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鄱阳湖!决死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helenru.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耀眼的火光将每个士兵的眼睛都映成了红色无力回天了;他最先看到的是战船上士兵的眼睛恐怖的红色
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战役正式开始。
双方在湖上布阵,此时朱元璋的士兵们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的战船太小,在陈友谅的巨舰前就像玩具。陈友谅的战船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大家可以自己去换算一下这船有多大。船只分三层,船面上居然有士兵骑马来回巡视。从船的前面看不到船尾(首尾不相望),朱元璋的士兵们站在自己的战船上只能仰视敌船(仰不能攻)。
而朱元璋的战船居然还是以至正二十年龙湾之战中缴获陈友谅的船只为主力,还有若干渔船在内。虽然朱元璋的士兵们早已听说陈友谅的战船厉害,但只有近距离观察,才发现这是多么可怕的舰队。
这仗怎么打?
这一场景应该给朱元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明朝的船只制造一直都以巨舰为目标,郑和下西洋时,最大的“宝船”居然有一百二十七米长,似乎是在向几十年前的陈友谅示威。
参考消息
朱元璋的秘密武器——“没奈何”
为了对付陈友谅的巨舰,朱元璋军队开发了一种新式火器,外边是用芦席做的一个大圆筒,里面装满火药,悬挂在桅杆上。当两船接近时,军士点捻“没奈何”,然后奋力将这个火药桶推到对方船上,对方一旦中招,就会爆炸燃烧,那就真是奈何不了谁了。
但在这个情况下,退却也是不可能了,只能打了。
先攻!徐达的猛击!
朱元璋在一片哀叹声中说出了他破敌的方法,他认为敌人的船只虽然大,但机动性不好,利用自己船只的灵活性,是可以击破敌人的(不利进退,可破也)。
话是这么说,可谁去打呢?
此时,徐达站了出来:
“我做先锋!”
徐达并非匹夫之勇,他仔细分析了敌方船只的弱点,命令他的船只列为小队,带上火枪和箭弩,临敌时先发射火枪和弩箭,在靠近对方船只后,便攀上敌船,与敌人短兵相接。
在经过仔细考虑后,徐达与常遇春、廖永忠等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给陈友谅沉重的一击。
第二天,徐达率领他的舰队开始了突击。
他身先士卒,带领前军前进,在靠近陈友谅军后,出其不意地带领自己的部队向陈友谅的前军发动了突然袭击。
陈友谅军大为慌乱,万不料朱元璋军竟然主动发起进攻,急忙派出舰队迎击,此时,徐达的舰队突然分成十一队,从不同角度围攻巨舰(类似群狼战术)。由于巨舰行动不便,顾此失彼,无法打退徐达的攻击,而徐达军乘势攀上其中一条巨舰,杀敌一千余人,并俘获该舰,陈友谅前军被打败。
陈友谅军发现了徐达攻击的特点,便集中几十艘巨舰发动集群攻击。徐达急忙将舰队后撤,陈友谅军顺势发动攻击,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圈套。
陈友谅军尾随追击徐达,此时,风向突然转为逆风,在中军舰队里等候多时的俞通海立刻集中大量火炮,向进入射程的陈友谅军猛烈轰击,陈友谅前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二十余条战船被焚毁。
朱元璋军旗开得胜。
鄱阳湖之战
但陈友谅毕竟是陈友谅,在初期的失败后,他及时整顿了舰队,发挥自己巨舰的优势,利用船只上的火炮对徐达军发动猛攻。
在这次攻击中,徐达的战舰被击中,他不得不放弃旗舰,转移到其他船只上,暂时失去了对舰队的指挥能力。陈友谅军趁机发动反攻,连续击沉朱元璋军几十条战船,朱元璋军损失惨重,溺水死亡者不计其数。
双方回到了僵持状态。
然而,朱元璋军的噩梦才刚刚开始,陈友谅军即将发起一次出人意料的攻击,这次攻击是陈友谅也没有预料到的,对朱元璋而言,却是致命的。
第一猛将张定边的冲锋
元末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各路诸侯手下都有一大批勇猛的将领,这之中又以朱元璋的将领为最强,这些人各有专长,如徐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常遇春善突击、冯胜善侧击、朱文正善防守。但要说到勇猛,天下无出张定边之右!
张定边,1318年生人,原籍湖北沔阳,与陈友谅一样,他也出身渔家。此人不但勇猛善战,而且知天文识地理,甚至还懂得算卦,是陈友谅的儿时伙伴,也是他的死党,早在湖北时就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发誓生死与共。陈友谅一生多疑,唯对此人极为信任。
在战局出现僵持状态后,张定边决定实施他的行动,这一行动事先并不为陈友谅所知,相信如果他知道的话,也是绝对不会同意实施的。
参考消息
“江西老表”的由来
民间传说,当年朱元璋被陈友谅重重包围,饥寒交迫,身受重伤,是江西老乡帮他杀出重围。朱元璋为了感谢江西的乡民,应允他们将来自己若是发了迹,乡亲们只要说是“江西老表”,便一定会得到款待。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没过几年,恰逢江西水旱接踵,有人想起了朱元璋离村时说过的话,当真到应天府去找皇帝。朱元璋不但接见了江西“老表”,更拨出大批银钱粮草赈济江西灾民。“江西老表”的称呼于是越叫越响。
张定边率领他的旗舰和两艘副舰从陈友谅水军阵营中驶出,陈朱两军都以为他是出来巡航的,并未在意,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张定边率领他的三条舰船一刻不停,直接冲向朱元璋旗舰!
百万军中取元璋首级!
张定边勇不可当,以孤军冲进朱元璋水军前阵,此时作战双方都被他惊呆了。陈友谅军也不知为何出现这一情况,而朱元璋军更是没有提防,前锋纷纷败退,张定边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
一直冲到中军,朱元璋水军才反应过来,他的目标是全军主帅朱元璋!
被惊呆的将领们纷纷缓过神来,立刻指挥自己的战舰前去阻挡。张定边冲到中军,已经被三十余条战舰围住,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在这些将领看来,张定边的表演已经结束了。
可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事情还在后面。
张定边简直堪称一身都是胆,身陷重围,孤军奋战,却越战越勇,锐不可当!
他虽然孤军深入,实在勇猛无比,为鼓舞士气,亲自持剑站立在船头,以示绝不后退之心。士兵为其勇气所感,无不尽力而战,舰船竟然从重围中杀出,一路击败朱元璋各路将领,先后斩杀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冲出一条血路,把朱元璋水军冲成两半,一路直奔朱元璋而来。
此时在后军的朱元璋眼见张定边战船一路冲过来,也慌了手脚,连忙命令船只躲避,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转舵太急,船只竟然搁浅!
朱元璋已经是束手无策,已无战船前来相救,眼看就要当俘虏。
在武侠小说中,大凡遇到类似情形,都是美女受难,武林高手前来相救。事实告诉我们,在真实的历史中,危急时刻,也会有武林高手出面的,此时的朱元璋就是例子。
虽然不是英雄救美(形象差得远了点),但也颇具传奇色彩。
射击冠军常遇春
此时,常遇春的战船就在离朱元璋不远处,在众人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手持一弓,来到瞭望军士身边,沉稳地对他说:“不要慌乱,告诉我,哪个是张定边?”
军士用手指向前方战船舰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军士手还未放下,箭已离弦,一箭正中张定边(射的还是移动靶)!
张定边被射中后,无力指挥战斗,就此退出朱元璋水军,竟无人阻挡。
张定边算是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赵子龙。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没有规定不能放箭。
第二天的战役就此结束,这实在是惊心动魄的一天。
当天夜里,陈友谅召开作战会议,总结了当天作战的经验,他认为要发挥自己战船的长处,就必须保证集群突击,而船只的行进速度不同,无法保证统一,于是他创造性(自认为)地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眼熟吧)!
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据说陈友谅和施耐庵的关系很好,如此说来,他应该也认识罗贯中,那就实在不应该犯这个错误。不知何故,陈友谅竟然会采用当年曹操用过的昏招,看来罗贯中可能当时并未完成《三国演义》,或是写完《三国演义》出版后忘记送他一本。
第三天。
朱元璋先攻,他亲自吹响号角,召集众军前来布阵进行决战,此时,陈友谅的铁索连环舰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相连在一起,绵延竟有十里之远,望之如山。
朱元璋连续派出三支舰队轮番进攻,都被打败,而陈友谅敏锐地察觉到朱元璋的右翼薄弱,便指挥大军猛攻朱元璋军队右翼,这一招十分厉害,朱元璋军队抵挡不住,眼见形势不妙,朱元璋亲自仗剑守在船前,以旗舰为底线,退后者亲手立斩!
但他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后,仍然阻挡不住败势,眼看就要全军崩溃,谁知此时,他的军中也出了一个类似张定边的猛将。
丁普郎是赵普胜的结拜兄弟,也是当年徐军四大金刚之一,他投奔朱元璋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不得已,所以作战一向并不积极,但此时的对手却让他露出了自己的狂人本色。
对他而言,什么都在其次,只有兄弟义气是最重要的,陈友谅这个卑鄙小人杀了赵普胜,今天一定要他偿命!
据说他在自己的船头树起七尺白布,上书八个大字“旁人不问,唯诛九四”,因为传言陈友谅小名为陈九四,这意思就是说,老子只找陈友谅算账,无关人等都闪一边去。
陈九四、朱重八,就名字来看,还都是苦命人。
在张定边上演好戏后,丁普郎演了续集,他也率领自己的战舰冲向敌阵。此时正是朱元璋败退的时候,所以他的攻击带动了军队的士气,使得朱元璋能够撑到决战的时候。
不过他的冲锋方向并不理想,与张定边不同,他是哪里人多就向哪里冲击。勇则勇矣,却无效果,自己却吃了不少亏(身被十余创)。这就是名将之勇与匹夫之勇的区别。
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
这里分析一下战争中的这种奇特现象,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个技术活。
在日本的横版过关游戏里(比如三国志),要想打倒后面的大将夏侯惇、曹操等人,你必须先打倒一大批小兵诸如赵熊、胖胖等等,我技术太差,每次见不到大将,就已经死在无名之辈手中。
实际战争也差不多,要想越过万军杀大将,谈何容易!
我们以三国大将关羽为例,他斩杀颜良(此为史实)的过程就很值得研究。首先,颜良站在阵前,并不知道关羽要来杀他;其次,关羽依靠快速的交通工具(马),“大喝一声,冲将下来”,颜良还不知怎么回事,就没了脑袋。
可见这种杀法有几个特征,用简单语言表达就是找个空子、趁你不备、给你一刀,很有些捅黑刀的意思。
综合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首先,要具备突然性。你不能对对方军队喊话:我要来杀你们上将,准备好。这样是不行的。就要专打没准备的。
其次,你要看得准,不能往人堆里冲。要学习羽毛球选手,专朝人缝里打,也就是所谓的接合部。比如今天的黄金周旅游点,千万不能往人堆里冲锋,那样的话,你不被打死,也会被挤死。
最后,你要速度够快,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快马、快船),此外还要使用一定的配音(如大喝)迷惑对方,让对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再来一刀,头就没了。
大功告成,可以看到,这种军事行动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
张定边就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他深知兵法,能掌握时间和机会,所以可以给朱元璋猛烈的打击。而丁普郎却只是匹夫而已,他左冲右杀,不但无法接近陈友谅,自己还被团团围住。性命不保,却也相当悲壮,《明史》记载,他身受重伤,头已经掉了,人还拿兵器稳稳站立,陈友谅的士兵以为天神下凡(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敌惊为神)。但我看到的其他史料上记载,他是在被包围后,不愿做俘虏,自杀的,按说自杀不会如此生猛,连自己的头都能砍掉,说不明白,就这么着吧。
无论如何,丁普郎是个够义气的人,他没有和兄弟同死,却也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
丁普郎的攻击给了朱元璋军支持下去的勇气,让他们等到了下午那个决定胜负的时刻。
大风!大风!
在不断的败退中,朱元璋意识到,这样下去就会全军覆没。此时,他的部将郭兴向他建议:现在敌情严重,并非士兵们不卖力,实在是没有办法,敌人的船只太大,我们无法打败他们,只能用火攻!
朱元璋深以为然,他立即布置,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并把稻草人穿上盔甲,摆出动作,组织敢死队操纵船只,并派人接应。
一切布置好了,却无法实行。
因为朱元璋遇到了和周瑜一样的问题:
没风。
朱元璋再有本事,也拿老天爷没办法,他看着郭兴,那意思是你还有什么主意。这次郭兴也没办法了,他对朱元璋说:那就等吧。
这风是说来就来的吗,只能死顶了。
就这样苦苦支撑,到了下午三点,奇迹发生了。
东北风起!
朱元璋随即命令,火船出发!
这七条船在点火后靠近陈友谅战舰,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陈友谅的战船由于铁索连江,无法脱离,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朱元璋趁机命令军队发动总攻,一时间,杀声震天。
此时的陈友谅正在中军休息,还在做着歼灭朱元璋的美梦,突然士兵慌乱地跑进来,大喊道:大事不好!
陈友谅心知不妙,不等士兵说完,立刻出舱察看。
他最先看到的是战船上士兵的眼睛。
恐怖的红色。
耀眼的火光将每个士兵的眼睛都映成了红色。
无力回天了。
此时,已是黄昏时刻,天上残阳如血,地上血流成河,被杀死的士兵们的血水染红了湖水,壮阔的鄱阳湖变成了血湖。
晴日浮光跃金,舟发鸟翔,雨时云水茫茫,风急浪高,这是平日鄱阳湖的美丽景色,而此时的鄱阳湖却是喊声杀声一片,火光映天,血水横流。
陈友谅的数十条战船全部被焚毁,船只火光冲天,不时传出被烧死和杀死士兵的惨叫声。陈友谅明白,他已经完了。
火光、鲜血与天空映成令人恐惧的红色,这是真正的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片可怕的红色中,数十万人手持刀剑,拼死厮杀。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也谈不上有多大仇恨,但此刻,他们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死神牢牢抓住了每一个人,士兵的惨叫声和哀号声让人闻之胆寒。
这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烈火初张照云海,赤壁楼船一扫空!
陈友谅是真的一败涂地了,他收拾了自己的军队,原先的舰队如今只剩下一半,但他也绝对不能回江州了。
这场赌局一旦开始,无论你赢或是输,都不能走,赌局会继续进行,直到其中一个人输掉一切,才会结束。
陈友谅的最后一击!白色旗舰
陈友谅召集了他的将领们,用发红的眼睛看着他们,他已经不能再输了。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责怪他的将领们,因为他明白,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同舟共济了。
“虽然我们今天战败,但胜利仍然属于我们!”
将领们惊奇地看着他,难道还有什么取胜的方法不成?
“是的,我们还有办法。”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旗舰上,将领们十分兴奋,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庆祝胜利。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对将领们说,陈友谅已经兵败,他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我们一定能够消灭他(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
徐达却保持了难得的冷静,他提醒朱元璋,陈友谅还有相当的实力,一旦他狗急跳墙,我们也要小心对付,千万不可大意。
朱元璋转过他那张兴奋的脸,看着徐达,露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
“我知道。”
第四天。
陈友谅的自信来自他的情报,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全歼朱元璋的舰队已经不可能了,只能采用最后的方法,杀掉朱元璋!
他已经通过情报得知,朱元璋的旗舰被刷成了白色,只要集中所有的兵力攻打白色战舰,杀了朱元璋,就能获胜!
但当他一到达战场,顿时目瞪口呆,一夜之间,朱元璋军队的很多战舰都被刷成了白色,再也认不出哪个是旗舰。
还没等他愣完神,朱元璋已经命令军队发动了总攻,在前两天战果的鼓励下,朱元璋军异常勇猛,大量使用分船战术,利用陈友谅巨舰运动不灵活的特点,连续击沉陈友谅军多艘战舰。此战从清晨打到晚上,陈友谅的军队终于不支,全面退却。
鄱阳湖大战到此结束了第一阶段,陈友谅惨败,被迫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
鄱阳湖之战
陈友谅的失败
陈友谅陷入了绝望,不但是军事上的绝望,也是人生的绝望。一直以来他的行为模式告诉他,只要心黑手狠就能获得一切,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看上去不堪一击的洪都守了三个月,看上去柔弱不堪的张子明居然不怕死。
难道我错了?
不,不可能,这只是意外,我不会错的。
但是之后的事情,却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带领自己的军队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怒掩盖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
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
这两道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们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亡。
陈友谅在西岸等待了很久,与朱元璋大战三十余天,也没有等到任何机会,相反,他的士兵却是不断地减少,将领们也不再为他效忠。
八月二十六日,他终于作出了决定:逃跑!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宽阔的湖面,一统天下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就这样破灭,来时的庞大舰队和六十万军队,如今只剩下败卒残兵。这对于枭雄陈友谅而言,其实并不算什么。兵没有可以再招,舰船可以再造,让他不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我不缺乏驾驭手下的谋略,没有妇人之仁;我敢于杀掉所有阻挡我前进的人,而不畏惧人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我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为什么会失败?我已经拥有了最强的军队和战争机器,我的部下为什么还会背叛我?
陈友谅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就类似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
当然,失败后的陈友谅对他们而言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的脑袋还是很值钱的。
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
当他的生存基础——暴力——被人掀翻后,他也就没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饱经风霜的张学良曾经用他一生的经历对日本的年轻人说: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
陈友谅率领军队希望能够撤退,他选择的突破口是湖口,但此时的陈友谅不是原来的陈友谅了,他拼死作战,损失惨重,才勉强打开湖口通道。
此时他才松了一口气。但朱元璋不会放过他。
朱元璋被陈友谅敲打多年,对他早已深恶痛绝,必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故亲自率领十余万大军追来。
陈友谅闻讯,亲自出来站在船头指挥作战,也就在此时,一支冷箭射来,穿透了他的头颅。
一切就此结束了。
不对,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做错了吗?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抢回,并带回了武昌。
至此,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载入史册。
对于朱元璋的胜利,生活在周围的老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由于决战的地点在康郎山,老百姓认为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点选得不好:“猪(朱)见糠(康),喜洋洋。”所以陈友谅才失败。如果陈友谅泉下有知,只怕会气活过来。
朱元璋并没有放过陈友谅的后代陈理,即使他根本不可能给朱元璋带来任何威胁。斩草固然是重要的,顺便除个根也是必须的。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亲自赶往陈理所在地、陈友谅的最后地盘武昌督战。主帅张定边不愧是抓住时机的老手,眼看形势不妙,就带着陈理投降了。
朱元璋终于战胜了这个中国大地上他最头疼的敌人,陈友谅。
“天下足定矣!”
值得一提的是张定边,他把对陈友谅的忠诚保留到了最后,部分履行了他当年结拜的诺言,他拒绝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干了朱元璋原先干过的工作,出家当了和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斗气,一口气活到永乐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岁。朱元璋死后,他还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给陈友谅报了仇。诸位可以借鉴,遇到恨透一个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时候,用张定边的事迹勉励一下自己,不要生气,修身养性,活得比他长就是了。
我们回头来看陈友谅的一生,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毫无疑问,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那个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却是当时通用的选择。如果要生存下去,这似乎又是必然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讲基本的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他坏事做尽,却又敢做敢当(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做到),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统治,能够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
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条好汉。
可惜,在这个乱世里,他只是个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地主是怎样炼成的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那个贫农乞丐,他已经成为了地主。他是怎样变成地主的,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问题,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轻松之余,我希望能将明朝的事情和一些制度规律讲述给大家,所以这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谈一谈也好,说到底,能明白明朝到底是怎么回事。
参考消息
“义门陈”
陈友谅出身江州义门(今江西省九江时德安县)的大族“义门陈”。“义门陈”始于唐代,家风严谨,是著名的忠孝样板和家族典范,屡受帝王旌表,宋真宗甚至准许“义门陈”铸造家币。“义门陈”鼎盛时,人口达三千九百多,且不分家,实行聚族合炊,于是就有了一家几千口人一起吃饭的天下奇观。这个庞大的家族遭受过多次兵灾,其中一次就是陈友谅兵败于朱元璋后,朱元璋为了报复,派兵进驻“义门陈”洗劫,抄斩族人、摧毁故址,致使一些宗亲纷纷逃往海外避难,后裔遍布天下,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地主张三是怎样炼成的
当然了,还是用我的叙述方式,我相信再深刻、抽象的规律和制度分析都是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地球人都明白。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这似乎是个魔咒。
要解释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文章的名字应当是《论农民起义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更与土地契约从属的再分割》,当然了,这样的文章有无人看,那是要打个问号的,所以我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
比如一个农民领袖张三,起义后召集了三万人,占据了一块地盘,他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吃饭。因为农民起义军也是军队,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饭,怎么养活三万人呢?这个时候张三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去抢地主家的粮食,但问题在于,地主家也不是银行的提款机,想取多少就有多少,把地主抢光了,吃什么呢?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这个时候,张三手中有的只是土地,而所有的粮食都被吃光了,他就必须召集农民,将地分给他们,然后向他们收租,于是农民领袖张三就变成了地主张三。
而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存在其他的选择,不是做农民,就是做地主。商人固然可以成为另一个选择,但当时商人没有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你也不可能到一群饥饿的农民面前要求他们为商人争取权利。封建社会的农民也不可能要求实施资本主义。
这就告诉我们,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地涨、电信公司一定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
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
耀眼的火光将每个士兵的眼睛都映成了红色无力回天了;他最先看到的是战船上士兵的眼睛恐怖的红色
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战役正式开始。
双方在湖上布阵,此时朱元璋的士兵们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的战船太小,在陈友谅的巨舰前就像玩具。陈友谅的战船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大家可以自己去换算一下这船有多大。船只分三层,船面上居然有士兵骑马来回巡视。从船的前面看不到船尾(首尾不相望),朱元璋的士兵们站在自己的战船上只能仰视敌船(仰不能攻)。
而朱元璋的战船居然还是以至正二十年龙湾之战中缴获陈友谅的船只为主力,还有若干渔船在内。虽然朱元璋的士兵们早已听说陈友谅的战船厉害,但只有近距离观察,才发现这是多么可怕的舰队。
这仗怎么打?
这一场景应该给朱元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明朝的船只制造一直都以巨舰为目标,郑和下西洋时,最大的“宝船”居然有一百二十七米长,似乎是在向几十年前的陈友谅示威。
参考消息
朱元璋的秘密武器——“没奈何”
为了对付陈友谅的巨舰,朱元璋军队开发了一种新式火器,外边是用芦席做的一个大圆筒,里面装满火药,悬挂在桅杆上。当两船接近时,军士点捻“没奈何”,然后奋力将这个火药桶推到对方船上,对方一旦中招,就会爆炸燃烧,那就真是奈何不了谁了。
但在这个情况下,退却也是不可能了,只能打了。
先攻!徐达的猛击!
朱元璋在一片哀叹声中说出了他破敌的方法,他认为敌人的船只虽然大,但机动性不好,利用自己船只的灵活性,是可以击破敌人的(不利进退,可破也)。
话是这么说,可谁去打呢?
此时,徐达站了出来:
“我做先锋!”
徐达并非匹夫之勇,他仔细分析了敌方船只的弱点,命令他的船只列为小队,带上火枪和箭弩,临敌时先发射火枪和弩箭,在靠近对方船只后,便攀上敌船,与敌人短兵相接。
在经过仔细考虑后,徐达与常遇春、廖永忠等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给陈友谅沉重的一击。
第二天,徐达率领他的舰队开始了突击。
他身先士卒,带领前军前进,在靠近陈友谅军后,出其不意地带领自己的部队向陈友谅的前军发动了突然袭击。
陈友谅军大为慌乱,万不料朱元璋军竟然主动发起进攻,急忙派出舰队迎击,此时,徐达的舰队突然分成十一队,从不同角度围攻巨舰(类似群狼战术)。由于巨舰行动不便,顾此失彼,无法打退徐达的攻击,而徐达军乘势攀上其中一条巨舰,杀敌一千余人,并俘获该舰,陈友谅前军被打败。
陈友谅军发现了徐达攻击的特点,便集中几十艘巨舰发动集群攻击。徐达急忙将舰队后撤,陈友谅军顺势发动攻击,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圈套。
陈友谅军尾随追击徐达,此时,风向突然转为逆风,在中军舰队里等候多时的俞通海立刻集中大量火炮,向进入射程的陈友谅军猛烈轰击,陈友谅前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二十余条战船被焚毁。
朱元璋军旗开得胜。
鄱阳湖之战
但陈友谅毕竟是陈友谅,在初期的失败后,他及时整顿了舰队,发挥自己巨舰的优势,利用船只上的火炮对徐达军发动猛攻。
在这次攻击中,徐达的战舰被击中,他不得不放弃旗舰,转移到其他船只上,暂时失去了对舰队的指挥能力。陈友谅军趁机发动反攻,连续击沉朱元璋军几十条战船,朱元璋军损失惨重,溺水死亡者不计其数。
双方回到了僵持状态。
然而,朱元璋军的噩梦才刚刚开始,陈友谅军即将发起一次出人意料的攻击,这次攻击是陈友谅也没有预料到的,对朱元璋而言,却是致命的。
第一猛将张定边的冲锋
元末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各路诸侯手下都有一大批勇猛的将领,这之中又以朱元璋的将领为最强,这些人各有专长,如徐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常遇春善突击、冯胜善侧击、朱文正善防守。但要说到勇猛,天下无出张定边之右!
张定边,1318年生人,原籍湖北沔阳,与陈友谅一样,他也出身渔家。此人不但勇猛善战,而且知天文识地理,甚至还懂得算卦,是陈友谅的儿时伙伴,也是他的死党,早在湖北时就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发誓生死与共。陈友谅一生多疑,唯对此人极为信任。
在战局出现僵持状态后,张定边决定实施他的行动,这一行动事先并不为陈友谅所知,相信如果他知道的话,也是绝对不会同意实施的。
参考消息
“江西老表”的由来
民间传说,当年朱元璋被陈友谅重重包围,饥寒交迫,身受重伤,是江西老乡帮他杀出重围。朱元璋为了感谢江西的乡民,应允他们将来自己若是发了迹,乡亲们只要说是“江西老表”,便一定会得到款待。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没过几年,恰逢江西水旱接踵,有人想起了朱元璋离村时说过的话,当真到应天府去找皇帝。朱元璋不但接见了江西“老表”,更拨出大批银钱粮草赈济江西灾民。“江西老表”的称呼于是越叫越响。
张定边率领他的旗舰和两艘副舰从陈友谅水军阵营中驶出,陈朱两军都以为他是出来巡航的,并未在意,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张定边率领他的三条舰船一刻不停,直接冲向朱元璋旗舰!
百万军中取元璋首级!
张定边勇不可当,以孤军冲进朱元璋水军前阵,此时作战双方都被他惊呆了。陈友谅军也不知为何出现这一情况,而朱元璋军更是没有提防,前锋纷纷败退,张定边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
一直冲到中军,朱元璋水军才反应过来,他的目标是全军主帅朱元璋!
被惊呆的将领们纷纷缓过神来,立刻指挥自己的战舰前去阻挡。张定边冲到中军,已经被三十余条战舰围住,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在这些将领看来,张定边的表演已经结束了。
可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事情还在后面。
张定边简直堪称一身都是胆,身陷重围,孤军奋战,却越战越勇,锐不可当!
他虽然孤军深入,实在勇猛无比,为鼓舞士气,亲自持剑站立在船头,以示绝不后退之心。士兵为其勇气所感,无不尽力而战,舰船竟然从重围中杀出,一路击败朱元璋各路将领,先后斩杀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冲出一条血路,把朱元璋水军冲成两半,一路直奔朱元璋而来。
此时在后军的朱元璋眼见张定边战船一路冲过来,也慌了手脚,连忙命令船只躲避,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转舵太急,船只竟然搁浅!
朱元璋已经是束手无策,已无战船前来相救,眼看就要当俘虏。
在武侠小说中,大凡遇到类似情形,都是美女受难,武林高手前来相救。事实告诉我们,在真实的历史中,危急时刻,也会有武林高手出面的,此时的朱元璋就是例子。
虽然不是英雄救美(形象差得远了点),但也颇具传奇色彩。
射击冠军常遇春
此时,常遇春的战船就在离朱元璋不远处,在众人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手持一弓,来到瞭望军士身边,沉稳地对他说:“不要慌乱,告诉我,哪个是张定边?”
军士用手指向前方战船舰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军士手还未放下,箭已离弦,一箭正中张定边(射的还是移动靶)!
张定边被射中后,无力指挥战斗,就此退出朱元璋水军,竟无人阻挡。
张定边算是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赵子龙。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没有规定不能放箭。
第二天的战役就此结束,这实在是惊心动魄的一天。
当天夜里,陈友谅召开作战会议,总结了当天作战的经验,他认为要发挥自己战船的长处,就必须保证集群突击,而船只的行进速度不同,无法保证统一,于是他创造性(自认为)地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眼熟吧)!
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据说陈友谅和施耐庵的关系很好,如此说来,他应该也认识罗贯中,那就实在不应该犯这个错误。不知何故,陈友谅竟然会采用当年曹操用过的昏招,看来罗贯中可能当时并未完成《三国演义》,或是写完《三国演义》出版后忘记送他一本。
第三天。
朱元璋先攻,他亲自吹响号角,召集众军前来布阵进行决战,此时,陈友谅的铁索连环舰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相连在一起,绵延竟有十里之远,望之如山。
朱元璋连续派出三支舰队轮番进攻,都被打败,而陈友谅敏锐地察觉到朱元璋的右翼薄弱,便指挥大军猛攻朱元璋军队右翼,这一招十分厉害,朱元璋军队抵挡不住,眼见形势不妙,朱元璋亲自仗剑守在船前,以旗舰为底线,退后者亲手立斩!
但他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后,仍然阻挡不住败势,眼看就要全军崩溃,谁知此时,他的军中也出了一个类似张定边的猛将。
丁普郎是赵普胜的结拜兄弟,也是当年徐军四大金刚之一,他投奔朱元璋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不得已,所以作战一向并不积极,但此时的对手却让他露出了自己的狂人本色。
对他而言,什么都在其次,只有兄弟义气是最重要的,陈友谅这个卑鄙小人杀了赵普胜,今天一定要他偿命!
据说他在自己的船头树起七尺白布,上书八个大字“旁人不问,唯诛九四”,因为传言陈友谅小名为陈九四,这意思就是说,老子只找陈友谅算账,无关人等都闪一边去。
陈九四、朱重八,就名字来看,还都是苦命人。
在张定边上演好戏后,丁普郎演了续集,他也率领自己的战舰冲向敌阵。此时正是朱元璋败退的时候,所以他的攻击带动了军队的士气,使得朱元璋能够撑到决战的时候。
不过他的冲锋方向并不理想,与张定边不同,他是哪里人多就向哪里冲击。勇则勇矣,却无效果,自己却吃了不少亏(身被十余创)。这就是名将之勇与匹夫之勇的区别。
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
这里分析一下战争中的这种奇特现象,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个技术活。
在日本的横版过关游戏里(比如三国志),要想打倒后面的大将夏侯惇、曹操等人,你必须先打倒一大批小兵诸如赵熊、胖胖等等,我技术太差,每次见不到大将,就已经死在无名之辈手中。
实际战争也差不多,要想越过万军杀大将,谈何容易!
我们以三国大将关羽为例,他斩杀颜良(此为史实)的过程就很值得研究。首先,颜良站在阵前,并不知道关羽要来杀他;其次,关羽依靠快速的交通工具(马),“大喝一声,冲将下来”,颜良还不知怎么回事,就没了脑袋。
可见这种杀法有几个特征,用简单语言表达就是找个空子、趁你不备、给你一刀,很有些捅黑刀的意思。
综合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首先,要具备突然性。你不能对对方军队喊话:我要来杀你们上将,准备好。这样是不行的。就要专打没准备的。
其次,你要看得准,不能往人堆里冲。要学习羽毛球选手,专朝人缝里打,也就是所谓的接合部。比如今天的黄金周旅游点,千万不能往人堆里冲锋,那样的话,你不被打死,也会被挤死。
最后,你要速度够快,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快马、快船),此外还要使用一定的配音(如大喝)迷惑对方,让对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再来一刀,头就没了。
大功告成,可以看到,这种军事行动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
张定边就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他深知兵法,能掌握时间和机会,所以可以给朱元璋猛烈的打击。而丁普郎却只是匹夫而已,他左冲右杀,不但无法接近陈友谅,自己还被团团围住。性命不保,却也相当悲壮,《明史》记载,他身受重伤,头已经掉了,人还拿兵器稳稳站立,陈友谅的士兵以为天神下凡(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敌惊为神)。但我看到的其他史料上记载,他是在被包围后,不愿做俘虏,自杀的,按说自杀不会如此生猛,连自己的头都能砍掉,说不明白,就这么着吧。
无论如何,丁普郎是个够义气的人,他没有和兄弟同死,却也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
丁普郎的攻击给了朱元璋军支持下去的勇气,让他们等到了下午那个决定胜负的时刻。
大风!大风!
在不断的败退中,朱元璋意识到,这样下去就会全军覆没。此时,他的部将郭兴向他建议:现在敌情严重,并非士兵们不卖力,实在是没有办法,敌人的船只太大,我们无法打败他们,只能用火攻!
朱元璋深以为然,他立即布置,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并把稻草人穿上盔甲,摆出动作,组织敢死队操纵船只,并派人接应。
一切布置好了,却无法实行。
因为朱元璋遇到了和周瑜一样的问题:
没风。
朱元璋再有本事,也拿老天爷没办法,他看着郭兴,那意思是你还有什么主意。这次郭兴也没办法了,他对朱元璋说:那就等吧。
这风是说来就来的吗,只能死顶了。
就这样苦苦支撑,到了下午三点,奇迹发生了。
东北风起!
朱元璋随即命令,火船出发!
这七条船在点火后靠近陈友谅战舰,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陈友谅的战船由于铁索连江,无法脱离,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朱元璋趁机命令军队发动总攻,一时间,杀声震天。
此时的陈友谅正在中军休息,还在做着歼灭朱元璋的美梦,突然士兵慌乱地跑进来,大喊道:大事不好!
陈友谅心知不妙,不等士兵说完,立刻出舱察看。
他最先看到的是战船上士兵的眼睛。
恐怖的红色。
耀眼的火光将每个士兵的眼睛都映成了红色。
无力回天了。
此时,已是黄昏时刻,天上残阳如血,地上血流成河,被杀死的士兵们的血水染红了湖水,壮阔的鄱阳湖变成了血湖。
晴日浮光跃金,舟发鸟翔,雨时云水茫茫,风急浪高,这是平日鄱阳湖的美丽景色,而此时的鄱阳湖却是喊声杀声一片,火光映天,血水横流。
陈友谅的数十条战船全部被焚毁,船只火光冲天,不时传出被烧死和杀死士兵的惨叫声。陈友谅明白,他已经完了。
火光、鲜血与天空映成令人恐惧的红色,这是真正的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片可怕的红色中,数十万人手持刀剑,拼死厮杀。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也谈不上有多大仇恨,但此刻,他们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死神牢牢抓住了每一个人,士兵的惨叫声和哀号声让人闻之胆寒。
这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烈火初张照云海,赤壁楼船一扫空!
陈友谅是真的一败涂地了,他收拾了自己的军队,原先的舰队如今只剩下一半,但他也绝对不能回江州了。
这场赌局一旦开始,无论你赢或是输,都不能走,赌局会继续进行,直到其中一个人输掉一切,才会结束。
陈友谅的最后一击!白色旗舰
陈友谅召集了他的将领们,用发红的眼睛看着他们,他已经不能再输了。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责怪他的将领们,因为他明白,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同舟共济了。
“虽然我们今天战败,但胜利仍然属于我们!”
将领们惊奇地看着他,难道还有什么取胜的方法不成?
“是的,我们还有办法。”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旗舰上,将领们十分兴奋,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庆祝胜利。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对将领们说,陈友谅已经兵败,他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我们一定能够消灭他(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
徐达却保持了难得的冷静,他提醒朱元璋,陈友谅还有相当的实力,一旦他狗急跳墙,我们也要小心对付,千万不可大意。
朱元璋转过他那张兴奋的脸,看着徐达,露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
“我知道。”
第四天。
陈友谅的自信来自他的情报,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全歼朱元璋的舰队已经不可能了,只能采用最后的方法,杀掉朱元璋!
他已经通过情报得知,朱元璋的旗舰被刷成了白色,只要集中所有的兵力攻打白色战舰,杀了朱元璋,就能获胜!
但当他一到达战场,顿时目瞪口呆,一夜之间,朱元璋军队的很多战舰都被刷成了白色,再也认不出哪个是旗舰。
还没等他愣完神,朱元璋已经命令军队发动了总攻,在前两天战果的鼓励下,朱元璋军异常勇猛,大量使用分船战术,利用陈友谅巨舰运动不灵活的特点,连续击沉陈友谅军多艘战舰。此战从清晨打到晚上,陈友谅的军队终于不支,全面退却。
鄱阳湖大战到此结束了第一阶段,陈友谅惨败,被迫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
鄱阳湖之战
陈友谅的失败
陈友谅陷入了绝望,不但是军事上的绝望,也是人生的绝望。一直以来他的行为模式告诉他,只要心黑手狠就能获得一切,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看上去不堪一击的洪都守了三个月,看上去柔弱不堪的张子明居然不怕死。
难道我错了?
不,不可能,这只是意外,我不会错的。
但是之后的事情,却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带领自己的军队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怒掩盖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
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
这两道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们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亡。
陈友谅在西岸等待了很久,与朱元璋大战三十余天,也没有等到任何机会,相反,他的士兵却是不断地减少,将领们也不再为他效忠。
八月二十六日,他终于作出了决定:逃跑!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宽阔的湖面,一统天下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就这样破灭,来时的庞大舰队和六十万军队,如今只剩下败卒残兵。这对于枭雄陈友谅而言,其实并不算什么。兵没有可以再招,舰船可以再造,让他不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我不缺乏驾驭手下的谋略,没有妇人之仁;我敢于杀掉所有阻挡我前进的人,而不畏惧人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我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为什么会失败?我已经拥有了最强的军队和战争机器,我的部下为什么还会背叛我?
陈友谅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就类似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
当然,失败后的陈友谅对他们而言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的脑袋还是很值钱的。
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
当他的生存基础——暴力——被人掀翻后,他也就没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饱经风霜的张学良曾经用他一生的经历对日本的年轻人说: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
陈友谅率领军队希望能够撤退,他选择的突破口是湖口,但此时的陈友谅不是原来的陈友谅了,他拼死作战,损失惨重,才勉强打开湖口通道。
此时他才松了一口气。但朱元璋不会放过他。
朱元璋被陈友谅敲打多年,对他早已深恶痛绝,必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故亲自率领十余万大军追来。
陈友谅闻讯,亲自出来站在船头指挥作战,也就在此时,一支冷箭射来,穿透了他的头颅。
一切就此结束了。
不对,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做错了吗?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抢回,并带回了武昌。
至此,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载入史册。
对于朱元璋的胜利,生活在周围的老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由于决战的地点在康郎山,老百姓认为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点选得不好:“猪(朱)见糠(康),喜洋洋。”所以陈友谅才失败。如果陈友谅泉下有知,只怕会气活过来。
朱元璋并没有放过陈友谅的后代陈理,即使他根本不可能给朱元璋带来任何威胁。斩草固然是重要的,顺便除个根也是必须的。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亲自赶往陈理所在地、陈友谅的最后地盘武昌督战。主帅张定边不愧是抓住时机的老手,眼看形势不妙,就带着陈理投降了。
朱元璋终于战胜了这个中国大地上他最头疼的敌人,陈友谅。
“天下足定矣!”
值得一提的是张定边,他把对陈友谅的忠诚保留到了最后,部分履行了他当年结拜的诺言,他拒绝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干了朱元璋原先干过的工作,出家当了和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斗气,一口气活到永乐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岁。朱元璋死后,他还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给陈友谅报了仇。诸位可以借鉴,遇到恨透一个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时候,用张定边的事迹勉励一下自己,不要生气,修身养性,活得比他长就是了。
我们回头来看陈友谅的一生,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毫无疑问,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那个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却是当时通用的选择。如果要生存下去,这似乎又是必然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讲基本的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他坏事做尽,却又敢做敢当(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做到),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统治,能够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
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条好汉。
可惜,在这个乱世里,他只是个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地主是怎样炼成的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那个贫农乞丐,他已经成为了地主。他是怎样变成地主的,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问题,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轻松之余,我希望能将明朝的事情和一些制度规律讲述给大家,所以这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谈一谈也好,说到底,能明白明朝到底是怎么回事。
参考消息
“义门陈”
陈友谅出身江州义门(今江西省九江时德安县)的大族“义门陈”。“义门陈”始于唐代,家风严谨,是著名的忠孝样板和家族典范,屡受帝王旌表,宋真宗甚至准许“义门陈”铸造家币。“义门陈”鼎盛时,人口达三千九百多,且不分家,实行聚族合炊,于是就有了一家几千口人一起吃饭的天下奇观。这个庞大的家族遭受过多次兵灾,其中一次就是陈友谅兵败于朱元璋后,朱元璋为了报复,派兵进驻“义门陈”洗劫,抄斩族人、摧毁故址,致使一些宗亲纷纷逃往海外避难,后裔遍布天下,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地主张三是怎样炼成的
当然了,还是用我的叙述方式,我相信再深刻、抽象的规律和制度分析都是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地球人都明白。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这似乎是个魔咒。
要解释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文章的名字应当是《论农民起义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更与土地契约从属的再分割》,当然了,这样的文章有无人看,那是要打个问号的,所以我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
比如一个农民领袖张三,起义后召集了三万人,占据了一块地盘,他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吃饭。因为农民起义军也是军队,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饭,怎么养活三万人呢?这个时候张三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去抢地主家的粮食,但问题在于,地主家也不是银行的提款机,想取多少就有多少,把地主抢光了,吃什么呢?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这个时候,张三手中有的只是土地,而所有的粮食都被吃光了,他就必须召集农民,将地分给他们,然后向他们收租,于是农民领袖张三就变成了地主张三。
而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存在其他的选择,不是做农民,就是做地主。商人固然可以成为另一个选择,但当时商人没有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你也不可能到一群饥饿的农民面前要求他们为商人争取权利。封建社会的农民也不可能要求实施资本主义。
这就告诉我们,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地涨、电信公司一定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
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