,赶紧问道:“那官家应允了么?”“朕就是一直拖着,这才让大臣们逼得没奈何。唉,上到宰执,下到诸寺监,都要求夺情,朕看此事也拖不下去了。
”赵谨道。
“官家,徐良独揽朝政,若是平常还拿化没办法。如今他丧母,
正是天赐良机,此番若官家退步,以后可就没这种机会了。”刘氏撺掇着丈夫。
赵谨有些听到这话,越发烦恼,不悦道:“他一没贪桩,二没枉法,更不曾有什么过错可供指责,你让朕,朝廷上的事情你不懂。”皇后听着口风不对,忙对沈择使眼色,后者会意,放下了帽子,斟了一杯茶双手奉到皇帝跟前,小声道:“官家,徐相纵使没有过错,也无异心,但防备着总是好的。娘娘殚精竭虑,也是为官家考虑。”
“你们都说防备,防备,可怎么个骆备法?难不成朕一道诏书,罢了徐良相位不成?到时候,你去作宰相?”赵谨问道。
也不知是被问住了还是怎地,沈择一时之间无言以对,道是刘皇后抢道:“莫非舍了他徐良,这大宋天下还没人作得宰相?”
赵谨不胜其烦,站起身来就想回自己寝宫去。说心里话,他自己并不想借这机会对徐良怎么样。如他从前所说,徐良一来是拥立他登基的大臣,二来又功在社稷,至少他现在没觉着徐良有什么不对劲。
只不过老婆一再地劝,而防人之心却确实不可无,因此便拖着不下诏夺情。可现在明显拖不下去了,你能怎么办?
就在此时,沈择忽然道:“官家,今日朝会上,小人发现有一人未对此事态度暧昧。而他,是绝对不该如此的。”
没等皇帝过问,刘皇后已经抢道:“是谁?”
“参知政事,秦桧。”沈择答道。
赵谨眉头一皱:“秦桧?他后来不是也出来附议么?”
“回官家,附议是有的,但秦参政并没有本子递上来,这在宰执大臣中,是独一个。”沈择道。
听他这么说,赵谨倒想起来了,这几日,政枢二府的主要官员都有本子呈上,要求夺情,好像就只秦桧一人没有上书。只是,这又能说明什么?
刘氏却好似捡到宝贝一眼,两眼放光,脸上也有了笑容,上前搀着皇帝的手,拖他坐了回去,轻声道:“官家,可曾记得当日徐良秦桧来呈送淮南宣抚司奏本时的事情?”
“皇后是说,当日徐良坚持反对和谈,而秦桧认为可以的事?”赵谨问道。
“正是此事!”刘氏挨着丈夫坐下,语速极快道。“据说,一直以来,秦桧和徐良都是同声共气,但在此事上,却有分歧。”
赵谨细想一阵,拿不定主意,转向沈择道:“你也这么认为?”“回官家,不但有分歧,秦参政此次不上奏,恐怕是有深意在的。”沈择答道。
刘皇后见皇帝沉默不语,不失时机劝道:“官家何不召秦桧来,问问他对此事的意见?”赵谨琢磨片刻,道:“这方才下再,此时召他来不合适。”“无妨,官家,下午他总得到勤政堂,到时官家再问他不迟。”
沈择道。此人原本是先帝赵湛的亲信。肃宗赵谋,是个锐意进取,大有抱负的有为之君,他唯一被人诟病的,就是信任宦官,沈择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因此赵椹一驾崩,他就失了势。
可这厮是个极有心计的人,蛰伏在宫中,伺机再起。他有个同乡,就在新帝赵谨跟前当差,通过这个关系,才有了当日赵谨到勤政堂缅怀先兄时“正好”撞见沈择。也正因为这一次见面,他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赵谨对沈择十分倚重,而沈择又见皇帝十分宠爱皇后,因此极力讨好巴结刘氏,把刘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这么地,皇帝皇后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到了如今可以讨论军国大事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